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近体诗、词[-m][-n]韵尾考

2011-08-15 00:45王思齐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关键词:韵部韵尾广韵

王思齐(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西游记》近体诗、词[-m][-n]韵尾考

王思齐(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西游记;近体诗;词;[-m][-n]韵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一)《西游记》语言研究现状

从语言学角度对《西游记》做专题考察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西游记》从语音史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挖掘其在元明语音史价值的论著显然比较薄弱。就我们所知,仅有《西游记》中淮海话色彩述要(颜景常《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颜景常《明清小说研究》,1988)。作者将近体诗和词放在一起考察,忽略了不同文学体裁押韵模式的不同,尽管都依照当时口语,这样的考虑还是有欠妥当,而且作者用曲韵书《中原音韵》来归纳离析近体诗的韵部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蒋绍愚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中指出了颜文的缺点,同时认为“总的说来,对《西游记》中的方言成分,还应该做更深入的研究”。[1]

(二)研究对象、思路及几个基本问题

笔者选择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游记》。这次重印的版本是以明刊金陵世德堂本为底本,参考明崇祯本和清代六种刻本(《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2])校订的,同时参照了明崇祯年间刊“李卓吾批评《西游记》”进行校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西游记》中近体诗353首、词40首,涉及[-m][-n]韵尾的近体诗105首、词8首,涉及韵脚字199个。本文所涉及的词均依据《康熙词谱》、万树《词律》、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中的词谱,经过比对确定韵脚字。词韵归部依鲁国尧先生的宋词十八部。[3]

通过分析《西游记》诗词用韵,考察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语音材料,同时在借鉴现代江淮官话的基础上,理清明末江淮官话的音韵特征,笔者仅就其中涉及[-m][-n]韵尾的近体诗、词进行重点讨论。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为明末淮安府山阳县人,大致生活在明代中后期,他生长于淮安,一生未有远游的经历,可以推测,他的口语必定是明末(公元16世纪)淮安方音。而淮安地处苏北,明清以来一直是江淮官话的势力范围。那么,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吴承恩作近体诗时是严格遵守平水韵还是依据他的江淮官话口音呢?以涉及[-m][-n]韵尾的105首近体诗为观察对象,即可发现其中完全押平水韵的近体诗仅为43首,占40.95%,余则出韵。由此而知,《西游记》中的近体诗押韵是相对自由的,依据作者吴承恩的口语,即明末江淮官话。

二、《西游记》近体诗、词用韵分析

(一)关于近体诗用韵的分析

我们将《西游记》中的105首近体诗韵脚字分别系联,以近体诗押韵所依据的平水韵的韵目为基础,归并江淮官话涉及[-m][-n]韵尾的韵部。平水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部为上平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一先、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过系联观察其分合情况归纳出《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有五个韵部,分别为先韵、寒韵、桓韵、真韵、侵韵,具体情况如下(举平以赅上去):

1.先韵:来自平水韵的下平一先的大部分、上平十三元的部分、十四盐(包括《广韵》中下平一先的开口全部和合口齿音、喉音;下平二仙的开口全部和除唇音外的合口音全部;上平二十二元的牙音和喉音;下平二十四盐除唇音外的全部;下平二十五添韵的舌音;下平二十八严的牙音)。

2.寒韵:来自平水韵的上平十三元大部分、十四寒的大部分、十五删的部分、十三覃的部分(包括《广韵》中上平二十二元的合口唇音;上平二十五寒的全部;上平二十七删的开口唇牙音、合口喉牙音;上平二十八山的开口全部;下平二十二覃的喉音)。

3.桓韵:来自平水韵的上平十四寒的部分(包括《广韵》中桓韵全部)。

4.真韵:来自平水韵的上平十一真的部分、十二文的部分、十三元的部分(包括《广韵》中上平十七真除牙音外的全部;上平十八谆除唇音外全部;上平二十文的唇音、喉音和牙音;上平二十一欣的牙音和喉音;上平二十三魂的全部;上平二十四痕的牙音和舌音)。

5.侵部:来自平水韵的下平十二侵(包括《广韵》中下平二十一侵中除唇音外的全部)。

对韵脚字的两点说明:

1.攒:《广韵》未收,宋毛晃、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寒韵上声。《中原音韵》未收,《广韵》中与趱同音,趱在《中原音韵》中为寒山韵上声。

