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应音义》后缀词语义考探

2011-08-15 00:49姚红卫
关键词:大藏经音义经文

姚红卫

《玄应音义》后缀词语义考探

姚红卫

对佛经后缀双音词做个案考察,比照《汉语大词典》,指出《玄应音义》的训诂价值:收释承古而来的双音词、收释的新词新义、对现代词典编纂的借鉴作用等等方面。《玄应音义》虽有一些瑕疵,但在词汇发展史、辞书编纂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参考意义。

佛经;后缀词;玄应音义;语义

《玄应音义》是选择佛经里的一些字词来解释的训诂学方面的著作,既对疑难字作了音义上的训释,又对一些词语做了阐释 (这些词语包括佛家语词、通用语词、方言语词),通过阐释,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佛经的大意。尤其重要的是,该著作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外文化交往的历史事实。本文试对佛经后缀双音词做个案考察。

关于词语双音化的构式比例,张双棣的《〈吕氏春秋〉词汇研究》统计显示合成复合词的数量分布:联合式最多,其次是偏正式、述宾式、附加式、重迭式,最少为主谓式[1]273。徐时仪引向熹的论述:古白话双音词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数量最多。其它结构的复合词数量也不少[2]203。王云路说,附加式双音词很有规律,分布广泛,是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的的一个重要手段[3]263。王力认为,词头、词尾在汉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4]401。从玄应所释词的总量来看,相对于联合式、偏正式、外来词,用加缀式构词的词语显然属于少数。在《玄应音义》里,后缀词语数量多过前缀所构词语,后缀词语又以“然”尾词为多。 其它的后缀有“尔”、“师”、“家”、“子”、“儿”、“者”、“取”、“地”等,前缀有“被”、“所”、“诸”等。 限于篇幅,下面以“师”、“家”、“子”、“儿”、“者”为例,重点加以说明。

一、X然 (此X指加缀构词式中之词根实语素,下同)

在考察的30个“然”后缀词里,与现代汉语比较,有的作为现代汉语书面语使用。如“澘(潸)然”、“孑然”、“嗒然”、“俨然”、“喟然”、“赧然”等,有的在现代仍比较通行,如“蔚然”、“茫然”、“愕然”、“恬然”等,有的词义在使用范围上古今有差异。如:“森然”、“澹然”、“铿然”、“飘然”、“屹然”、“怃然”、“惘然”、“豁然”、“霍然”、“坦然”等。 如:

1.铿然。《广雅》:坚正也。(《玄应音义卷第七·普超三昧经上卷》,157)(本文《玄应音义》引例出自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2008年12月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57为引例位于该书的页码,下同。)

按:经文原文:[0407b13]其正士者,所立铿然善施无羡。(《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册No.0627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 (一名阿阇世王品)·正士品第一》,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本文与《玄应音义》配套的佛经用例除说明外皆引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光盘版《大正新修大藏经》,下同。)

“铿然”,本指“坚实貌”。如《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晋·张湛注:“夫天之苍苍,非铿然之质。则所谓天者,岂但远而无所极邪,自地而上则皆天矣。”玄应释此词,指出“坚”本义。实际上,结合语境,经文里的“铿然”,转指志向的坚定。此义,《汉语大词典》(本文所指《汉语大词典》为《汉语大词典》2.0版光盘版。下同。)首引前蜀·黄崇嘏《辞蜀相妻女诗》:“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偏晚。《现代汉语词典》(本文所引《现代汉语词典》例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下同。)【铿然】<书>声音响亮有力:溪水奔流,~有声。比喻引申义未收。

2.萧然,桑条反。《诗传》曰:箫箫,言不諠哗也。(《玄应音义卷第二十二·瑜伽师地论第一百卷》,465)

按:经文原文:[0877a08]所有僧事及其余事皆令彼作,我独萧然自得而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册No.1579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卷第一百·摄事分中调伏事择摄第五之二》,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经文里“萧然”应释为:萧洒,悠闲。此解,文献多有用例。如晋·葛洪《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唐·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现代汉语词典》:【萧然】<书>寂寞冷落;形容空虚:四壁~|囊橐~。“萧然”的“萧洒;悠闲”义,《汉语大词典》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未收。

还有的“然”尾词,因其在现代使用的频率不高,故《现代汉语词典》不予以收录。 如:“肜(彤)然”、“溘然”、“呱然”、“泓然”、“謏然”、“礭然”、“廓然”、“欻然”、“宴然”。

