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现实意义

2011-08-15 00:49
关键词:社会分工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

韩 静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现实意义

韩 静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社会分工理论,阐述了分工的产生、发展及其消失。理解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实质,对我们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同旧哲学彻底决裂,完成了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向历史唯物论的转变。马克思在确定了历史观的出发点后,提炼了唯物史观的物质范畴,然后用这些范畴去唯物地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说明历史过程中又增加了分工范畴,并进一步说明了分工的产生、发展和消灭。

(一)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1]26在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社会分工,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社会分工,因为生产有了剩余,有了更多的成员,建立了部落联盟,就有了外人、奴隶。从总的方面说,分工可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大类:自然分工是由自然关系所形成的自然共同体内部的分工,是依据自然条件进行的,是自发形成的自愿分工。从社会发展程度看,原始社会和自然经济社会的分工属于自然分工;社会分工是由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内部的分工,是依据社会条件(地位、身份、才能等)的分工。进入阶级社会后,分工逐渐成为社会分工,但仍然保留着自然分工,自然分工受社会分工的影响和制约,使男女性别的自然分工具有社会不平等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程度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1]12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形成了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受到分工的制约。由于有了社会分工,才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联结起来。为此,马克思从分工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区分了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度阶段。它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在这个阶段,分工仅限于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种形式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属于原始公社制,另一方面属于奴隶私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的分工有所发展,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划分,部落之间、城市之间的分工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马克思把西方中世纪的所有制称为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他指出:“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期,分工是很少的。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等级结构固然表现得非常鲜明,但是除了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以及以后的平民短工的划分之外,就再没有什么大的分工了”[1]15;第四种形式是现代私有制,它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适应,在这种所有制中,产生了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分工,分工已经变得更为广泛。

(二)分工的消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认为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他们也多次提出了“消灭分工”,认为分工包含着矛盾,形成了异化。“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1]27“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1]28由此可见,分工的发展使得个人生产专门化,然而,人的需要是丰富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会与个人生产的单一性产生矛盾,正是这种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斗争,私人利益不断侵蚀瓦解共同利益,使人类因分工而必须进行的合作受到威胁,因此就必须依靠国家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正是这种强制性的分工产生了异化。“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驽架着这种力量。”[1]29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消灭异化,只有消灭分工。“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1]63分工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片面发展,因为分工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活动,这些活动联合起来产生了不依赖个人为转移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却统治着每个人。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强制性分工,让每个人全面发展自己,即能够自由地在任何部门发展。

二、分工理论的现实意义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公平与效益,实现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消灭异化时提到两个实际前提,其中“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30可见,分工理论给我们解读了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消灭异化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现阶段,中国仍需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等。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利益的实质是财产的占有与消费,社会分工使社会成员首先划分为统治者、管理者或有幸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和脱离生产劳动的人,城里人和乡下人。城市与乡村分离是一种旧式分工,我们必须逐渐消除这种分工,消灭城乡差别。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注重公平与效益,保持社会稳定,以和谐促发展。

(二)正确看待我国在参与国家分工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讲,世界交往普遍化、经济全球化,是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为利用本国优势取得国际分工地位打下了基础。但是,伴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贸易自由化的演进,世界交往呈现普遍化,经济全球化加深,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马克思以西方历史为例说明民族内部的分工所产生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指出了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会由民族内部扩展到整个世界,成为人类内部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1]12由此看出,分工必然要求交往。生产力、分工、交往不但决定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决定民族本身的社会发展程度。21世纪,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中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大量吸引外国投资,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优化了对外贸易结构。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廉价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以及以此类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加工组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孕育体现先进生产力的生产要素是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关键。中国要想稳定国际分工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快科技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改善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弥补不足,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三)结合国情,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实质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共产主义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主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 (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33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个性解放和世界历史形成是同步的过程,没有个性解放,就没有世界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也不会有彻底的个性解放,只有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个人才能摆脱民族和地域局限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展发生实际的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能力。在现实中,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如人的全面发展不平衡性、低水平性及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复杂多样性等特点。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构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体现人的自由、尊严、平等、民主。但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完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调超现实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是违背历史规律的。虽然当代社会生产力飞快发展,但仍然不成熟,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在当前还存在一定的失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社会时代,但可以有意识地去认识世界发展规律,在既有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状况下按规律办事,在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共生中实现自我。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A811

A

1673-1999(2011)01-0006-02

韩静(1982-),女,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政治经济学院哲学专业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哲学。

2010-10-19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