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与专业能力建设

2011-08-15 00:51闵祥晓蒋先进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性高校教师专业化

◆闵祥晓 蒋先进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浅谈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与专业能力建设

◆闵祥晓 蒋先进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课题之一,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在明晰高校教师专业化含义的前提下,从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出发,全面剖析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进而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进行归纳;最后从国家、高校和教师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我国高校专业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高校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专业能力建设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作为这一过程的主要实施者,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教书育人”和“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这两种职业能力,即高校教师具有“双专业性”。在现今的高等教育实践中,这一要求日益迫切,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之一。

中国“师范教育”的实行逐步实现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然而,中国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机构,高等教育的学术专业性促成了目前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即具有一定学术专业性和理论基础的人才,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逐步进入高校教师行列。因此,与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其内容更加复杂,也更需要来自政府、高校和社会等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本文在剖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力图探索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问题,以求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双专业性”的形成。

一、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中国教师职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其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这一说法,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主要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专业性的转变和提升。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即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具体来看,教师专业化包含四个基本含义: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及其内涵主要是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来阐述的,即我国日益成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高校教师的培养,主要强调其学科专业性,而对其教育专业性的要求,一般是从真正进入高校教师行列之初才开始,即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更多的是通过短期的技能型培训如岗前培训等进行培养,而缺乏更系统的教育专业性的学习;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实践教学中获得,因此个体差异性很大,缺乏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其内涵也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不完全一致。参照目前“教师专业化”的含义,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系统的培训、进修、晋升制度,有完善明晰的管理制度,即实现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可知,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学习的专业性很强,这需要高校教师具有非常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教授他们普遍适用的专业理论,引导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普遍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当代大学生又拥有非常发达的信息网络资讯,他们对社会百态都有着较敏感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态度,这要求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完善的社会文化知识,能在理解学生态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诸如人生规划、社会现象等社会普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确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大学生德、才共同发展,成为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最后,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要想实现“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专业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意识、行为能力和学习态度,与学生一起努力,形成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大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

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专业技能。目前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前的学科专业学习和训练 (即学历教育),二是任教过程中主动的学科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如专业进修、对口企业挂职培训等,其中第二类技能提升方式更接近行业实践,需求也更为迫切。至于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普遍缺乏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目前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一方面,来自职前及职中各类岗位培训、教学研讨会等;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方式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

(3)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目前,没有全国性的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不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内容。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中小学生不同,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来规范个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的入职管理缺乏明晰的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的招聘普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基本条件,但却忽视了拟招聘教师实际的专业教学能力,从而导致高成本招聘到的双高型人才无法发挥较好的专业教学带头作用。可见,在高校教师的入职管理中,过分重视教师的硬件和资质而忽略对其专业素养的考察,必定会误导和阻碍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新入职的教师,由于面临身份角色的转变,必须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此类培训的开展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的特点,在教师入职之后,还应该开展系统性的在职培训,如教学方法培训、先进教学理念培训、教学心理学培训等。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全凭教师自愿,开展效果较差。

(3)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弱

虽然高校教师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职业分工的不同,教师对本专业所在行业的实践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操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如教授酒店管理的教师,虽然系统学习过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酒店行业的从业经验,或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缺乏了解,从而难于驾驭这类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职业压力大导致责任感下降

高校教师应以教学为第一要务,但是目前的现实是,教师每年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评和评估,如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职称任务等,另外,还有各类专业评估、高校评估所带来的繁琐的整理、准备、汇总、报告等任务。繁重的职业压力导致目前高校教师不堪重负,职业责任感下降,缺乏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

二、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意味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1.专业能力

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与完成某种任务相关的本领。因此能力总是与特定的任务或活动相关。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作为个体的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任务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或素质。

2.专业能力结构

由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复杂性,它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不是单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具有系统性的能力层次,我们将这种职业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层次成为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在明晰其专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升高校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

依据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可以将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是作为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教书育人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及其更新,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尤其是在目前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高校教师更需要获取广泛而前沿的各类知识,并融会贯通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互动,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保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而表达能力则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若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方言味十足,或吐字不清晰,表述不清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从而可能造成学生疲乏、反感的情绪。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是高校教师“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也是其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3)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这包括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估等一系列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即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认真设计和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最薄弱的方面。

(4)积极创新的能力

高校教师是面向未来的职业,因为他在为行业培养未来的员工,在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主人,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高瞻远瞩,无论在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自身的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涉及到国家、高校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的内容。

1.国家层面——制定、实行针对性的政策

目前,我国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已实行的政策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资格政策和职称评定政策,高校教师资格政策要求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从而获取从业资格,而职称评定政策则主要依据教师个体在科研方面的水平进行评定,对教学水平的要求不高且过于笼统。可见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尚不全面且不系统,无法较好地发挥国家政策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应建立和完善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相配套的系列政策,如高校教师资格评定政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政策、高校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等,同时还应在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水平、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导,从而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2.高校层面——完善、落实职业培训和管理制度

高校是高校教师的所属单位和管理单位,同时也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单位,因此在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到高校层面,应该制定和落实好完善的高校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培训制度应包括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在职的系统培训等,此类培训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提高培训的可持续性,促进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平台;同时针对教师个体的自主进修活动如学历进修、学术交流等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管理制度应包括教师入职考核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教师业绩评估制度以及各类针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奖惩制度等。要说明的是,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广泛征求教师群体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成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常态,并尽量降低各类考核给一线教师带来的繁复工作量。

3.教师层面——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个体,应充分认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结合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认真思考和总结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系列引导政策,积极进行专业进修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负责任的教学心态来认真面对每一堂课,为培养行业未来员工和社会未来主人而不懈努力。

总之,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事关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也是每个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国家、高校及教师个体都有责任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共同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朱宏福.教师能力建设机制与策略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2).

[4]董芸.高校教师资源能力建设的新特征与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本文系 2009~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人文社科类专业建设”(课题编号:ZLGC2009ZY05)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专业性高校教师专业化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