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重庆实践”(之二)

2011-08-15 00:53张新华
重庆行政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重庆

□ 张新华

“中国道路”与“重庆实践”(之二)

□ 张新华

三、“314”总体部署

2007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重庆导航定向,确立了重庆工作“314”总体部署: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定位

1.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经济增长极,分别由中心城市广州、深圳、上海和天津带动和辐射。重庆与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存在明显差距。要实现领跑的目标,与上海、深圳、天津相比,作为内陆城市的重庆,难度更大。

2.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重庆不仅自身要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还要成为聚集和配置各种资源要素的高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重庆虽已具备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和配套服务能力,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强大、不完善,与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存在明显差距。

3.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重庆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集移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在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把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既是重庆实现新突破、上台阶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央着眼于推进全国科学发展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改革试验举措。

(二)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中央要求重庆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就是希望重庆加速全面小康建设,通过率先达标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并以表率的作用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但重庆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真正达到“率先”,必须瞄准差距,奋起直追,切实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率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民现代化生活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为着力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缩小三个差距的核心任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贸易、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四、凤凰涅磐

(一)结构调整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产业、区域、城乡等结构失衡,是重庆提档增速、全面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比例。截至201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7∶55.3∶36。其中,第二次产业比重的快速攀升,得益于以IT业为代表的新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群的迅猛崛起。

调整区域结构,力促均衡发展。“314”总体部署着眼于重庆直辖市的战略地位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将“三农”问题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统筹城乡发展,是关系到整个重庆市平衡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三峡和谐和重庆和谐的关键之举。据此,形成了“一圈两翼”的新战略。

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乡统筹。调整库区产业发展规划,适度发展库区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鼓励“一圈”吸纳“两翼”人口,缓解库区人口压力;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强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等。

(二)产业升级

四大经济区域功能凸显,五大产业引擎动力增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庆注重核心经济功能区的建设。沿着上海浦东新区的轨迹,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江北嘴、解放碑CBD、寸滩保税港区、西永微电园保税区以及两江新区等四大经济功能区。重庆组团式发展的结构,还贡献了茶园板块的制造产业、大学城板块的教育产业以及华岩新城板块的休闲产业等多重产业布局。

打破沿海垄断局面,IT将成第一支柱。重庆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速产业升级,以宏大的气魄,构筑西部IT业高地。目前重庆工业销售值为6000亿元,其中信息产业产值仅800亿元。惠普全球电脑生产基地、惠普全球结算中心、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等项目落户重庆,将改变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现代电子制造业战略布局,对促进重庆发展有重大意义。预计2012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可达3500亿元左右,占到全市“总盘子”的20%~25%。

支柱产业各显神通,推动重庆整体发展。除即将成为第一支柱的电子信息业外,重庆其他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工业也加速发展。

(三)“重庆造”蜚声海内外

重庆前瞻性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已在在新兴产业领域有较大突破性进展。

按照“2+10”的思路集中建设一批产业链(集群),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建设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伏组件及系统、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集群),目标直指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重庆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视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量之源。通过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假以时日,“重庆造”名片将更加响亮,市场份额将更加扩大。

五、“五个重庆”

2008年7月20日,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浓墨重彩地提出建设“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一)宜居重庆

建设“宜居重庆”首先是要解决广大群众有房居住的问题,而建设“宜居重庆”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带动就业的重要推手。

根据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重庆实际,主要包括“居住条件”、“公共空间”、“服务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主城区、其他区县城区和集镇村庄三个层面推进实施。

宜居重庆建设规划目标:

2009-2012年:主城区宜居度全部达到“较好”标准;60%的其他区县(主要包括“一小时经济圈”在内的14个区县及万州、黔江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县)城区宜居度达到“较好”标准;30%的集镇村庄宜居度达到“较好”标准。重庆成为西部地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2013-2017年:主城区宜居度全部达到“好”标准;其他区县城区宜居度均达到“较好”及以上标准,其中80%达到“好”标准;全市所有集镇村庄宜居度均达到“较好”及以上标准,其中60%达到“好”标准。重庆成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二)畅通重庆

建设畅通重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陆运、水运、空运并举,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加快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形成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交通格局,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最畅通的城市之一。

——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到2012年实现高速公路市内4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8小时通达;2015年实现铁路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8小时通达。长江黄金水道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江北机场成为国际性空港。

