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程的思考

2011-08-15 00:53张群力
重庆行政 2011年2期
关键词:重庆市城乡重庆

□ 张群力

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程的思考

□ 张群力

重庆市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2007年,中央提出把重庆建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了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市政府也颁布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重庆市教育规划纲要都对就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统筹城乡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围绕这一主题,我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强化了“四个统筹”:

一是统筹调整城乡学校布局。根据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了对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经费。政府加大了城乡教育投入,依法保障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积极探索教育融资渠道及经费管理机制,促进了城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用于农村的教育经费比例也逐年提高。

三是统筹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中职学校和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城乡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统筹提升城乡师资水平。努力完善中小学编制配置和管理办法,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激励机制,提升城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重庆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我认为,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要有新的作为,以期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为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率先进入全国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而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提供一般性借鉴。

首先,以满足农村社会需求为标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目的是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要以需求定限度,不要盲目统筹。其一,扩大教育供给,满足农民和农民子弟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充分供给是满足教育需求的前提。其二,改革现有学校课程体系。目前,城乡单一死板的学科课程体系限制了许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挥,特别是城市偏向的课程体系脱离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切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行农村课程改革。其三,完善农村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我国农民发展和提升急需的教育类型。必须扩大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成人继续教育手段与形式的功能。满足农民的职业进修要求,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继续学习,丰富提高自己,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培训。其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发挥民办教育的教育均衡功能,引导民办教育参与农村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其次,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我国现有国力不强,教育资源有限,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是当前发展农村教育的重大战略。为此,必须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是城乡教育统筹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发展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健康发展,利用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农村教育切实可行的途径。当然,城乡教育一体化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削峰填谷”而要既“造峰”、又“填谷”,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增强品牌学校的示范性和辐射力,又要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使区域教育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模式,可以采用城乡“捆绑”式发展模式,推进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共同发展。把城乡教育的分割状态结合起来,发挥城乡教育的各自优势,通过先进带后进的形式,在相互的帮助中推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再次,合理调适城乡教育结构,完善农村教育培养人才的层次。教育结构是教育均衡的重要体现,现有城乡教育结构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下,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因此,合理调适教育结构,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迫切需要。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必须由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到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一是要加强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教育在农村是薄弱环节,层次低,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弱,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现有农村职业教育远远不够。二是要健全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发展要求,也是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农民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当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引导,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的体系,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满足农民继续教育的需求。三是要协调城乡普通教育与职成教的结构。总的来说都是普通教育强大甚至过剩,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弱小,而且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是很不正常的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结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合理调适城乡教育结构,必须以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为标准,重点协调城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结构。

最后,实现城乡教育的适度均衡。重庆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二元社会。它意味着城市与农村发展之间存在“断层”,即现代与传统共处于一个社会之中。这种断层决定了无法简单地将城市教育辐射或复制到农村去,因为城市与农村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城乡教育的均衡不可能是绝对的均等,而只能是适度的均衡。城乡教育应该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预先提供教育差距警报。但是,均衡只能是动态和适度的。根据国际上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经验,城乡教育的适度均衡发展至少要作到一是准确定位农村学校的功能,二是调整城乡学校的布局,三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四是纠正现有教育内容的“城市偏向”性,五是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后的教育,使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还能继续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包括各种形式的长、短期培训,各种类型的颁发证书和不颁发证书、有学历和无学历的第三级教育。在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后,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发展,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任重道远。《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重庆教育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中央“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的提速落实,为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对重庆教育实现新一轮跨越搭建了广阔平台。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个重庆”、两江新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给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人民群众期盼接受高质量教育,渴望教育更加均衡、公平,给教育以极大的推动和鞭策。我们要抓住机遇,推进我市城乡教育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大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谭国太

猜你喜欢
重庆市城乡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城乡涌动创业潮
在这里看重庆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