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存文献的管理与利用

2011-08-15 00:42安向前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44
图书馆建设 2011年2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利用

安向前 (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44)

本文所说的文献寄存,不同于吴慰慈先生提出的“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寄存是指在办理交接手续后,图书馆将馆藏中符合剔除条件的文献寄存到指定承担接收这些文献的图书馆的一项工作”[1]。本文所指的文献寄存,是指馆外个人或组织将本人或本组织的文献资料寄存到图书馆的一项工作。它不同于文献捐赠,如何接收、管理这些文献,能不能加以利用且如何利用,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1 文献寄存的意义

1.1 有利于社会关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为什么不被人们关注?有人认为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那么,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图书馆为什么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呢?更主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图书馆的服务不主动、不积极。这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图书馆人,因为传统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一直在延续。图书馆不被领导重视,正常建设经费不能保证,则人员素质得不到提高。然而,发动社会上的个人和组织进行文献寄存在客观上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使民众能更加细致真实地了解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引起公众对图书馆的关注。

1.2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文献的充分利用

个人或组织把闲置的文献拿出来汇集到图书馆,通过交流使闲置文献得到更广泛的充分利用。大家互通有无的不仅是文献,还包括寄存人的读书心得、思想和阅历,这些都会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内容。

1.3 有利于馆员工作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意识的增强

通过文献寄存工作,图书馆把服务空间延伸到了馆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扩宽了服务空间。走出图书馆,馆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高的工作热情服务公众,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因待遇低、不被重视而带来的低落情绪和保守消极的形象,有利于馆员服务态度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4 有利于丰富馆藏资源

社会上的组织和个人拥有很多图书馆没有的珍贵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一些绝版文献,这对图书馆馆藏是有益的补充。在经过寄存者许可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复制有价值的寄存文献,进行编目典藏,补充自己的馆藏。这样一来,图书馆就能大大丰富可利用的文献资源。

1.5 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开展文献寄存工作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文献资料,更主要的是公众的参与。文献寄存者通过文献寄存和交流了解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图书馆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图书馆员对文献寄存者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更容易虚心接受这些建议和意见。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图书馆接受寄存者的合理建议,促进图书馆员工作水平提高;寄存者建议被采纳,会使其有更高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并提出更多意见促进图书馆员提高工作水平。

2 文献寄存的模式设计

2.1 单纯寄存型

单纯寄存型模式一般只适合于有特殊价值和私密性较强的文献。采用这种模式的图书馆发挥了档案馆或保管箱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密责任,这种寄存方式应该收费。单纯寄存型模式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图书馆有没有单纯保管个人或组织文献的权责?图书馆不是物品寄存处,而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这种服务于个人或组织的单纯文献寄存的可行性有多大?二是图书馆有没有收费的资格?作为独立法人的公共图书馆尚有操作的可能性,但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收费问题是敏感问题、涉及法纪的问题。三是图书馆是否负有保密的责任?图书馆不是保密局,没有相关法律和制度约束,也没有保密经验和足够的保密设施等,保密重任单靠责任心是无法完成的。

2.2 可利用寄存型

可利用寄存型包括两个模式。第1种是仅供图书馆利用的寄存模式。有的寄存者比较爱惜自己的文献资料,担心丢失、被弄脏或破损,所以不想扩大利用范围,在了解图书馆文献管理的安全性后,寄存者同意图书馆复制文献并将复制本作为图书馆的文献样本。第2种是可供公众利用的寄存模式。有的寄存者寄存文献的主要意图是让自己的文献发挥更大的效用,这是图书馆发动文献寄存的目标,是最理想的寄存模式。从生态效能和社会公益角度分析,文献不能只藏不用或很有限地使用,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这也是文献寄存工作的初衷。

