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11-08-15 00:51袁智强
天中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精神

袁智强,成 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保密处;b.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袁智强a,成 杰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保密处;b.机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专业学习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与集体生活之间的矛盾、平凡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巨大花费与家庭贫困之间的矛盾等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采取文化管理和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探究;对策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关注,并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与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目标取向出发,作了较多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当前高校心理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因为目标取向上的差异,加之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和分散性,因此很难在实践层面上做到普及与推广。我们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探索出了较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究

大学生处于知识的转型期,又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众多矛盾的交错构建和失衡促使大学生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因其年龄和环境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具有隐藏性、普遍性、差异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自我成才与发展问题及少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的产生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衡,这种失衡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 专业学习与就业压力的矛盾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学习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学生能否树立自信心,乃至其心理健康的好坏。当前社会的发展急需高层次的人才,多数大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只得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证书考试等,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感、挫折感和自卑感。

(二) 家庭教育与集体生活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较好,容易受到父母宠爱,因此个性和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差,不能较快地融入和适应新的集体,如很多大学生承受的家庭期望值过大,自我定位普遍偏高,成才欲望强,作为高中时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是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面对这一事实,有的学生能坦然接受,及时调整自我评价和心理落差,重新给自己定位。但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这种角色的变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使之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并由此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 平凡现实与美好理想的冲突

大学生大都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接触社会,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还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外界对大学生活的美化,人为地使大学生活蒙上了一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容易造成个体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这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学生发现自己的条件与理想相差甚远,这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往往使他们深深地陷入苦闷之中,长期不能排除困扰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1]。

(四) 巨大花费与家庭贫困的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后的高收费,贫困生成为大学里面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成为了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其家庭的贫困、生活的拮据与城市富裕家庭学生的高消费形成巨大反差,而当前高校的学习环境又使得贫困生“有心无力”,即使他们有独立自主,改变现状的愿望,却又不能完全自主、较快地改善经济条件,这种反差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和精神压力,导致自卑、孤独与压抑等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 文化管理,将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内化为个人行为,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这些品质会影响学生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使他们的认知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2],从而形成特有的个性气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 健全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

健全稳定的组织机构及完善的组织制度,是良好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保障。学校的良好办学传统和风气的形成,优良学风的产生和形成,尊崇学术、求真向上、团结协作、平等正义、真诚仁爱、乐观豁达的校园气氛的形成等,都要有学校章程和一整套规章制度来保证。高校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高校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大学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3]。这样才能更好地熏陶、影响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使其形成特有的个性气质和良好心理素质。

2. 适时开展校史、校训和良好校风教育

校史反映了一所学校建立、发展和变迁的过程,通过加强学校校史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大学的历史,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增强对大学的归属感。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了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高校可以通过校史、校训、校风的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精华的思想理念,丰富自己,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学校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与学校同甘苦、共命运。同时,学校要努力营造体现学校校训、校风的良好氛围,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行为,从而真正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 重视先进事迹和人物的示范作用

高校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大批为国家、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这些先进事迹和人物为我们树立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榜样。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交流会、报告会、沙龙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先进事迹和榜样,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开展凸显大学精神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挖掘校内资源,开展凸显大学精神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体悟大学精神,将自己优秀的个性品质应用到实践中去,探索自身发展的方向,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大学精神与自身发展目标的契合点,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与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凸显“隐性教育”为特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可以弘扬学校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个性气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全面发展的技能,使新世纪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他们成为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2]。

(二) 组织管理,多部门全面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大学不仅是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社会组织,而且是分工精细、协调紧凑的知识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学科教育等联系起来,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全面配合,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1. 与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既是大学生的人生引导者,也是学校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可以帮助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予以帮助,进而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导员对学生多维度的关心,可以从源头上降低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2. 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担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其专业的措施和健全的机制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可靠支撑,也是学生寻求心理问题最终解决的保障,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家庭教育的不健全密切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与家庭教育相协调,才能使教育工作作用于学生心理,进而发挥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时,就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了解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劣势,从而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以共同消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障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最佳的教育环境。

3. 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

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的不明确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具体来讲,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特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课程,通过系统、规范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利与义、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最终达成安身立命之境界”[4]。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定位,处理好职业判断与选择、职业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从而科学全面地规划人生。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学习目标,不断充实大学生活,进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4. 与党团组织的责任教育相结合

党团组织承担着教育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作用。党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之余,学会担当、学会面对现实、学会保持生活热情并享受生活的乐趣;要让学生相信前程总比现状重要、发展总比得到重要、过程总比结果重要,从而使其保持求知欲,在集体中持续地付出,期待着美好。同时,学校应该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领悟人生,懂得科学,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和谐的人。

[1] 李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

[2] 范春艳,陈海青.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心理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3] 饶武元,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4] 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G448

A

1006-5261(2011)03-0138-03

2011-02-11

袁智强(1966―),男,湖北阳新人,工程师。

〔责任编辑 杨宁〕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