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山水画美学思想探析

2011-08-15 00:44黑龙江侯传冷
职业技术 2011年11期
关键词:宗炳王微顾恺之

黑龙江 侯传冷

早期的山水画美学思想探析

黑龙江 侯传冷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思想和绘画史上非常重要,我国绘画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除了出现歌颂人的绘画艺术外,还出现了《雪山江树图》(张僧繇)等一大批山水画作品和《画云台山记》(顾恺之)、《画山水序》(宗炳)、《叙画》(王微)等我国第一批山水画论文。本文试就这时期的山水画美学思想略作初步探讨。

自然美;艺术美;玄学;山水画

一、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初步的认识

东晋南北朝画家对山水画艺术的审美认识是建立在对自然美把握的基础上的。这一时期是我国文人、士族阶层第一次以人文的思想情感观察、思考大自然。而这样关键的思想飞跃得益于玄学的发展。

社会的黑暗,玄学的兴起,是一些封建文人愤世嫉俗而又崇尚老庄思想,因此终日清淡、享乐,陶醉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顾恺之装痴装呆,表现出一种不与世俗同辙的超脱精神;宗炳为保持自己作为高士所应有的节操,虽“被荐于朝,隐居不仕”。由于他们借自然景物排愁遣闷,抒发情感,所以自然山水在他们眼里也就含有一定的审美内容而成为美的对象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出现思想剧烈变化的不仅仅限于画家们,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竹林七贤”等现在我们知道“高士”之人,那时大都持这种思想态度。也就是我们说,这时期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次大的飞跃,即人们开始主动地关注自然,注意到人从自然中孕育出来,必须要尊重和顺应“道”的要求,在山水画方面则是出现了一批画家,忠于山水题材的刻画作为毕生的追求,他们以山水画作为媒介探索或探讨老庄思想中“道”的精神。

在研究中,我们不由得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肃然起敬,他们超然的思想认识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造就了绘画理论思想认识的先河。顾恺之在《论画》中说:“凡画,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秒得也。”在顾恺之看来,人物画必须做到“迁想秒得”也就是说要讲究“传神”,画家在主观审美意识的指导下,对人物对象的感情、性格、道德品质进行概括、提炼后,再现于画面。但他对山水画艺术的创作就不是这样认识的了。“凡画者,人物最难,山水次之”。他认为山水同狗马、台榭一样较之人物更容易画,因为他们纯属无感情、无性格、无道德品质的自然物,自然界本身就蕴含了美,而绘画艺术只要如实的再现、机械的模仿真山真水,描绘出来的画面形象就是美的了。顾恺之把艺术美混同于自然美,把艺术美看成是自然美的翻版,忽略了画家主题对山水客体的思想认识作用,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如今我们大都认同,如果画家对某一客体有表现欲望,那么宁可是一小块石头也是充满了情趣的。宗炳在许多方面运用了顾恺之的想法、说法、作法,并在言论上使之明确化、条文化。他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主张,认为必须用艺术之“形”再现自然之“形”,用艺术之“色”再现自然之“色”,再现的准确度越高,画面的形象就越美,艺术成就就越大。但是宗炳受到了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影响,把自然景物看成是“道”(先于物质世界的精神实体)的产物,他所认识的自然美便含有了“道”的内涵,于是他心目中的艺术美,便成了圣人贤者“含道”“澄怀”的产物。不过,宗炳提出的在创作时必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主张,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因为,这时期的绘画美学思想只是起步阶段而已,但是它对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继宗炳之后的王微,对艺术美与自然美的认识又较顾、宗二人前进了一大步。王微明确的意识到,山水画艺术有其能动地反映自然的特殊性,画家的美感意识对于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艺术美是对自然美的概括、集中、提炼、加工,它绝不是纯自然的东西,所以他说:山水画不同于“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地图,它具有“本乎形者融”即画家审美意识融入艺术形象的特点。这里我们会发现王微的思想认识较之宗炳又有所提高了。

二、早期山水画对色彩与空间的认识与运用

魏晋南北朝由于山水画还处于童年时期,表现技法较之宋元显得较为幼稚,但是形式美问题,则引起了普遍重视,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对形式美诸因素,特别是对色彩、空间都有过论述。

色彩,在绘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了它,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就能真实、美好地再现于画面,所以说色彩是最普通的形式美。从一些文字记载来看,我国早期山水画色彩较为绚丽、热烈,讲究对比,设色基本上采用写实手法,表现出当时山水画家对色彩的重视和探索。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对色彩的论述多而细,其核心有二:第一,画面各不同形象所用色彩的设计;其二,整体色彩的搭配。“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这种色彩设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清淡的水天图。“云台山”整个色彩设计,调子的清旷淡冷,可以从淡淡的天空,渺茫的水面,孤直的老松,高峭的崖壁,这几组色彩感很强的形象中表现出来。绘画是空间艺术,色彩必须在一定的空间中组合才有可能构成形象,所以,利用画面的有限空间来表现广阔的自然景物,是山水画艺术的特殊功能。魏晋南北朝画家除了对色彩的运用有所认识外,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也是较为重视的。他们对空间问题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空间透视、光与影、经营位置三个问题。

山水画论中常出现的“向”、“背”问题,在这一时期,是作为表现山水光影的作用。山水画要以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的本质,除了透视法的运用外,光和影的处理也是极为重要的。《画云台山记》云:“山有背,则背向有影”。这里所说的“面”“背”就是“光”和“影”的概念,说明顾恺之已意识到要表现山的质感,就得描绘出光和影来。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创作及批评的六条法则,其中“经营位置”讲的是画面景物的安排、设置。谢赫能提出这一法则,是与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分不开的。

对山水画形式美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家的独创,顾恺之以前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人物画方面)很少触及到这一问题。画论形式美领域的开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人在探讨山水画形式美的问题时,无不从中汲取养分。

[1]贾又福.当代名家艺术观——贾又福教学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陆俨少.山水的变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3]金唯诺.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晓孟,沈智.国人必知的2300个绘画常识(中国卷).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编辑 王旸)

(作者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水彩专业2010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宗炳王微顾恺之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春的脚印
会跳水的鸡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数字宝宝在串门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洛神赋图》之三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
顾恺之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