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

2011-08-15 00:49李雪治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李雪治

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

李雪治

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高层次的导师是开拓创新学生培养的前提。导师团队相对于以往的单一的、传统的导师负责制,更有助于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导师制;研究生教育;导师团队

国际上着名的两大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是以德国的大学及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二是以美国的大学为代表[1]。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被称为“学徒式”的,学徒模式讲究的是在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一对一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以此完成科学研究活动和毕业论文。此类的研究生必须定期与固定的导师做双向的互动沟通。这种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是“学徒式”导师制的精髓和特点,是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美国实行的是学科制度和导师与指导小组一起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这种模式更看重课堂教学效果和集体教学,即1名导师能同时影响指导同类学科甚至相近学科的多名研究生。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可比喻为精英培训模式,美国的导师制则可被称为散装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有导师制的模式

(一)单一导师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试行导师制。部分高校允许学生在报考研究生阶段时就选定某位导师,一般情况是学生入学后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可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或硕士生,双选后,导师将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科研,发表论文,进行毕业答辩,直到顺利毕业。经过3-5年的共处,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很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师徒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导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学术环境,学术水平高、有创新思维的导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研究生。

我国自1999年起大幅增加了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个性需求日益多样化,需要导师因材施教,单导师制的问题逐渐出现。第一,单个导师一般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领域,无法跨学科指导,造成研究生学术视野受限,思维单一,传承单一,压制了学术创新。第二,多年的扩招使得现在很多学校研究生与导师之比越来越高,导师又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同时又要完成科研项目,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用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个性能力的时间就很有限了,甚至有的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把握。 第三,许多导师的研究和学术活动与社会现实明显的脱节,如此状况下要引导学生把握学术的发展方向,要求学生在现实中正确运用学术知识,会有较大的难度。第四,高校对导师队伍普遍缺少量化考核、激励机制,只以职称、科研成果来评奖评选,教好教坏一个样[2]。

(二)双导师制

在理论型导师为基础的原则上,再加上实践型导师,共同辅导研究生。目前,我国正在对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进行转型,主要表现在硕士阶段以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阶段以学术研究人才型为主。因此,这就对硕士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即需要增加应用型的培训。

双导师制度是除了原有的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外,还应根据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科研所或其他机构聘请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管理或技术人员作为兼职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一般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校内、校外导师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都要以共同执导研究生学习、实践和论文完成为己任。双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普通教育与社会需求、实际应用要求的差距,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学无所用,提高就业率。校内、校外导师的合作,在研究生教育中可以做到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使平时缺乏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的理论课程得以加强和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自然就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这一合作模式对于校内导师在在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等方面,能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资源,对科研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升。

二、学科发展和融合对导师提出更高要求

虽然每个导师在各自的领域内皆学有所长,但同时其思维方式学术视野往往受到单一学科的限制,这对所培养的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因素。因此,导师团队的建设,应该以学科群或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为基本范围,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相关专业的人员组合,促进导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研究和创新,促进思维的活跃,培养出敢于创新的研究生。

导师团队的基本模式是1校内主导师+N副导师(含1校外导师)+1或N助理导师,以一定的协同机制组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联合本校相关专业的导师,在建立跨学科的基础上,依靠复合型科研项目的研究,充分利用多学科的导师对跨学科的研究生进行指导。同时,不同学校之间的相关专业导师的合作,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之间形成高层次专家的强强联合,形成各方面高水平专家合作,对研究生进行指导[3]。最关键的是主导师所能带动、联系的相关能量。

导师团队应来自不同学科,最好由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导师组成。学科方面,应以本学科的导师为主,相似和相关学科的导师为辅;职称方面,应以教授或副教授为主,讲师和青年教师相互结合的师资队伍;知识层次上,应以拥有博士学位的导师为主;在年龄方面,应充分发挥老教授的经验优势,利用年轻人的充沛精力,做到老中青相结合。此外,有可能的话,应尽可能联合附近高校的师资,以将其他高等学校的先进思维方法指导方法融入到团队中。比如由学科带头人任主导师,富有科研经验或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授、副教授为副导师,每个团队再配上实验技术能力较强的实验员,采取既合作又分工的方式联合指导研究生。在导师队伍指导下的研究生,应打破学科壁垒,共同学习进步,互补长短处,将所学领域内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交流和合作中开阔视野。导师团队应就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制定一个全面的培养计划,包括了选题、中期考核、实验设计、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等。

(一)导师团队的优势

研究生导师队伍较单一的导师制能制定一个更全面的研究生培养系统,以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导师团队可以依靠各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克服单导师制的思维局限性,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学术视野,加深学生的研究技能和学术功底。同时,在个别导师因故无法指导的情况下,团队中其他的导师仍能保证研究生的教学、研究的连续性。

单导师制条件下的研究生交流较少,而导师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可以组成相关的课题组,定期做科研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以此加强交流。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发言,互动讨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辩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导师队伍中的校外导师可注重科研的社会实践,以提供实践的平台,这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学以致用,缩短研究生毕业后与现实社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通过校内、校外导师的合作交流,校内可以获得研究生教育中基于社会实践的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实务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校内导师申请科研项目时,将更能立足于实践应用,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资源,对提高校内导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讲师在导师团队中,通过与经验丰富的导师合作,能增长知识、丰富阅历,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同时,提前介入研究生的培养,可锻炼其将来成为导师的素质,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助于形成一个合理的导师梯队[4]。

(二)导师团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是导师团队人数较多,如果管理不好,会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二是有的研究生没搞清楚到底由谁来负责和管理自己,实质是处于无管理的状况。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导师则是在研究生教育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由不同学术专长和知识背景的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改变了以往单一导师制带来的局限性,弥补了研究生学术视野受限、专业领域过窄的缺陷。因此,建设导师团队,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生的质量及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

[2]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2).

[3]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

G643.6

A

1673-1999(2011)24-0171-02

李雪治(1980-),女,福建省厦门人,硕士,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

2011-10-22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