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旧事物判定标准的质疑

2011-08-15 00:49魏建龙
关键词:客观规律生命力新旧

魏建龙

对新旧事物判定标准的质疑

魏建龙

哲学界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的释义存在着一些不够精确的地方,不仅本身表述存在许多漏洞,而且容易陷入主观主义,由此出现了许多判定误区。从判定标准本身不够精确及判定主体的主观失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判定标准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判定“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新标准。

新事物;旧事物;误区;新标准

在许多文章、报告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新事物”“旧事物”的字眼,那么,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它们的判定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再提的必要,因为对于新旧事物的判定标准,理论界是保持高度统一的: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已经有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判定标准,按照它去判定新旧事物应当也会保持高度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判定事物新旧的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误区。

一、对新旧事物判定的误区

虽然在判定新旧事物标准上大家有着共同的认识,但是,在实际判定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第一,以先后论新旧。虽然在判定标准中强调了不能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判定标准,然而,很多人仍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如在选人才上,以年龄大小看新旧,刻意强调干部的“年轻化”,年纪大的就是“旧事物”。

第二,以速度论新旧。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衡量标准。这种观点认为,新事物既然有远大的发展前途,那么,它的发展速度就理所当然地要比旧事物的发展速度快得多。应该说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把它绝对化了就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因为事物的发展速度,不仅决定于事物的内容,还要把它置于具体的环境、条件下考量。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势必会影响到一些污染重、乱开发的企业,进而暂时影响到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那么,我们能说科学发展观是“旧事物”吗?

第三,以形式论新旧。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但也有相对脱离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旧事物为了证明自己的“新”,往往采取新形式。例如,在今天社会中出现的电脑算命就是一个代表。在高科技外表的包装下,它的实质内容依然是封建迷信。

第四,以权威论新旧。这个现象在目前社会还十分流行,特别是在政府报告和报纸上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是“好事”,便冠以“新事物”之名。且别说当年的“上山下乡”、“学大寨”、“公社”等被冠为“新事物”,就是目前盛传的“红头文件规定烟草消费任务”的现象恐怕也被文件出台者定位为“新事物”了。

在对新旧事物的判断问题上,不仅大众百姓对其把握不清,就连一些杰出哲学家也无法避免。例如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就把抽象派绘画、摇摆舞、电子音乐等判定为旧事物的新表现。

二、出现误区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公认的新旧事物判断标准可知,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相反,旧事物则是丧失了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既然有如此清晰的判定标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错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判定标准有失准确。应该说,上述判定标准已为绝大多数哲学论著所认同,但它并不准确,在实际判定中,用这个标准很难区别新旧事物。原因有四:

其一,“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标准被许多人视为是判定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事实上这是种似是而非的标准。什么是规律?黑格尔说:“规律是本质的现象。”[1]列宁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1]学者华岗认为:“规律是事物和现象的内在逻辑的表现。”[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像所有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现象一样,所有事物都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符合规律的事物。另外,“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标准也与许多哲学书刊的规律定义:“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3]自相矛盾。应该说这些关于规律的定义是完全正确的,按照这个定义,无论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都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都是按照其规律运动变化着,根本不存在“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

其二,“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标准其实只是人们从自身利益主观来判定的,它们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根本不能作为检验的标准。作为一个主观认识,对“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和50岁的健壮者相比较而言,谁的生命力更强大,谁更能抵抗外界灾害的侵袭?答案不言自明。可是,我们却清楚地知道婴儿是“新事物”,而50岁者是日益衰老的“旧事物”。再比如现在正肆虐全球的“猪流感病毒”,谁敢说它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各国政府如不加以控制,它的生命力恐怕“强大”得吓人。

其三,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的标准不仅主观,而且本身表述就是个错误。什么是“远大的发展前途”呢?许多哲学书告诉我们:发展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说要定义发展,首先要靠对“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解释,而定义“新事物”和“旧事物”,又要看其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必须依靠“发展”概念的确立。这里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误区,到头来谁也证明不了谁。

其四,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这是把事物同整个世界割裂开来考察事物的,仅从事物本身看自己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这就成了形而上学。新与旧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旧事物有两层的含意:一是同一事物,就自身而言,既是新事物又是旧事物,即由新事物转化为旧事物。以树木为例,在生根发芽的时候,就应是“新事物”,因为这时候的树,总是沿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但到了枯萎衰败的时候,就变成了“旧事物”了,因为他们正逐渐丧失了生命力,由强到弱了。由新到旧,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二是两个事物,彼此相对而言,在对比中区分为新事物和旧事物。例如,目前流行的电脑相对于第一台电脑“埃尼阿克”来说,无疑是新事物,而相对于一二十年后的电脑,那么它又变成旧事物了。社会制度也是如此,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比较是新事物,但是,它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又成了旧事物。既新又旧,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所以,新旧事物的区别只能放在事物运动的全过程中来考察,放在有机联系着的整个世界中来考察。离开现实的整个世界,离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对现行电脑和社会制度,我们根本就不能判别它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第二,判定主体有失客观。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这个判定标准本身就是个很主观的标准,深受主观的限制,特别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限制。价值观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个人功利心理为基准的个人价值观,其表现为在判定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时,往往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新事物,对自己不利的就是旧事物。比如,田中间长了一棵小树苗,对于耕者来说这是旧事物,因为这对于他的农作物造成了不利,而相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棵小树苗又是新事物,因为这棵小树苗有利于他在环境上、从物种上分析研究。另一个方面是以阶级功利心理为基准的政治价值观,其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是新事物,是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已有的利益,就会污蔑社会主义是旧封建的新包装。

三、新标准的阐发

既然现在的判定标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那么,我们对新旧事物又该如何判定呢?

罗森塔尔和尤金在《简明哲学辞典》中给新旧事物所做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新事物并不是产生和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而只是正在产生和发展的、有前途的、能促进整个社会或社会的某些方面更快地向前发展的事物,新事物是发展的推动力。”[4]“旧事物就是不在成为发展的推动力的,并且变成向前发展的障碍的一切事物。”[4]这个定义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笔者认为,还要加上看其是否与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相符,是否“代表着前进方向”[3]这样的话。界定新旧事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符合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代表前进方向,促进整个社会或社会的某些方面更快地向前进步,它克服了对“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主观判定的误区,包括个人价值观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另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中的“实践”同样可以作为这个标准的补充。

综上所述,新旧事物的判定标准可表述为:用实践检验是否是正在产生和向上的,符合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代表前进方向,能促进整个社会或社会的某些方面更快地向前进步的事物[6]。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5.

[2]华岗.规律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

[3]郑又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8-90.

[4]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595-596.

[5]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

[6]马红霞.社会科学理论评介标准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D017

A

1673-1999(2011)01-0030-02

魏建龙(1984-),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0-10-10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生命力新旧
贸易生命力
耕读事 新旧人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新旧全球化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如何学好语文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