——建成“半小时主城”。到2012年,主城核心区(内环高速以内)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通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主城拓展区(绕城高速与内环高速围合区域)任意一点到核心区的平均通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实现交通管理“为民、畅通、安全、文明”目标。按照国家交通管理的有关规范,到2012年,主城区全面达到大城市一等管理水平,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达到二等管理水平,其余各区县(自治县)达到三等管理水平。

(三)森林重庆

“森林重庆”建设的总体目标:促进城市、人、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山川秀美、生态良好、舒适宜居的“森林重庆”。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绿化,拓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容量和空间,确保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其总体思路是:实施森林工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坚持以统筹城乡林业发展为主线,充分体现兴林富民;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坚持科技进步,发挥市场作用,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活力;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新建与改造并举,努力提高绿化质量;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齐抓共管、部门联动,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要围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科技兴林,优化森林结构,做大林业产业,培育林产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倡导生态文明的思路,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推进城乡绿化大发展。

(四)平安重庆

建设平安重庆,不断满足群众的平安需求,为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森林重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坚强保障。

到2012年,平安重庆建设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把重庆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直辖市。具体包括:治安秩序良好、生产生活安全、矛盾有效化解、执法司法公正、队伍廉洁为民。

(五)健康重庆

把建设“健康重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坚持以市民为主体,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群众健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培育体质、饮食、生育、行为和精神全面健康的市民,让追求健康成为重庆的民风,通过共建共享把重庆建成健康之城、活力之城。

六、“先行先试”

(一)“123”平台

所谓“123”平台,是指在重庆经济发展上,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运用好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两个保税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万州工业园区、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搭建好经济发展平台,实现重庆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

1.两江新区

2010年6月18日,直辖13周年的重庆迎来了新的跨域发展之际,两江新区挂牌成立。我国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重点新区花落重庆。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开放”。这表明中央在国家重大规划中,把两江新区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放在了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并对两江新区在扩大内陆开放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寄予厚望。

2.两大保税区

在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成立之前,我国已在苏州、天津、北京、海口、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上海浦东机场以及江苏昆山等八个地方设立了综合保税区。

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随后西永综合保税区也获批准。在这两个保税区的带动下,重庆将以电脑产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打造为第一支柱产业;将依托重庆保税港区,发挥水陆空优势,探索在内河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两个保税区,带动传统工业齐头并进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重庆工业产业迅速“变脸”。

3.三个国家级开发区

万州工业园的设立,适应了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需要,是破解库区产业“空心化”难题的积极尝试。万州工业园区将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挥集聚效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是2001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园区是重庆市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园区,是重庆市资源加工业的重要平台。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于2005年8月成立,是中西部地区首家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微电子产业专业园区。西永园区已成为重庆产业发展、引智引资和对外展示的亮点和重庆市扩大就业、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撑平台,被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基地”等称号。

(二)“大集团”

据人民网报道:从2002年到2008年6月底,重庆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从1700亿增长到7000亿,增加了4倍。实际上到2009年,已经突破了9000亿元,2010年超过万亿元。这在全国范围内非常罕见,重庆正在形成一种“大平台支撑、大集团运作”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001年,重庆1000多家国有企业,欠工商银行157亿贷款。2004年,重庆组织渝富公司与工商银行协商,重庆市属国有企业渝富公司以账面价值的20%一次性买下坏账,渝富公司接手重庆国有企业的坏账。经过五六年后,重庆国资增值六倍。重庆市成立的市级国有企业渝富公司,是重庆市国资经营和重组的“啜木鸟”,是重庆经济实现大集团运作的重要基础。

从2002年开始,重庆市陆续组建和壮大了城市建设、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水务、地产、电力投资、水利投资等八大国有建设性投资企业集团,建立了重庆国企改革的“八大投”模式。“八大投”已成为重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重庆“第三财政”的重要载体,成就了重庆城乡建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加之新成立的外贸集团和此前成立的商贸集团,总数已经增加到10家。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投融资集团,担当了政府融资平台的角色。

2009年9月3日,全国地方规模最大的对外经贸集团企业——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将正式挂牌。该公司注册资本为30亿元,由9家市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分别以现金、股权、实物资产共同投资组建。该集团将与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起,形成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支撑平台。

2010年10月,由重庆市供销社筹资14亿元组建的重庆农产品集团挂牌成立。该集团主要经营农畜产品的销售、加工、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市场开发、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

