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自由主义

2011-08-15 00:51张珊珊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思潮自由主义理论

张珊珊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730070)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既受行为科学倡导的新方法论及其影响的启发,又不满足于行为主义研究对国际关系过于狭隘的“硬性”和“量化”的解释,欧美一批国际政治理论家、思想家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辩论。两位最具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基中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eohane)和小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

这批被称为“新自由主义者”的学者,角度各异、观点不尽相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崛起,映照出时代的复杂迂回进程:一定意义上,它是对近代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世界公民意识和20世纪初期的“威尔逊主义”基本精神的折射,虽然在二战和冷战那些严酷的对抗年代,这种理想化的东西被强大得多、冷峻得多的现实主义所压倒、所埋没,但一有时机它便重新抬头和表现自己。从20世纪70年代始到整个80年代,这种“复活”的自由主义首先以经济的互相依赖过程及其话题为契机,对国际政治学中现实主义的地盘展开了新一轮更加强大得攻势。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起源于英国,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之一,它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适应于当时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大批社会学家就从格林的著作中归纳出了“新自由主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内容就是以道德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道德的存在物,每个人在维护个人权益时要促使社会和谐发展,有人类的彼此互助才能导致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思想上强调个人自由,但不再是消极的反抗旧制度,否定国家干预的自由,而是具有主动精神、富于创造力、倡导新秩序的“积极”的自由。新自由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它影响了国际学术界中社会民主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等重要的社会思潮,以至于成为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政策重要的理论基础。[1]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有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理论相对立的新的经济理论。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出现了一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论战,正是在这种挑战与刺激下,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伴随凯恩斯主义的衰落,新自由主义思潮获得了再度兴起和回归的良好契机。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主张

(一)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从人、国家和国家间关系三个层面反映出来。

1、关于人。新自由主义抛弃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但又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认为人性是纯粹恶的,他们承认人的本质是不完美的,人是有缺点的,有脆弱和非理性的一面,但也具有潜在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在合理的环境下使自己变的有理性。人不是实现集体目的的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在群体生活中有能力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习俗、规则及价值观,人可以通过理性手段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基欧汉强调,人有足够的智慧与别人以任何方式进行贸易交易,人有能力衡量自己的利益和得于失并有能力与他人竞争,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

2、关于国家。新自由主义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对于国家的解释。国家是在人们共同的协定下建立起来的,主权的根本是人民,国家对外维持主权独立,对内保障个人权利,满足人民需要。公益必须建立在私益的基础之上。国家是满足人之所需的手段,自身绝对不是目的。人是国家这个整体内的部分,应是整体服务于部分,而不是部分服务于整体。新自由主义强调次国家行为体以及私人行为体,如俱乐部、社会团体、公司、政党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对自主性,主张国家应该有开放和透明的特性。同样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独立的、自主的和平等的。

新自由主义声称国家尽管并不完美,但是有理性的,如果国家是非理性的,就无法在国际体系中建立起任何机制以制约违犯公益的行为。国际机制是建立在国家理性基础上的,然而,理性的国家之间并不是没有冲突,因为不完善的国家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利益冲突。

3、关于国家间关系。新自由主义强调体系结构,也就是全球结构对国际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结构决定着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行为,无政府的世界秩序赋予结构以重要的使命,结构控制行为体。新自由主义认为和平与全球合作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维持下是可能的。新自由主义不否认国际冲突的存在,但认为,国际组织、正式和非正式的国际规则可以避免冲突,加强合作。由于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体系影响力的增加,强力作用的下降,功能合作的加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使国际相互依存加深,未来的国际社会不是分裂的、相隔的,可以通过全球结构促进世界和平及国际合作。[2]

(二)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新自由主义经过近百年发展,学派林立,思想、理论体系庞杂,就当前美英新自由主义主流学派而言,其主要观点有:

1、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个人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也是经济自由的基本出发点。社会是由单个自由人构成的,社会财富的增加源于自由人的经济活动,个人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和创造。尊重个人自由,就要让个人在市场中自由选择,国家不应该进行干预,这种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是效率最高的。因而也是最好的制度。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使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新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私有制经济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保证了个人的自由,私有制不仅是有产者个人自由的最重要保证,也是无产者个人自由的最重要保证。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推崇“市场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强调国家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干预越少越好,一切顺从自由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不干预经济是对经济最好的管理”要使经济保持稳定,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听任经济自然发展。[3]

2、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4]

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的实践意义

理论的发展源于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变化,为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论战提供了土壤。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迅速攀升到新的高度。其原因主要是:1、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美元危机和资本投资热潮,也由于美、中、苏三角关系的新格局和传统东西方关系画面的模糊化(所谓“趋同”现象),而被称作“相互依存进程大大加速的十年”,它刺激了全球主义的讨论;2、此后一段时期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里根政府的强硬反应和东西方关系的重新紧张,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新冷战”,从理论到政策都有加强现实主义权利政治的迹象;3、直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新旧领导的交替,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此后苏联外交“新思维”的出现,东西方对峙的局面才得到缓和;4、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又得到重视,形成左右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面。

(二)新自由主义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毋庸置疑,新自由主义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1、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为管理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关系服务的”。霍夫曼曾强调说,新自由主义为美国对外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手段。新自由主义提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合作理论、霸权稳定论、国际机制论、世界体系论等与决策和实践关系密切。2、此外,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自身的发展也是矛盾的、不平衡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激烈程度也有所不同。在西方,有激进新自由主义和温和新自由主义之说。同时,新自由主义思潮也不可能永远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西方有学者预测,随着美国“帝国”的衰亡,新自由主义思潮也将走向衰落。[5]

[1]姚从军.新自由主义思潮评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才国.反全球化的实质:反对新自由主义主控的全球化[J],求索,2009,(7).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关于“新自由主义”研究[J].2003,(4).

[5]周肇光.如何看待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国际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猜你喜欢
思潮自由主义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