二、X师/X家

“师”,特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历来有用。如《孟子·告子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赵岐注:“场师,治场圃者。”唐、宋各有 “画师阎立本”“舟师”之谓,今有会计师、工程师等职称。“家”:人所居;住房。上古就有用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后又指经营某种行业的人或人家。如唐·白居易《观刈麦》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其它如:渔家;船家。以“师”“家”为词尾构成的双音词类似,都可以虚指有专门技艺的某类人。玄应也注意收释。如:

3.陶师,又作匋,同。大劳反。[造瓦之名也。]《史记》:陶,瓦器也。《苍颉篇》:陶,作瓦家也。“舜始为陶于河滨”是也。案西域地多卑湿,不得为窑,但累坏器露烧之耳。亦借音为姚。[字体作窑,音姚。《通俗文》:陶竃曰窑。《苍颉篇》:窑,烧瓦窑也。](《玄应音义卷第十四·四分律第一卷》,294)

按:经文原文:[0572b06]时罗阅城中有比丘字檀尼迦陶师子,在闲静处止一草屋。……时彼比丘即便和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烧之。屋成色赤如火。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2册 No.1428四分律·四分律卷第一(初分之一)·四波罗夷法之一》,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陶”,名词,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礼记·郊特性》:“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孔颖达疏:“陶谓瓦器,谓酒尊及豆簋之属。”亦可指烧制陶器的工人。如《周礼·考工记序》:“抟埴之工陶、旊。”贾公彦疏:“抟埴之工二:陶人为瓦器甑甗之属,旊人为瓦簋。”又通“窑”。如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陶中多少,为熄火久暂。”据经文及玄应所释,“陶师”,即陶人。此义书证,《汉语大词典》首引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观作瓶喻》:“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稍晚。《现代汉语词典》未见。

此外,玄应《音义》还收释了“窑师”“旋师”,“师”已经虚化,“师”仅作为构词的后缀语素。

4.陶家,又作匋,同。大劳反。或借音遥。《史记》:陶,瓦器也。《苍颉篇》“陶作瓦家也,舜始为陶于河滨”是也。案西域地多卑湿,不得穿窑,但垒坏器露烧之耳。窑音姚。(《玄应音义卷第二十四·阿毗达磨俱舍论第十五卷》,494)

按:经文原文:[0080a27]如所放箭及陶家轮,弦等势力尽时便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9册No.1558阿毘达磨俱舍论·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五·分别业品第四之三》,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玄应以“陶家”立目,释“陶”准确。结合经文文意及玄应所释,“陶家”,即烧制陶器的人。“家”已虚化,作词缀,起衬托作用。如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广州陶家皆作土锅镬,烧熟,以土油之,其洁浄则愈于铁器,尤宜煮药。”《汉语大词典》首引唐刘恂例,稍晚。《现代汉语词典》未收。

三、X子/X儿

子,古代兼指儿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衡山王赐 ,王后乘舒生子三人,长男爽为太子,次男孝,次女无采。又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后虚化为名词后缀。据王力研究结果:我们至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4](P.263)《汉语大词典》首引《宋书·朱龄石传》:“龄石使舅卧于听事一头,剪纸一方寸,帖着舅枕,自以刀子悬掷之。”稍晚。玄应收释的“X子”,出处稍前。如:

5.蟆子,音莫,蚊类而小,山南多饶此物,群飞蔽日,啮人痕如手许[大]者也。(《玄应音义卷第八·法镜经下卷》,172)

按:经文原文:[0018c10]以辟蚊虻蟆子故,身服法衣。(《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2册 No.0322法镜经·法镜经》,后汉安息国骑都尉安玄译)(这一句出自于光盘版卷下。列与此,备参。另,《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0019051] 辟=避 【宋】【元】【明】。 [0019052]蟆=[虫※貘]【明】。 )

玄应虽释“蟆”,但可从释文里看出“蟆子”的含义,尤其可以认识“子”的作用。“蚊类而小”,指明“蟆子”是蚊子的一种。深得经文文意。经文也是成份并列:蚊、虻、蟆子。 可见,此“子”已经虚化,表示“小”义。 “蟆子”,黑色小蚊。夜伏而昼飞,嘴有毒,咬人成疮。唐·元稹《虫豸诗·蟆子》之一:“蟆子微于蚋,朝繁夜则无。”《汉语大词典》引唐元稹例,太晚。《现代汉语词典》未收。