重庆“大集团”运作模式还在继续发展,其运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些国企进行整合,通过减法运算,使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使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通过加法运算,根据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建一些新的公司。重庆这种“加减法”的“大集团”运作模式为我国国有资本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大发展,成为“重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部制”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特别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直辖以来,重庆市大刀阔斧地推进大部制改革,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先后推进了“大交通”、“大文化”、“大农业”的“三部曲”改革。

2000年,重庆市开始构建“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将原市交通局、市公用局、市港口局、市计委及市经委等有关部门的交通运输管理职能进行整合,构建了“大交通”的行政管理体制。

2006年,重庆市整合组建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40个区县全部实行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合一体制,迈出“大文化”改革步伐。

2008年8月,重庆市农委挂牌成立。市农委由原农业局、农机局、农办与农综办合并而成,

形成“大农业”。经过此次调整,市直属机构减少1个,直属局事业机构减少1个,而处级内设机构减少了16个。

2009年3月,重庆市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10个部门中有8个合并,另外2个部门中,1个更名,1个升格。

重庆市“大部制”改革的价值在于,重庆市政府对“大部制”的需求和认同,缘于“大部制”本来就是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一种政府回应。其次,重庆市的大部制改革是以追求的整体性价值、协同的组织结构、跨部门工作机制的“整体性政府”为驱动的注重行政职能的转变、强调整体性文化和价值的塑造、完善沟通协调机制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最后,重庆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模式是构造统合管理。从重庆大部制改革而言,正试图在政府管理层面实行统合管理,实行管理系统对接和整合,保持不同层级政府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七、净化环境

(一)“打黑除恶”

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加之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诱发,黑恶势力仍在不断滋生蔓延,并且日益向经济、政治领域渗透。

自2009年6月以来,重庆市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依法办案,打了一场漂亮的“打黑除恶”攻坚战。截至2010年3月1日,全市共抓获涉黑涉恶人员3348人,立案查办涉黑团伙案件63个、涉恶团伙案件235个,打掉了一批黑恶势力和“保护伞”,被缴款物达330亿元。

在2010年3月1日的总结及表彰会议上,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这次专项斗争,共摧毁了14个重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团伙,打了一个大胜仗,为全社会搞了一次大扫除,为重庆未来的大发展夯实了社会基础。在斗争中,同志们依法办案,做到“不枉、不纵、不漏”,打击面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定性既不压低也不拔高,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庆的“打黑除恶”,中央充分肯定,群众大力支持。薄熙来强调,一个城市要发展,必须有正气,有正气才能走正道,走正道才是走大道,经济才能大发展。过去两年,重庆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连上大台阶,打黑除恶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而且打开了大局面,打出了大发展。

重庆打黑除恶意义重大。第一,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在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深挖彻查黑恶势力背后“保护伞”的职务犯罪,将反腐与打黑除恶同步推进。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24名国家工作人员因涉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被审查起诉。第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文强这种罪行极其严重的腐化分子,尽管职位很高、曾经有过一定贡献,但仍然依法对其判处死刑,体现了党和政府清除国家工作人员中的腐败分子的决心。第三,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重庆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执法、司法过程中,坚持打击犯罪与保护被追诉人权利并重、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第四,造福于人民群众、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重塑了官风民风。

(二)“交巡警”

2010年2月7日,一个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于一身的新型警种——交巡警在重庆应运而生。重庆市40个区县分3批次启动、部署交巡警平台350个、警力近万名,

2010年底,全市交巡警平台总量达到500个,交巡警警力达到1.3万人以上。对社会进行24小时动态管控,实现“打、防、控、管、服”的有机统一。

交巡警平台撑起了平安重庆的“保护伞”。第一,重庆交巡警平台运行以来,街面发案率下降35%。第二,治安大为好转,出租车司机不担心安全。第三,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空间,让犯罪分子不敢作案。第四,接处警由5到8分钟,现在缩短到3到5分钟,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第五,交通事故少了,驾车更安全了。

(三)“雷锋式”警队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做雷锋式的好警察,不仅仅是要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斗争,而且要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出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才能配得上“雷锋式”的好警察。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发展快、矛盾多,社会治安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公安机关要想真正担负起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就必须在坚持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围绕和谐警民关系,建立起一支亲民爱民雷锋式警队,这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形势的需要、人民的期盼。

