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血糖毁了你的眼睛

2011-08-15 00:45策划本刊编辑部
糖尿病新世界 2011年11期
关键词:眼病视网膜视力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医师 于棉荣

如果一位眼科医生冲着一位病人直摇头说:“您这眼睛我实在没什么办法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眼外伤吗,也许不是,糖尿病并发眼病也可以让这位眼科医生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实糖尿病引起的眼睛问题是很多的,也是很常见,但是往往糖友却并不在意,因为糖友没有想到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会影响到眼睛。

今年四十多岁的黄女士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但是由于担心西药有副作用,也害怕会有依赖性,她服用降糖不规律,血糖控制不达标。前几天早晨醒来后感觉右眼前有一团黑影遮挡视线,于是到眼科检查,这才知道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右眼前的黑影是玻璃体出血。医生告诉她,这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好造成的,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积极控制血糖,同时要对视网膜病变进行激光治疗。

>> 你了解糖尿病眼病吗?

糖尿病引起眼部并发症很多,但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要比非糖尿病者高出25倍,可以说,糖尿病可影响眼睛从外到里各种组织结构。世界上引起双目失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万万不可忽视。

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很多,几乎所有的眼病都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如眼底血管瘤、眼底出血、泪囊炎、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浑浊、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这些眼病最初都是微血管病变,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麻烦。目前对糖尿病眼部病变要采取降压、降脂、降糖等综合治疗。在降糖治疗方面已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临床专家们更多的还是建议患者使用胰岛素。

视网膜病变是最多见的,且危害最大。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发展而有所不同。早期患者可能全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屈光改变,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膜、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失明。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因此糖尿病病人对眼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延缓眼病的发生。

>> 糖尿病眼病发生的原因

糖代谢紊乱是引发糖尿病眼病的主要因素。由于糖代谢紊乱,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损害,最终导致视网膜一系列病理改变。视网膜毛细血管的主要病理改变有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常,血管周细胞凋亡和血管基底膜增厚。全身和眼局部因素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如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加强了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氧释放减少加重了视网膜组织的缺氧,视网膜动脉是终末血管,相互间无吻合支,组织极易受缺血的影响,因此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易引起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眼病的分类

1.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严重糖尿病眼病,常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据统计,将近一半的病程在10年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该病,15年以上者发病率更高。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发病的几率越高。该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后果,由于糖尿病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加之血液呈高凝状态,易造成血栓和血淤,甚至血管破裂。

美国国家糖尿病委员会报告称,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失明几率高二十几倍。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

2.白内障2.

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占到白内障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手术几率比其他白内障患者要高出很多,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动物实验已经证实,高血糖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均可导致白内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波动性屈光不正

许多患者起初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忽然近视了,看远看不清,看近反而很清楚,事实上,这是得了糖尿病眼病了。于是,患者去配眼镜,刚配上还挺好,没过几天视力又恢复正常了。此时,如果分别查几次血糖,肯定有高峰、有低谷,这就是波动性血糖增高。

当血糖急剧升高时,患者可突然由正视眼变成近视眼,或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减轻。发病机制为血糖升高、血糖降低。血糖降低时,又可恢复为正视眼,或又需要佩戴老花镜。可见,波动性血糖会造成视力的波动性变化。

4.开角型青光眼

糖尿病易引起开角型青光眼,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此类青光眼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也可以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才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本病初期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轻微的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症状,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是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最终失明。整个病程中,外眼无明显体征,仅在晚期时,瞳孔有轻度扩大,虹膜萎缩。

5.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糖尿病会导致动脉硬化,致使供应眼睑神经的小血管缺血,另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如外展神经麻痹或动眼神经麻痹,引起眼外肌运动障碍和复视。有些老人会突然眼皮耷拉,眼睛睁不开,很多人以为这是眼病或肌无力等,长期进行针灸、理疗、输液等治疗,延误了最佳正确治疗时机。

