浅论医疗卫生报道的“三心”

2011-08-15 00:43杨明洁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三心医疗卫生艾滋病

□杨明洁

(无锡日报社,江苏 无锡 214002)

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因此,医疗卫生新闻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医疗卫生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民生新闻,其政策性、专业性很强,而且矛盾多、焦点多、难点多,要报道好并非易事。笔者认为,一名医疗卫生记者要做到“三心”: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客观、公正地传播卫生政策和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具有不懈追求的事业心,善于挖掘新闻现象背后的事实本质;要在报道中秉持仁爱之心,体现出人性关怀,这样才能写出好的医疗卫生新闻。

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曾经说:记者先得有社会责任心,能够勇敢地担当起社会责任,这是记者取得成功的大前提。医疗卫生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事关亿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医疗卫生记者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稍有偏颇,就可能让患者“吃错药”、甚至伤人性命。

要对医疗卫生战线的大政方针政策读懂吃透。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是记者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做医疗卫生记者尤其要对医疗卫生战线的大政方针了如指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集中体现的思想就是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记者掌握了这三个体系建设主旨,就把握了一个时期卫生报道的脉络。

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争分夺秒,及时发出“第一声音”,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卫生报道的“重头戏”,也是考验记者综合素质的“大舞台”。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跟踪,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政府控制疫情采取的有效措施,为引导防疫、稳定人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报道内容要贴近百姓。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十分强烈,医疗卫生领域的矛盾多、问题多、焦点多、难点多,这是医疗卫生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卫生报道的长期选题。要从百姓视角出发,密切关注“看病难、看病贵”等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的选题,找到最贴近群众的那个“点”,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来写报道,所谓“眼界要高,眼睛要低”,这就是高与低的辩证法。只有从百姓的视角报道新闻,内容贴近百姓,才会把难点、重点问题诠释清楚。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力量所在,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并不是要放弃批评的武器,搞一团和气,报喜不报忧,藏污纳垢。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丑恶现象,媒体必须揭露、谴责、鞭挞,而不能缺席。

但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是值得每个记者认真思考的。笔者认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不仅要准确报道新闻,还要善于引导舆论,使社会矛盾更加缓解,而不是更加激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医疗卫生报道要以正面宣传、正面引导为主,对热点问题不要过度炒作,尤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是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任何妄下结论,不尊重医疗卫生规律,片面追求时效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当的“媒体诊断”则可能引发恐慌。

不懈追求的事业心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有时现象与本质的差异很大,需要医疗卫生记者具有客观报道的专业精神,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医疗卫生记者的工作历程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专家化的追求过程。

如何报道好某些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进展等,需要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如有的媒体在报道艾滋病问题时,出现了“感染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等错误用语,这就是专业知识不足造成的。其实,艾滋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而使人对许多疾病易感的一种综合征,人们不可能感染艾滋病,只能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患者死亡,并不是死于艾滋病病毒,而是死于结核、肺炎等机会性感染疾病。在新闻报道领域,一般只能使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HIV阳性者”,而“艾滋病病人”只限于描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正处于发病状态者。

医疗卫生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写出有深度、厚度的新闻报道,记者必须躬身向医护人员学习请教,不仅要“身”入医护人员中间,而且“心”也要深入其中,必须融入他们的群体内,感受他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掌握医疗卫生行业的规律和特点,熟悉日常专业术语,这样才能在报道中不说外行话。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深入采访湖北省人迹罕至的麻风岛,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写作了长篇通讯《探访最后的麻风岛 零距离感受麻风医患苦乐生活》,成为我国麻风病防治史上的力作,也促进了湖北省政府着手改善了麻风病医生的待遇。这种融入群众、融入患者的采访作风值得学习。

在卫生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法律问题。因此,从事医疗卫生报道的记者必须学法懂法,从事卫生报道,一个重要的“修炼”就是认真研究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卫生标准达1000多项,涉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职业病诊断、放射性疾病诊断、地方病与寄生虫病以及传染病诊断和控制、临床检验、血液等领域。严格掌握这些卫生标准,对于记者判断采访内容的性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由于医学科技新闻的专业门槛较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科技新闻的写作是一门“翻译的艺术”。怎样把高深的医学原理和技术问题,用通俗化的科普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是医疗卫生报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专业的健康知识术语翻译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播新闻。在处理专业名词术语时运用“翻译”技巧,将深奥难懂的医学、科技语言编程大众化的语言。

翻译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善于联系实际生活、从与百姓关联密切的角度,把深奥的科学原理、专业术语,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翻译和解释,是很有效的手段。如制作精彩的标题和导语,用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等等,都能使报道内容可闻、可见、可感。例如在《人民日报》刊出的《社区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一文中,记者将大医院比作我国城市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主动脉”,社区卫生是“末梢神经”,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告诉读者:长期以来,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社区卫生资源短缺,造成“末梢神经”萎缩、“主动脉”梗阻,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将把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改革的突破口,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博大的仁爱之心

医学不仅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性的传递、情感的延伸。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抽去了人文精神也就失去了灵魂。新闻工作也是一样,白纸黑字,落笔千钧,一言不慎,谬之流传,记者唯有秉持公心和仁爱之心,才能写出传世的佳作。在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中犹应弘扬以人为本、人文精神。

医疗卫生记者采访的对象时常是病人、伤员等弱势群体,他们身体、心理都很痛苦,因此采写卫生报道时一定要有人情,要始终坚持良心和善意。与病患交流时要用“平视”的角度交流,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医疗领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否则他们就会与记者产生隔阂,不会向你说心里话。

在报道汶川大地震时,有些记者虽然工作很敬业,但在采访过程中欠缺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比如有的记者采访从废墟中救出的伤员时,不顾其伤痛,反复追问其被埋的情况;有的记者还闯进了手术室,导致手术环境污染;有的记者还反复采访痛失亲人的灾民,让其回忆地震发生时的惨烈场面。

值得关注的是,在医疗卫生报道中,患者是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因贫病交加而有求于媒体的患者,对他们报道时用词更要谨慎和表达强烈的尊重,报道用语一定要做到准确化和人性化。否则,不仅会产生歧义,造成误会,而且会引发歧视,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例如,即使在关心精神病患者的报道中也不能使用带污蔑意思的“疯子”和“呆子”等类词语。

总之,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的关键是要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这对于医疗卫生记者来说是一种艰巨的考验,可谓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三心医疗卫生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丰子恺的“三心”养生法
课文学习的“三心”“二意”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新时期石油企业领导干部应树立“三心”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