自从市公安局启动“亲民爱民建雷锋式警队”活动以来,截止2011年1月6日,全市公安民警累计做好事22万余件,捐款884.5万元,公开返还涉案钱物价值1901万元;开展警民恳谈2.9万次,群众反馈满意度达97%以上,充分展示公安队伍亲民、爱民、为民的新气象新风尚,为开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局面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八、灵魂塑造

(一)“唱读讲传”

“唱读讲传”。“唱”即唱红歌,就是唱人民解放的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改革开放的歌。“读”即读经典,就是读古今中外几十年、几百年以至几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彩诗文。“讲”即讲故事,就是讲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人和事。“传”即传箴言,就是传播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思想的格言、警句。

重庆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已经初具规模,而且积极作用很大。引领学习风潮。“唱读讲传”活动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效载体,与之相适应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模式,近两年共邀请60余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及领导干部,举办开放论坛2次、市委中心组系列讲座35次,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庆的实践”组织了48个重点课题调研。现在,干部群众学习积极性高涨,思想水平明显提升;同时也加快了媒体转型升级。

“唱读讲传”活动丰富充实了传播内容,以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华龙网为龙头推进转型升级,在实现“把定向、上品位、防炒作、去不良”的基础上,正朝着“讲大局、重特色、强品牌、创一流”的目标迈进;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

“唱读讲传”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内涵,更有生机与活力。特别是通过推动红歌、经典、故事和箴言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创新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了文艺创作生产。

“唱读讲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创作推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火热生活的新红歌、新文学作品、新故事、新箴言,还拍摄了一批影视作品,如《周恩来在重庆》、《国家行动》、《江姐》、《医者仁心》等,打造了一批舞台艺术剧目。每个文艺院团还排练了一台独具特色的“唱读讲传”节目;拓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唱读讲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了千万市民文明行动,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兴重庆”的文明新风,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政治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唱读讲传”活动高扬先进文化大旗,筑起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坚固长堤。目前,活动已成功向网络延伸,全市网络环境改善,荧屏声频明显净化,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治理,正在创建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文化新天地。

(三)“精气神”

“唱读讲传”,唱出了浩然正气,读出了理想信念,讲出了崇高精神,传出了人生真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好载体

“唱读讲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得到具化,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在理论层面易于理解,在实践层面易于遵循。两年多来,提供的“唱读讲传”活动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世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地融入进去、生动地表现出来。调查显示,全市干部群众参与面达到93.4%,满意度达到94.7%。

2.吹响先进文化的“冲锋号”

在世界的竞争中,思想文化优势是更内在、更持久、也更难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没有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社会就会失掉主心骨,就会“丧魂落魄”,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未来。人们习惯称文化为“软实力”,其实,文化的“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软实力”硬起来,中国的发展环境就会更好,发展就会更健康,更有后劲,也更可持续。

文化也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灿烂的思想文化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发展之果”,重庆是一个有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有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宝贵的精神财富。重庆要大发展,既要外练“筋骨皮”,也要内练“精气神”。重庆要后来居上,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必须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把全市上下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才可能超越自我,提速发展,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3.以重庆的方式激发人民的“精气神”

一个社会要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暂时的发展滞后并不可怕,而精、气、神的乏力,却会伤及现实和长远。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更是如此。薄熙来反复告诫重庆的干部,“一个国家要有价值观,如果缺失,就会使发展失去动力、失去社会凝聚力。”他说,“重庆之所以谈‘唱红’,是因为我们总结中国的价值观后,发现一不能照搬西方的价值观,二不能完全照搬孔孟之道,三不能搞极左的一套。‘唱红’的红就是指为老百姓服务。这是共产党红的根本。我们搞‘唱读讲传’,目的就是要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共产党红色传统的基础上,树立起我们自己的现代价值观。”

薄熙来书记强调:“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就是帮助大家吸取文化精华,醒脑益智,提高生命的质量。每一支红歌背后,都有一段厚重的革命史实,其久唱不衰,就因其思想的光辉和艺术的成熟;读经典,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提高生命质量,提高读书效果,更有效地滋养生命,有如服用多种维生素,每日一粒亦可养生;故事教化功能强,很多人生的道理往往体现在通俗易懂的情节里;格言、警句往往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头脑里需要有几十句箴言常常来鞭策自己,规范自己,这也关系到下一代的精神走向。”

作者: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本刊总编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重庆非遗
在这里看重庆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TWO DAYS IN CHONGQING 重庆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