2.庚清:论,十三元字,与三个十蒸韵字相押,可能是十三元偶然混入十蒸,数量少不能说明问题,暂且不论。

其代表的明末江淮官话稍晚于代表近代北方话(14世纪)的《中原音韵》,因此将其韵部与《中原音韵》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部(真文、侵寻、先天、寒山、桓欢、廉纤、监咸)对比,可以发现:

其一,《中原音韵》中真文、侵寻分立,而《西游记》近体诗中真韵、侵韵分立,占两韵部出现总数的59.13%,合用占40.87%,真韵、侵韵有别似乎说明[-m]韵尾在当时仍然存在,其实不然,真韵、侵韵分立的比例不能说明两者的分立。真韵、侵韵分用完全有可能是近体诗押韵守旧的习惯所致,所以,为了审慎起见,笔者将侵韵并入真韵,并且认为此时江淮官话的[-m]韵尾已然消失。

其二,《中原音韵》中先天、寒山、桓欢分立,而《西游记》近体诗中先韵、寒韵、桓韵独用占三韵部出现总数的71.7%,合用仅占28.3%,先天、寒山、桓欢分立。而先天、寒山、桓欢分立的现象属于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今天的江淮官话中古咸山摄同样三分派入先天、寒山、桓欢,而在普通话寒山已与桓欢无别。寒韵、桓韵分立这一语音特征可以印证学界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江淮官话区的吴承恩的这一观点。

其三,《中原音韵》中廉纤、监咸分立,而这些韵字在《西游记》的近体诗中与主元音相同、带[-n]韵尾的先韵、寒韵合并了。廉韵、监韵独押各仅一次,其余四首皆押入先韵或寒韵,分别出现在第21回、第25回、第36回、第71回、第75回、第98回。

因此,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

(二)关于词用韵的分析

《西游记》中的词与近体诗同出于一人之手,因此两者反映出的语音特征也应该是一致的。《西游记》中反映[-n]和[-m]韵尾语音现象的词共8首,标明词牌的2首,结合各家《词谱》韵式和平仄推测出词牌的6首。其中4首独押,真文部1首,侵寻部1首,寒先部2首,其余混押,混押情况如下:

第 9 回:《蝶恋花》满、管、暖、转、换、玩、拈、管。拈为监廉部,余为寒先部。

第 9 回:《西江月》山、攀、担、楠、寒、俺。山、攀、寒为寒先部,担、楠、俺为监廉部。

第 9 回:《天仙子》倦、店、現、焰、院、見、亂、半。店、焰为监廉部,余为寒先部。

第 59回:《菩萨蛮》紧、锦、凉、长、塞、陌、单、寒。紧为真文部,锦为侵寻部,单、寒为寒先部。每两字一换韵,余字与本文无关,不论。

鲁国尧先生认为词韵寒先部包括《广韵》中的寒、桓、删、山、元、仙、先、韵,真文部包括痕、魂、臻、真、谆、欣、文、韵,监廉部包括覃、谈、咸、衔、盐、严、添、凡、韵,侵寻部包括侵韵(皆举平以赅上去)。[3]即寒先、真文部韵尾为[-n],监廉、侵寻部韵尾为[-m]。那么这四首词所反映的寒先与监廉混押,真文与侵寻混押的现象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m]韵尾的消变。真文、侵寻独押各一首,混押一首,因此将其合并。寒先、监廉独押2首,混押4首,因此将其合并。

我们将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

三、《西游记》诗词用韵中的[-m][-n]韵尾与明末官话

(一)关于明清官话的性质

传世文献中明清官话音系复杂,因此学者们对于如何定性明清官话及明清官话的基础方言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明清时期存在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官话音系,“东晋以后,至迟从宋代开始,官话方言就已明确区分为南北两系。南系大致分布在现代江淮官话地区(也可以说现代江淮官话就是现代的南系官话方言),其他地区的官话方言则一般属于北系”。[4]“近代汉语共同语音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在全国各地都平衡发展的体系”。[5]明清官话是在这南北两系的基础方言上产生的,明清时期江淮官话方言正是明清官话南支的基础方言。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游记》诗词用韵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体现了明末北方官话南支江淮官话的显著特征。

(二)[-m]韵尾的消失

“在汉语语音发展过程中,-m韵尾转化为-n,是一个重大的演变。这种演变导致了汉语韵尾系统的简化,改变了汉语语音的结构”。[6]代表明末官话语音的《西游记》诗词用韵材料恰恰反映了这一点。

