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才开发的三忧四难五盼

2011-08-15 00:53谢辛
重庆行政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才工作

□谢辛

重庆人才开发的三忧四难五盼

□谢辛

2011年1月,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重庆人才开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气魄引进高端人才,大规模培养紧缺人才,大手笔实施重点人才项目,努力在人才增长速度、创新能力、环境建设、使用效益等方面,赶超东部发达地区和比肩京津沪水平,构建西部人才集聚中心和内陆开放人才高地。按照这一目标,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还有很多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队伍建设有“三忧”

一忧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素质是人才开发的重要指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规定,2015年,全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要达到33人年,目前重庆为23.5人年,比全国少1.3人年,今后每年必须提高2人年才能达标。全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达到2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要达到15%,这两项指标,重庆今后每年至少要提高1个百分点才能实现。人均受教育年限,重庆为8.6年,比京、津、沪少2.6年、1.27年、1.9年。基层人才队伍素质状况整体堪忧。调查表明,全市区县农业、林业、水利、计生、文化、畜牧等系统专业对口人员仅为48.7%、27.1%、33%、56.6%、52%、59%。 渝东北某县一镇计生服务站,市里配发的心电图仪,因没人会使用5年未开封。渝东南某县一镇文化中心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二忧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55万人,不到京、津、沪、川一半。国家级专家2543人,为上海的1/4、北京的1/2、天津的2/3。“两院”院士10人,为北京的1%、天津的26%、上海的5%、陕西的21%和四川的17%。更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以来,重庆连续3轮落空,院士队伍呈现负增长的严峻趋势。

三忧创新能力不强。全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国字号”平台34个,比北京少171个,比四川少24个。作为全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拥有12个分院、10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络,重庆仅争取到1个研究院和3个研究所。2009年,重庆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比陕西、四川少19项、1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820项,全国排16位,为排名第一上海的1/5。高新技术企业仅为北京的5.9%、陕西的27%,总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2%。人才贡献率18.7%,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2015年要达到32%的全国平均水平,需追赶13.3个百分点。

二、工作推进有“四难”

一是思想解放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以用为本”等战略思想认识未入脑入心,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等现象比比皆是。对人才工作,“越到上面越重要,越到基层越不要。”“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现象比较突出。调查显示,区县事业单位中,90%财政经费只能保人头,52%的人员3年内没有参加继续教育,93%的在职教育人员没有享受单位经费补助。

二是机制创新难。在评价发现方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工作实绩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68%的事业单位存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和“聘前使劲干、聘后死不干”的现象,区县事业单位近40%的人认为“发展没希望”,不愿干事、不主动干事。在选拔任用方面,36.4%认为“用人观念陈旧,论资排辈”,34.2%认为“自己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激励保障方面,薪酬分配和奖励中的平均主义现象比较严重,46.3%认为“对优秀人才激励不到位,报酬与业绩不相符合”,49.5%认为“激励方式单一”。

三是管理统筹难。党管人才的基础薄弱。全市14个区县无人才工作专门机构、专设编制和专职人员,有12个区县没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人才工作“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现象”比较突出。人才管理条块分割,人才资源缺乏有效统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政策不力比较普遍,人才工作宏观指导、协调落实、督促检查等,画饼充饥,落不到实处。

四是环境优化难。社会各界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参与意识不够,成才光荣、人才可贵、创造褒奖的舆论氛围没有真正形成。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重庆在人才投入、生活条件、经济待遇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2008年全市教育、科技、卫生三项财政投入220亿元,为北京、上海、四川的1/3左右,列全国倒数第4位。直辖以来,全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国(境)外专家人数,仅为上海的4%、8.5%。

三、近期工作有“五盼”

一盼理顺体制。体制也是生产力。从某种程度讲,目前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表面看是队伍问题,深入研究是政策问题,追根溯源则是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问题。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的要求,建议推广山东、山西、吉林等地做法,在省市县三级党委建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各人才工作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真正体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人才工作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中的权重。推广北京、陕西、黑龙江、青海、新疆及沈阳等地做法,将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调整为常设机构,高配机构领导职务;人才密集的党政部门,可专设人才工作机构,或增加人才工作编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二盼增大投入。人才投入是战略性投入和效益最大的投入。按照温家宝总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的要求,建立人才优先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化多元投入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建设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从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布局看,前两者投入都比较刚性,即财政投入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很具体,唯独人才投入表述为“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财政收入是实的,国内生产总值则有一定弹性或者水分。建议近期责成市财政等部门,抓紧研究“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渠道、比例、政策等问题。在方法上,可考虑两种投入考核法。一是支出法,采取百分比,即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百分比(适用于财政转移比较多的欠发达地区)。二是产出法,即财政投入占GDP产出的千分比(适用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三盼创新政策。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最大动力是改革开放,最大吸力是政策创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0项重大政策,含金量很高,吸引力很强。当前,可否按照“无缝对接”、“落地生根”的方法,重点推进5个方面的政策创新:一是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政策,引导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科研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共育优秀人才。二是职称评审向一线倾斜政策,探索职称评审最低基层服务年限制,将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基本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必要条件,提高单凭论文、著作晋升职称门槛,加大凭实绩、贡献晋升职称权重,引导干部下基层、教师上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三是首席专家评聘管理政策,在国家和市级重大科研、工程、产业项目,率先推行首席科学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制,实行目标管理、实绩考核制,推行岗位津贴、协议薪酬制,探索科研成果、专利发明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四是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制定优秀人才到基层锻炼服务派遣、轮调办法,建立人才、技术、管理“三下乡”长效机制,完善从基层遴选优秀人才制度,促进城市人才裂变和农村人才聚变。五是突出贡献人才重奖政策,对在基层一线科技攻关、技术推广、技能革新、创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重奖。

四盼打造品牌。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第一资源、第一动力,人才工作更多表现为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全市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八百三万”人才项目,引领性、示范性、创新性都很强,可操作、可监控、可实施,建议市委组织部联手相关单位,尽快研究印发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实现战略引领、创新示范、政策捆绑、资源集成的品牌效应。同时,在统筹考虑人才“以用为本”,打造“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品牌时,也应抓紧策划实施“人才使用”、“人才服务”等与之配套的基地建设、公共服务项目,切实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提供广阔舞台和优质服务。

五盼优化环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建设人才强市,关键是要不断营造发现人才、孕育人才和厚待人才的环境,在全社会尊重劳动、见贤思齐,在工作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拴心留人,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升人才大市形象,彰显人才改革活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新 华

猜你喜欢
人才工作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