玄应还收释了 “棂子”“疌子 (接子)“稗子”“棹子”。除“稗子”外,其余,《现代汉语词典》皆未收。

儿,可作为轻蔑之词,犹言小子。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绛侯望袁盎 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亦可作名词词尾。王力谨慎地认为:词尾“儿”字是从唐代开始产生的。[4](P.267)南朝·梁·沈约《领边绣》诗:“萦丝飞凤子,结缕坐花儿。”《汉语大词典》首引此例。亦晚。玄应收释“儿”尾词。如:

6.屠儿,达胡反。《说文》:屠,刳也。案屠,分割牲肉也。(《玄应音义卷第六·妙法莲华经第五卷》,138)

按:经文原文为:[0037b12]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9册No.0262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卷第五·安乐行品第十四》,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屠”,宰杀(牲畜)。 如《逸周书·程典》:“牛羊不尽齿,不屠。”也指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屠儿”,对屠户的蔑称。如《汉书·酷吏传·严延年》:“河南号曰‘屠伯’。”颜师古注引三国魏邓展曰:“延年杀人如屠儿之杀六畜。”玄应所释佛经正应作此解。

四、X者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者”是一个构词比较活跃的后缀。上古早有用例。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列子·说符》:“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看《玄应音义》用例:

7.仁者,而亲反。《周礼》:六德,一曰仁。郑玄曰:爱人及物曰仁,上下相亲曰仁。《释名》:仁者,忍也,好生恶煞,善恶含忍也。(《玄应音义卷第八·维摩诘所说经上卷》,166)

按:看经文原文:[0541a23]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No.0475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0537001]经+(卷上)【宋】【元】【明】。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此卷共8见,皆为“对人的尊称”义。“仁”: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也用来特指佛教徒对佛、罗汉的尊称。“仁者”,有德行的人。 如《左传·定公四年》:“《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也是佛教语,对人的尊称。如《大日经疏》卷四:“梵音尔儞,名为仁者。”《法华经·序品》:“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仁者,“对人的尊称”义,佛教语。《现代汉语词典》未收。玄应也许对佛门太熟悉了,仁者,“对人的尊称”,佛教语,只字不提,所释仅特别注意中土文献的意义。

此外,玄应还收释了“长者”“医者”“醒者”“冥者”“溺者”“瞎者”等词语,除“长者”外,皆未为《现代汉语词典》所收释。

以上着重观察了《玄应音义》里7例后缀词语。通过玄应释义,《玄应音义》可以弥补大型工具书的不足:或增补义项,或把书证提前,或增加语词立项,具有词典编纂方面的积极意义。虽有上述种种积极意义,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注重单字释义的太多,字词的界限不很明显,未从词义出发释义,释义时未注意到语词的语境意义等等。特别是还有“非词”立目。如“帆者”,不看经文原文,只看《玄应音义》是不能了解它的意思的。如:

帆者,又作颿,古文,同。扶严、扶泛二反。《声类》:船上张也。《释名》:船随风怅(帐)幔曰帆。帆,[泛]也,使风疾泛泛然也。(《玄应音义卷第十九·佛本行集经第四十二卷》,403)

粗看《玄应音义》,“帆者”的含义未必明了,词语结构也一时弄不清楚。一定要查看经文原文:

[0851c20] 更雇 (《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0851010]雇=顾【明】。 )五人:所谓善解调治船者,观四方者,泝水入者,善浮水者,张施帆者。(《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03册 No.0190佛本行集经·佛本行集经卷第四十二·佛本行集经优波斯那品第四十五上》,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对照经文,可知“帆者”仅为“张施帆者”中的语段,一个成份。“帆”应该紧跟着它的施动连动者“张”和“施”与“者”一起构成一个较复杂的“者”字结构,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即“施张帆的人”。“帆者”若作为取词的话,取词不当,语义是割裂的、破碎的。要立目也要立“张施帆者”,指人。从现代词典编纂实践看,“帆者”不成词,大概就是所谓的“非词”“破词”,这是不能作为词目在词典中予以立目的。就此现象,徐时仪指出:“《一切经音义》的词目中有一些是词组或破词,虽原本是为了便于识别而连带摘录作为检索标记,但从现代编纂词典的要求着眼,则可再作调整。”[5]660

总之,考察《玄应音义》所释词语,可知《玄应音义》收释了东汉至唐时的新词语、新语义,可以确立《玄应音义》在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在词典编纂方面,《玄应音义》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徐时仪.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H028

A

1673-1999(2011)24-0097-03

姚红卫(1966-),男,上海人,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体育人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白话文献与词汇。

2011-10-12

猜你喜欢
大藏经音义经文
经文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宜宾市博物院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工作
《圣经》经文中国化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普洱”音义考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