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被民贵”思想

2011-08-15 00:49
关键词:仁政统治者天子

魏 晔

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被民贵”思想

魏 晔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儒家学者尊之为“亚圣”。“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但从其出发点分析,论其实质,“民贵君轻”是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包含很大的被动性,其实质可以称之为“被民贵”。

孟子;被民贵;渊源;原因;借鉴

《孟子》是对孟子思想的总结,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大主题。在《孟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要求统治者亲民、爱民、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说。但是通过对《孟子》的阅读,通过对其语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孟子所谓亲民、爱民、实行仁政,只是一种手段、途径,其目的还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帮助统治者“一统天下”。所以孟子的“民贵”思想具有很大的不实性,这种思想实质是“被民贵”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统治阶级不得已而实行的“民贵”,是孟子不得已而改变的与自己内心不一致的“民贵”,是下层平民阶级与统治阶级相互妥协的“民贵”。

一、师承渊源

孟子师承子思,子思又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在儒家学派中,“民贵”思想最早起源于孔子。与孟子“民贵”思想相对应的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的“仁政”思想也具有较大的不实性和被动性,只是在孟子时,这种被动性更加复杂。笔者在此稍加讨论,来明确孟子“被民贵”思想的师承渊源。

孔子处于一个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阶层分为奴隶主阶层、新兴地主阶层、平民阶层和奴隶阶层。孔子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就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对于他提出“仁政”的目的,侯外庐先生说:“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企图挽救贵族统治的没落,这种立场决定了他的思想的主导方面,但他也注意到平民阶级的兴起,并主张对平民做一定的让步。”就是对平民的让步,从而使孔子提出了折中调和的“仁政”说。不过,他提出的这一主张不仅仅带有很强的不实性,还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论语·学而》篇中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要求统治阶级在役使老百姓的时候,要避开农忙时间,不能打扰老百姓正常的农事。随之,通过实行仁政,达到统治者“一统天下”的目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中的这些话,表现出这样一个思想主题: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是一切秩序的源头,他们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平民和奴隶阶层只是属于从属地位。随着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冲突日趋频繁。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而不得不实行仁政。孔子提出了“仁政”概念,并用“礼”来约束,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礼的约束来使臣子忠实地为天子服务,让平民老老实实耕种,安于被压迫的现状,满怀感恩之心的接受被剥削。

孔子的“仁政”思想到孟子这里便发展成为了“民贵”思想。《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民贵”思想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也是他施政思想的最好体现。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孟子》中的语言,发现其“民贵”思想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统治阶级。至于自己所谓的“民贵”说,只是统治者实现自己“王天下”的一种手段。和孔子一样,是一种各方都迫不得已的“被民贵”思想,只是关系更加复杂罢了。

二、民贵思想的实质

“民贵”思想最早起源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孟子这里便发展成“民贵君轻”思想。把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定性为“被民贵”,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君王、天子,最终的实质是“君贵”。

孟子“民贵”思想最直接体现便是“民贵君轻”的提出。“民贵君轻”的表面含义就是平民最重要,君主次要。我们要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把它回归原文来分析。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杨伯峻所著的《孟子译注》翻译为:“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诸侯),牺牲即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的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找出六个概念,民、社稷、君、诸侯、大夫、天子。孟子想通过这六个概念来构建一种理想的政治结构:君、臣、民和谐相处。但说到底,这只是孟子的一个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通过他自己的话,就把自己给否定了。他前面喊着“民贵君轻”的口号,打着只有得着百姓的欢心便作天子的旗帜,但还是只有天子可以变置诸侯、社稷,没有变置天子,变置君王。所以“民贵君轻”是狭隘的,其实质还是“天子贵”,天子的地位还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是不容侵犯的巨大的。只有君才可以分封诸侯变更社稷,而不是平民。

从逻辑上分析,可把这段话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民贵君轻”,二是为天子之道是得到平民的欢心,三是天子、诸侯、大夫之间的君臣关系,四是变更诸侯和社稷的情况。通过逻辑分析,中心思想不是第一层的“民贵君轻”,而是第二层的“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第一层是对第二层的一个铺垫,一个引导。第三,四层是对第二层的一个论证和维护。全段话都在为第二层服务,“民贵君轻”只是一个条件、一个欺骗的说法,通过“民贵君轻”得到百姓的欢心,达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目的。所以孟子说“民贵君轻”并不是说君王不重要,而只是相对来说,平民的作用更重要。而民的重要性所体现的地方是对君来说,助其完成“王天下”的作用,“王天下”就必须依靠平民。