6.缺血性视突病变

缺血性视突病变又称血管性假性视乳头炎,多见于老年人,单眼发病或双眼先后发病。此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视力和视野发生突然变化。视力骤然模糊,下降甚至失明;视野起初是鼻下方扇形缺损,而后扩展成偏盲或向心性缩窄,有时可与生理盲点相连;视神经软脑膜血管受累,使视乳头供血不足,发生急性缺血、缺氧而水肿;眼压过低或过高,可使视乳头小血管的灌注压与眼压失去平衡,也可引起视乳头水肿。

>> 糖尿病眼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眼病早期症状中白内障比较常见,也有许多其他的眼部表现,那么糖尿病眼病的早期症状是如何的?

1.眼红,最常见的是急性结膜炎,多伴有分泌物增多,异物感、烧灼感等,但无明显的眼痛等眼病症状。

2.角膜炎,多伴有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并有视力下降表现。

3.眼痛伴有明显的刺痛、眼红、畏光流泪者多是角膜炎,眼胀痛,并有同一侧的头痛者,考虑青光眼,眼球转动痛并有视力下降者,视神经病变的几率较大。

4.视力下降,黑影飘动等等。

具体到不同病人,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不清,总感觉眼前有一层雾,揉眼后也不会去除,感觉阳光、灯光特别刺眼。糖尿病眼病症状,血糖浓度的急剧变化可以引起暂时性屈光改变,高血糖时易发生近视,低血糖时可表现为视物模糊、不能聚集或看不清小字等,经过控制血糖,视力又会逐渐恢复。

>> 糖尿病眼病的预防和治疗

糖尿病眼病,和血糖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就是说没有高血糖也就没有糖尿病的眼病,所以从确诊糖尿病那一天开始,就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血糖。现在有很多资料表明,早期有效的把血糖控制到正常,就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或者延缓发展。另外糖尿病往往有合并症,比如说血压增高,血脂的异常等。已经有研究证明,把高血压控制好了,也可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所以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眼病的两个核心。

1.该手术时别迟疑

药物治疗主要是用于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对于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可采用激光治疗,每只眼至少要打4~5次激光才能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术的疗程。激光可以凝固出血点、封闭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水肿及耗氧,保护中央视力,减少视网膜和玻璃体出血的机会。激光治疗虽然不能根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可以起到延缓视网膜病变进展、保护残存视力、防止失明的作用。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如不进行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最终均会失明。

如果病变严重到不能采用视网膜光凝治疗,眼底出血较多,或视网膜前增殖膜形成,视网膜脱离,则需尽早手术治疗,利用特殊的手术器械切除混浊的玻璃体,剥除增殖膜,使视网膜复位。

2.防患未然最重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手术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预防糖尿病眼病需要注意 以下几点:①在确认患有糖尿病后,应该前往眼科进行检查,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②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减少血糖和血压的波动,使其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这样才能够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如果对高血糖、高血压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即使病人病程较短,也会发生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而血糖、血压控制良好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低,即使发病,程度也相对较轻。③要降低血脂及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应用一些药物进行控制,适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芦丁以及微量元素锌等等,以利于视网膜的营养。④增加运动量。临床证明增加适量的运动对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也有一定的延缓作用。最低强度运动:散步、做家务,约30分钟。低强度运动:跳交谊舞、骑车,约2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慢跑,做广播体操,约10分钟。高强度运动:跳绳,打篮球,约5分钟。但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要按照自身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运动量。定期进行眼科随访。

>> 糖尿病眼病的饮食护理

糖尿病一般为慢性疾患,食疗应坚持不懈,不能放松。若食疗结合服用药物仍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时,可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进行胰岛素针剂注射法。一旦全身性糖尿病得到控制,眼睛的病变会逐渐停止进展,出血也会逐渐吸收。

改变饮食方式:①避免高糖食物,如各种糖果、甜食。②减少脂肪的摄入,除限制动物脂肪外,每日烹调油在20克以下。③避免油腻和含脂肪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及瓜子、花生等。④避免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⑤选择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含纤维高的蔬菜。⑥定时定量进餐,可以少量多餐。⑦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基本和正常人一样,注意不要过多。

