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事半功倍
——浅谈高中文言文语气虚词教学的对策

2011-08-15 00:49胡南益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鸿门宴读法虚词

胡南益

一、高中生文言虚词学习的两大症结

(一)困惑性

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让我发现很令学生头疼的是文言文学习,其中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使之望而却步。毋庸讳言,学生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另外,高中文言文难度水平远远高于初中的,再加上高中老师整天机械的翻译、对答案,使得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索然无味。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是被动的,没有什么成就感可言,这可谓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困惑性。整个高中学习阶段,语文学科始终得不到学生的厚爱,就源于其学习成就感的缺失,因此探究语文学习成就感的建构问题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低效性

既然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被一篇篇文言文分析所架空,那么学生就无法看到自己价值的体现,最终只能沦为知识的容器。这在文言虚词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令学生头疼的虚词“而”的用法,在每一学期,每一篇经典课文中,我都会对虚词“而”字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不断加以丰富与补充。这种重复的丰富与补充,并没有使之提高多少,他们仍旧不能应付新出现的文章。这就说明,文言虚词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然而文言虚词教学的低效性就深深掩埋在课堂的教学之中。这就不得不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文言虚词教学的深入探究。

二、高中文言语气虚词教学对策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这样的建议,即“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了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文言语气虚词的用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文言语气虚词“取舍比较赏读法”

所谓“取舍比较赏读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含有语气虚词的句子找出来,比较用与不用语气虚词的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鉴赏能力就被有机地融在一起了,这种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品读文言文。例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保留“焉耳矣”这三个语气虚词,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梁惠王认为那种不遗余力治国却收效甚微的无奈与伤感,如若去掉这三个语气虚词,那么就表现不出梁惠王的深深困惑。再如《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假如舍去“也”字,那么这被翻译为“越过别的国家来使远方国家作为边境,您知道那很难。”秦伯听了这种带有威胁语气的言辞不知道会如何表现,恐怕他就不会再认为烛之武是在为秦国考虑的。反之,加上语气虚词“也”字,就会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也”字所含有的诚恳意味,就会拉近两者心理之间的距离。

从“取舍比较赏读法”出发,我们也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句话中的“耳”字能否改为“也”?最后的“也”字能不能取消?答案:“耳”有轻视的意味,言下之意,本以为大王你与“亡秦”是截然不同的,想不到竟然如出一辙,“也”表强调,表示自己设身处地为大王着想。再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为什么范增对项庄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句话时没有用“矣”,而在这里要用一个“矣”字呢?答案:范增当初对项庄说这句话时是在鸿门宴中,是假设式的叙说,再说这句话时,是鸿门宴结束后,对结果的强烈不满和感慨。

(二)文言语气虚词的“美读法”

所谓的 “美读法”就是要打破文言文学习的机械化,将诸多试题的训练变成设身处地,情感与心灵的感悟。在这种真切的感悟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理解、消化文中的文言语气虚词。例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是通过连续五个比喻的排列之后,再将这个观点摆出来的,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表达,因此不需要处理得抑扬顿挫,就可以将“矣”译为“了”。再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朗读之前,我告诉学生这句看似平淡的句子,实则蕴含着绵绵的感伤情味。在这里,不难体味“十年生死两茫茫”与“物是人非”的感情。经过点拨,有的学生就将重音放在“也”字的位置,而将“矣”字的音调拉得延长些。《项脊轩志》:“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有语气虚词“也”字,母亲的慈爱情怀就会形象地被刻画出来。因此文言语气虚词的“美读法”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气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也能促使其有效地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再如以下重读、轻读对表情达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矣”适度重读,并适当延长,突出形势危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其中“也”“矣”轻读,“也已”适度重读,全句要表现出烛之武的委屈和牢骚。《谏太宗十思疏》:“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其中“乎”适度轻读,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而且隐含着一种挑衅。”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其中“哉”适度重读,强调对这种做法的否定,使文章结尾更加有力。正如马建忠先生所言的:“凡字句但以实字砌成者,其决断婉转,虚神未易传出,于是‘也’‘乎’‘哉’诸字,以之顿煞,而神情毕露矣”。

(三)文言语气虚词意义推断——句位分析法

文言语气虚词的理解难度也在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主要归结为:它们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进行有效的辨析与理解。例如“也”字在句中主要是表示提顿,相当于标点符号中的逗号,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蜀道难》中有“其险也如此”,《师说》中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等。在句末则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的语气。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就可以根据前面的“取舍比较赏读法”、“美读法”来初步感受语气虚词“也”字存在的必要性与所表达的情感特征,再结合“句位分析法”就不难确定语气虚词“也”字的用法了。再如“其”的用法,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例如《马说》“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字在句中,动词之后一般是作为代词来使用的,例如《廉颇蔺相如传》“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而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 《伶官传序》:“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再如语气虚词“乎”字,在形容词之后,多为形容词词尾,《赤壁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果“乎”字放在句子的末尾,一般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因此如果让学生掌握不同位置的语气虚词的用法与意义,那么大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文言语气虚词意义推断:对仗法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写作讲究重章复沓、一唱三叹,对举成文,即前后的几个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与情感是一致的,只是换了材料与藻汇罢了。如果能够认识与把握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个词的意义与用法去探究相同位置的另一个词的意义与用法了。这对整个古诗文教学都是适用的法则。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的“矣”与“思”处于相同的位置,根据“矣”是语气助词,这个用法,就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后面的“思”也是语气助词。只要我们掌握此种用法,很多问题就不难解决。

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气虚词学习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建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上四种方法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都得到了应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鸿门宴读法虚词
“0”的读法和要领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答案大放送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鸿门宴”
怎样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