杨耐思先生认为,在13、14世纪,即《中原音韵》的时代,除了唇音字的[-m]韵尾由于“首尾异化”已经转化为[-n]韵尾外,其他字的[-m]韵尾还保存着。[7]他在将《中原音韵》分别与同时期和16、17世纪的几部韵书比较后,得出结论:“-m的部分转化不晚于14世纪,全部转化不晚于16世纪初叶。”[6]同时,杨先生认为:“这是就‘通语’‘官话’而言,至于在汉语的方言里,这种演变的发生要早的多。”[6]将这个结论设定为“官话”是审慎而准确的,因为汉语方言中[-m]韵尾的消变是不平衡的,粤语和客家话至今还保留[-m]韵尾。《西游记》所反映的16世纪末江淮官话正是我们所谓的“共同语南支”。

根据上文归并的近体诗、词的韵部我们看到,尽管近体诗和词押韵模式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一个现象:16世纪末,在江淮官话中,中古时期带[-m]韵尾的韵部归入带[-n]韵尾的韵部,[-m]韵尾已经消失。

根据《西游记》涉及[-m][-n]韵尾的诗词用韵材料所体现出的16世纪末江淮官话[-m]韵尾消失的现象,我们可以印证、补充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

对比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发现,[-m]韵尾的消失是明清以来官话发展的大趋势,不仅官话区,连现代与江淮官话区邻接的吴语方言区也彻底丢掉了[-m]韵尾,现代江淮官话区甚至进一步丢掉了[-n]韵尾,直接将元音鼻化,[8]下文所要涉及的江淮官话中的古寒韵与桓韵就是如此。

(三)明末江淮官话的寒桓分韵

通过对《西游记》中涉及[-m]韵尾的近体诗韵脚字进行系联和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明末江淮官话中的寒韵和桓韵截然分明。寒韵和桓韵离析了平水韵上平十四寒(来自中古《广韵》的二十五寒、二十六桓),寒韵合并了除中古《广韵》的二十五寒以外的来自中古《广韵》上平二十二元、上平二十五寒、上平二十七删、上平二十八山、下平二十二覃的部分韵字,而桓韵则完全继承中古《广韵》的二十六桓。

在现代汉语官话区中,古寒桓分明的只有江淮官话区。[9]鲁国尧先生比较了古谈、覃、寒、桓在《切韵》音系的分韵和现代部分方言的分韵,认为其在官话方言、客方言、湘方言、闽方言中的分韵情况与《切韵》音系的分韵相合。[9]也就是说,在《切韵》代表的中古时代,江淮地区的寒韵与桓韵就是截然分明的。可见,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此论文得到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子君先生的指导,特此感谢!)

[1]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7.

[2]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 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93.

[4] 黎新第.明清官话语音及其基础方音的定性与检测[J].语言科学,2003(1):51-58.

[5] 麦耘.论近代汉语-m韵尾消变的时限[J].古汉语研究,1991(4):21-24.

[6] 杨耐思.近代汉语-m的转化[G]//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七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32.

[7]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2.

[8]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35-37.

[9]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下)[J].中国语文,2003(2):137-147.

The Study of the Tail Nasal[-m][-n]in the Poems and Ci Poem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WANG Si-qi

By using one of the four classical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for research material,this paper uses“rhyme word induction”,“statistics”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join the rhyme word with the tail nasal[-m] and[-n] of poems and ci poems,then contrasts the specific rhyme with the relevant rhyme of Zhongyuan Phonology,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 of Chinese Jianghuai mandarin in Late Ming Dynasty.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hyme words in the poem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concerning the tail nasal[-m]and[-n]can be divided into true rhyme,first rhyme,han yun and huan yun.The ci rhyme words concerning the tail nasal[-m]and[-n]belong to the true rhyme and han yun;meanwhile this proves professor Yang Naisi's view: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l nasal[-m]in Chinese mandarin is finished in the early 16centrury;there is no obvious change of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han yun and huan yun in Chinese Jianghuai mandarin from late medieval to Late Ming Danasty and to modern times.

Journey to the West;poems;ci poems;the Tail Nasal[-m][-n]

H13

A

王思齐(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韵部韵尾广韵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李绅诗歌用韵考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
扬雄韵文的韵部系统与先秦音韵部系统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