3 寄存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3.1 图书银行的做法

图书银行是馆藏资源不足的社区图书馆进行的有益尝试。例如,199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图书馆和哈尔滨市汽车图书馆共同建立了一座“图书银行”,他们把拥有闲置图书的居民视为“储户”,以有息保存的方式吸引他们把闲置的图书存进来,由图书馆估价,“储户”按银行利率获得利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取回他们的存书。这种方式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储户”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双方互惠互利[2]。又如,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东街道以社区图书室为依托,开办了图书银行,由每户居民自愿存入图书,建立“图书存款”,居民可根据“存款量”从现存图书中任意挑选图书阅读,采用“存一阅三”的“书籍存贷”服务模式[3]。再如,常州李先生的个人图书馆开办图书银行业务,其内容是号召社区居民将家里多余的图书寄存,图书银行根据图书标价的10%支付利息,同时图书对外出租,所得租金的50%归会员所有[4]。这将是社区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业主图书的寄存和出租,能够提高图书拥有量和周转次数[4]。

3.2 管理和利用模式

如何管理和利用寄存文献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种模式可以尝试:一是图书馆中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寄存文献不纳入馆藏体系,只在各个寄存人和寄存组织中间流通,图书馆充当中介角色,作为中间人、保证人,登记、接受寄存文献,并借给其他寄存人。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寄存人交流阅读心得,为寄存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二是公众利用模式。图书馆采用这种模式将寄存文献纳入馆藏体系,在约定的寄存期限内将寄存文献作为馆藏资源的一部分面向所有读者提供正常的借阅服务,这是效果最好的管理和利用模式。

3.3 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费用问题 寄存文献是否需要付费,谁付给谁费用?笔者认为,单纯寄存文献的模式应当仿照物品寄存(如人才交流中心人事档案寄存)的方法,按所占空间和寄存期限,由寄存者向图书馆缴纳保管费用[5];对于仅供图书馆利用的寄存模式和可供公众利用的寄存模式,图书馆可以向寄存人支付一定的使用费或者将使用费与保管费相抵,部分珍贵文献也可以由其他利用者缴纳少量使用费。

(2)寄存人的借阅权问题 这与上面提到的费用问题相关,是图书馆和寄存人可采用的变通方案。寄存人寄存文献供大家利用,图书馆可以赋予寄存人特殊读者的身份,给予一定的文献借阅权利(如免费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权利),这样就免除了讨论费用的尴尬。

(3)寄存期限问题 对于空间充裕、文献购置经费紧张的图书馆,文献的寄存期限越长越好,这样可以适当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但对馆藏资源丰富而馆藏空间紧张的图书馆来说,寄存期限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根据情况设定,寄存期限可以与寄存人的借阅期限挂钩。

(4)寄存文献的安全问题 如图书馆的普通馆藏资源一样,寄存文献也存在着老化、破损甚至丢失问题,即使图书馆尽了保管义务,此类现象也在所难免。发生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需要双方商议解决。

以上提到的问题并非全部,还包括适合图书馆寄存的文献范围、寄存文献的版权和运输费用、特殊读者证的权限等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份详细的文献寄存协议,依据《合同法》、参照相关行业做法制定科学条款,明确寄存人、保管人和利用人的权利和义务。图书馆应通过制订制度规范使实践操作有章可循,避免产生误会和纠纷。

4 结 语

文献寄存是一项有益社会的公益性工作,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进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和扶持,如给予寄存有重大影响文献的寄存者和文献寄存工作开展优秀的图书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文献寄存工作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经受挫折,但无论怎样都是图书馆业务的有益拓展和延伸,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1] 吴慰慈. 文献寄存制度[EB/OL].[2010-07-18]. http://203.68.243.199/cpedia/Content.asp?ID=990.

[2]张幼平. 哈市出现首家图书银行[EB/OL].(1998-08-12)[2010-07-20].http://www.gmw.cn/01ds/1998-08/12/GB/211^DS115.htm.

[3]王 冰, 郑 震“.图书银行”联动你我他[EB/OL].(2010-05-04)[2010-07-22].http://www.boshan.gov.cn/bs/xw/zjdt/n13294.html.

[4]收购图书 寄存图书银行[EB/OL]. (2009-02-19)[2010-07-22].http://zj.cz001.com.cn/detail.php?infoid=72747.

[5]山东省档案馆. 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寄存管理办法[EB/OL]. (2005-09-05)[2010-07-22].http://dag.lcu.edu.cn/uploadfile/20059521 632326.doc.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利用
馆藏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图书推荐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