如果把这段话割裂,只讲“民贵君轻”就判断孟子的思想,是十分荒唐的。用逻辑思维分析孟子的语言,大多遵循以君“王天下”为目的。只是把“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得到民心(得乎丘民)→王天下(而为王)”这个过程美化了,美化自己的第一步,避重就轻,掩盖自己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孟子》中比比皆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前半句的说法是多美好呀,但是最后一句却点明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运于掌。另外还有:“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劝诫君王不违农时,要亲民、爱民,使民富足,用孝悌之义教化平民,其目的就是让民富足之后,老实的呆在土地上,满怀感恩之心地接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统治者需要的时候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让农民拿着棒子上战场为其厮杀,保卫君的领地或抢占其他诸侯的领地,谋取天下。

三、“被民贵”产生的原因

首先,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吕思勉先生论述说:“春秋之世,诸侯只想争霸,即争得二、三等国的服从,一等国之间,直接的兵争很少,有之亦不过疆场细故,不甚剧烈。至战国时则:(1)北方诸侯,亦不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而先后称王。(2)二、三等国,已全然无足重轻,日益削弱,而终至夷灭。诸一等国间,遂无复缓冲之国。(3)而其土地又日广,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益盛,战争遂更烈。始而要凌驾于诸王之上而称帝,再进一步,就要径图并吞,实现统一的欲望了……天下遂分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战国时群雄征战,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战国初期,铁制生产工具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巨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平民阶级是先进工具的使用者。平民阶层的重要性也就日益提高。他们在土地上生产粮食,他们采矿生产铁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供统治者使用,制造兵器用来打仗。更重要的是在战争频繁的时期,君主还需要平民阶层来保卫自己的领地,需要他们上场杀敌,需要他们侵略其他诸侯国。

平民阶层的作用日益突出,统治阶层不得不出台措施来安抚百姓。统治者便选择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授民以时,劝课农桑,教化百姓,发展生产。但要清楚的看到,百姓的作用是更加重要了,而他们的地位并没有提高,他们还是处于被压迫、剥削、奴役的状态。统治者为了更好利用平民阶层,榨取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欲,才被迫接受“民贵君轻”思想。君为了维护统治,接受“民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其次,孟子自身的矛盾。孟子出身于平民阶层,师承子思,一心向孔子学习。其志向:“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他是儒家的传人,是“守礼”且“尊天子贬诸侯”的,他是位仁者,他同情下层人民因为诸侯之间互相征伐而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生活。但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真正掌握政权的是各个地方的诸侯,不再是周天子。所以孟子的游说对象是诸侯。为了迎合诸侯,就要求他的思想、他的话必须为诸侯服务,必须代表诸侯的利益。这也就违背了儒家“尊天子贬诸侯”的原则,同时他不能真正的为民请命,解民于倒悬。所以他所提出的“民贵君轻”是打了折扣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被动的,其“民贵君轻”也是被诸侯王利用的“被民贵”思想。

再者,平民阶层的妥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形成战国七雄。在这个过程中,诸侯国之间征伐掠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诸侯为了维护统治便使用隐蔽的手段来收买民心,如实行“仁政”,给平民阶层一定的好处,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加上“民贵君轻”的口号,便麻痹了百姓,使百姓安于现状。百姓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其实是自己对君“王天下”的作用更大了,君才实行“仁政”,才有“民贵君轻”的口号。

四、“民贵”思想的摒弃和弘扬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政治、思想多方的统一,他们在社会秩序构建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现在对儒家“民贵君轻”的实质进行揭露和批判是对前人的不尊重。但是,我们对前人的最大尊重不仅仅是对他们的膜拜,尊重历史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把他们的为政之术改造之后利用起来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对于孟子的思想也是这样。我们要认清“民贵”的实质是“君贵”,然后在利用的时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根本目的,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弘扬中国古代文化。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吕思勉.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要[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B211

A

1673-1999(2011)12-0012-02

魏晔(1986-),男,河南中牟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1-04-09

猜你喜欢
仁政统治者天子
英文提要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从儒家思想“礼”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响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无字碑随想
孟子说仁德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公民大会妇女》的统治者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