几种优质食物:①胡萝卜。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其中的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对人的眼睛有益。日常生活中适量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可以防止视网膜病变和夜盲症的发生。

同时,胡萝卜提倡炒着吃,因为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不溶于水。生吃胡萝卜不利于人体对维生素A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不建议糖友生吃胡萝卜。在吃胡萝卜时,还要注意不要过量(由于胡萝卜需炒着吃,过食有可能导致油的摄入量过多)。②海鱼。有些糖友患糖尿病后,认为什么都不能吃,尤其是肉类。其实可以适当吃些鱼肉。鱼肉中所含的蛋白优于鸡肉、牛肉、羊肉等禽畜肉中的蛋白,建议以食海鱼为主,因为海鱼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调节血脂、降血压、降低胆固醇。建议每周吃2~3次鱼。③菠菜。菠菜中含有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可预防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与失明,同时对白内障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建议糖友食用菠菜时以凉拌为主。④全麦食品。主食不宜吃得过精,建议吃些全麦食品(如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燕麦粥或全麦粉等)。

>> 您知道“眼中风”吗?

一提中风,许多人都认为是脑部的问题,其实眼睛也会发生“中风”。眼中风发病原因与脑中风极其相似:眼部血管遇冷容易收缩,血流变缓,血栓易形成,造成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即所谓的“眼中风”。

“眼中风”其实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个信号,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全身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如突然出现眼前发黑、视力下降或一时性失明、眼前波纹等现象,应在自行急救(按摩眼球,轻压数秒后突然放开,反复几次)的同时,立刻到眼科就诊。如果有条件,及时含服硝酸甘油,这样可以为医院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

天气寒冷,中风病人增多。“眼中风”的的发生率也增高,因为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流变缓,血栓易形成。不过现在,在天气酷热的夏秋季节,“眼中风”病例也越来越多见。因为,很多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空调,当我们在享受空调带来的快意时,身体也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水分流失导致血液浓缩,当我们从酷热的室外进入低温的室内环境,或者空调温度设置过低,过大的温差变化容易使血管收缩异常。老年人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如果血管收缩导致眼底中央动脉供血不足或是血栓形成,就会“眼中风”。

眼中风发病的原因与特点跟脑中风极其相似,血管硬化、末梢循环差的60~70岁的老年患者占了临床病例的七成以上。就像脑中风可以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一样,视网膜动脉阻塞就类似缺血性“眼中风”,而视网膜静脉阻塞则类似出血性 “眼中风”。无论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还是中央静脉阻塞,眼的外观均无明显改变,但眼底却出现完全不同的改变。当中央动脉阻塞时,眼底出现的是缺血性改变,眼底动静脉管径都明显变细,视网膜出现灰白色水肿,黄斑区有典型的樱桃红斑;而当中央静脉阻塞时,眼底会有出血性改变,视网膜静脉血管明显变粗、行径迂曲,形状像一段段的“腊肠”一样,眼底还可看到大量大小不一的墨迹状血斑。

最凶险的是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发生阻塞,眼底没有明显的发病迹象,但却可能导致突然间全盲。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完全阻塞时,不伴有眼红及眼痛症状,老人家易掉以轻心。再加上发病时经常是天寒地冻,怕拖累家人,不少老人都抱着“等等看”的心理,最终延误了治疗。

值得提醒注意的是,降压药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眼中风”。资料显示,有3/4眼中风诱发因素为夜间血压过低,这与睡前服用降压药或降压药用量过大有关。

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分为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和半侧静脉阻塞。中央静脉阻塞也会表现为一眼视力明显下降,但发病速度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相比较为缓慢。分支静脉阻塞和半侧静脉阻塞,同样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因此,老年人别轻易把视力下降当作正常现象,应该积极就诊,以防青光眼、眼底出血等并发症。

猜你喜欢
眼病视网膜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视力测试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