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比较中的中国优势

2011-08-15 00:49敖祖辉陆通刘淑梅
关键词:特色发展

敖祖辉,陆通,刘淑梅

论社会主义比较中的中国优势

敖祖辉,陆通,刘淑梅

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动荡变迁,不断寻找、寻求各自的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之路。归根到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真核心竞争力。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优势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不断探索的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原则与特色的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它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一、西方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与发展中的变迁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标志是共产党执政,而且往往是采用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有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前者主要是东欧国家,后者有前苏联、中国。1989年到1991年间,苏联和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发生剧烈的政治动荡,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政党纷纷失去政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急剧减少,也令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空前的危机。究其原因,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首先是从东欧开始的。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都套用了苏联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但苏联领导人战后不加思索地“输入”到东欧,其弊端日益显露,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发展中的一系列理念、模式和制度上。

(一)经济模式总是与制度和体制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成功建立是功不可没的。首先,在所有制结构上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既符合了“三个有利于”,又符合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其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两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再次,形成了在国家调控下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全国发展一盘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模式考虑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给予社会主义以蓬勃生机的同时,改革了原有的、不合时宜的经济体制,杜绝和消除了“大锅饭”对劳动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挫伤,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不发达、多层次性、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国情,高速度、高效能的创造和积累了我们国家的社会财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模式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中国抵御和应对危机的能力。2008年中国GDP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汶川特大地震、玉树特大地震中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发扬全国一盘棋思想,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强大合力,都彰显了制度优势。

(二)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政治文明成果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民主制度,如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与个性

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和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渊源于中华文明,植根于当代实践,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源泉。

1.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引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前进的指导思想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和伟大代表。

2.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充分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在最大限度上集中社会智慧、统一社会意志和激发社会活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保证。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规范和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共同的价值尺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素质特别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最有利的外部条件,也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是中国的外交模式和特色。

1.科学准确判断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理念为党和国家调整对内对外政策,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为新世纪中国外交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正是坚持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外部环境及时做出科学判断,科学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而不断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同时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讲究策略,灵活务实,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维护中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处理国际事务,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社会制度论亲疏,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和政策。

3.坚持开展全方位外交。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同发达国家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树立负责任形象。

4.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

5.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和谐世界。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主张各国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再一次深刻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繁荣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生命力。

[1]刘太兵,张晓燕.近20年来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综述[J].攀登,2007(1).

[2]王心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3]高齐云.关于多样化社会主义模式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4(3).

D616

A

1673-1999(2011)12-0001-02

敖祖辉(197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3-28

佳木斯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项目“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10104);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0-226)。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