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方法

2011-08-15 00:48任多伦
创新 2011年3期
关键词:德鲁克结构

任多伦

论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和路径方法

任多伦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从创新思想到目标的实现存在于各个环节,参与各环节的人以层级分明、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性强于个体的思想为出发点,所以创新就必须有组织进行管理和分工协作,没有分工协作就缺少创新的系统性,而组织在分工协作的运行规则则是一种制度的支撑,而制度的支撑则是一个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概括地讲,文化创新主要解决创新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思想力);组织创新解决创新方案的执行效率(执行力);制度创新解决创新行为的常规化和持续化(持续力),三者互为支持系统又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一个互为牵连、互相促进的创新系统。

传统;现代;组织创新;必要性;路径方法

一、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从创新思想到目标的实现存在于各个环节,参与各环节的人以层级分明、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性强于个体的思想为出发点,所以创新就必须有组织进行管理和分工协作,没有组织的分工协作的创新的那将是没有效率和缺少系统的创新。组织(organization)的产生是基于个体仅凭自身无法满足其所有的需要和愿望这一事实。尤其是在进入社会中,个体发现在满足对食物、住所和安全等基本需要的时候,缺乏必要的能力、时间和耐力;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只要大家团结起来,通过协调共同奋斗,就能比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做更多的事情。社会,这一最大的组织,正是通过协调(coordination)众多个体的活动,才使得全体成员的自身需要的满足成为可能。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组织(有共同目标的人群集合体),这是因为组织具有潜在的优势:它能使单个人所做不到的事情变成能做到的;它能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比单个个人所能取得的效果之和还大得多的整体效应;它能超越个人的生命层面持续不断地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诸子从对社会发展的反思中就认识到了组织建构的重要性。如荀子所讲:“君者,善群也。”(《荀子·王制》)他认为,社会就是按一定的分工和等级原则把人群组织起来后,再以组织为工具去完成组织的特定目标。荀子认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荀子·王制》)

创新,在自然界中是生命进化的一种本能需要;而在组织中,则是组织运转的根本需要。如果一个组织想成为变革的领导者,它就必须放弃固定的思维,系统性地看待变革和创新。组织的功能也是组织文化中的思维体现,组织中的创新思想融会于组织的文化形态之中,从规范行为模式的角度把组织的各种制度巩固下来。这些规定为组织的各种经常性行为提供了具体的规范,是组织正常行为得以协调的基本条件。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实现组织的功能和目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就必须创新,所以创新就成为组织系统内的一种质变因素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因为组织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运用权力、责任和目标来连接人群的集合体;非正式组织是指用情感、兴趣和爱好来连接人群的集合体。因此,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上的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主要包括组织的建构、运行、作用等,在组织的建构理论中以层级分明、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整体性强于个体的思想为出发点。组织的能力来源于分工协作,没有分工就没有组织结构的活力。组织的分工主要是分配责任、权力和名分。组织必须保证对于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有管理者来负责,同时赋予负有这个责任的管理者相应的权力。对于组织而言,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人员的选择,清晰的沟通线、控制线、责任线和决策线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得到这个清晰的脉络,就需要组织的结构设计和分工设计,而组织管理就是一种分配,把权力、责任和利益分成等边三角形。组织有不同的属性,也因承担不同的组织目标,使得其管理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异。概括地讲,现在的管理模式大楷分为:计划管理(解决目标和资源是否匹配);流程管理(解决运营效率);组织管理(解决权力与责任是否匹配)。因此,实现组织管理需要2个条件:专业化与分权。而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以次解决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持续发展的问题。[1]30这些也是现代社会组织保证组织运行的前提。但现实中的一些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在关心他们认为组织中重要的东西,但是对于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事情则提不出专业的意见和解决办法。每一个人都对别人的领域感兴趣,尤其是对大的层面和上级的领域感兴趣,结果是每一个层面的人都没有关心这个层面应该关心的问题,每一个层面都从更高一个层面去思考和工作,这恰恰丧失了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因此,怎样提高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成为创新的永恒主题。

二、组织创新的理念

创新理念最早出自美国的管理鼻祖熊彼特和在他之后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熊彼特看来,管理者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而所谓的“经济发展”也是针对整个社会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因此,组织的“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社会管理的一种变动。当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学的最重要的理论,他认为“创新是创造性的破坏”,当经济吸收了变化的结果,并永远地改变了它原先的结构时,经济才能发展。这种变化破坏了旧的均衡,创造出了新的均衡,而发展就恰好处在这新旧均衡之间。因此,组织的创新也就存在于当今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对创新理论阐发得最好的莫过于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了。他讲到:创新是组织领导者的特有的工具,藉此工具,他们把变化看作是开创与众不同的组织的机遇。创新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展示给大众,可以供人学习,也可以实地运作。管理者应当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寻找预示着成功创新的机遇的变化和征兆,他们还应该懂得并运用成功创新的原则。德鲁克一语道破了创新的意义和本质:“创新可以被定义为赋予人力和物质资源以更新和更强创造财富的能力的任务。”“管理者必须把社会的需要转变为企业的盈利机会,那也是创新的一种定义。”“创新不是发明,它是一个经济学或社会学术语而非技术术语”。[2]在讲到创新的来源时,德鲁克说:“社会的变化提供了人们创造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机会。组织的管理者应该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寻找预示成功创新机遇的变化和征兆。”同时,创新来源于有目的、系统的创新,并从分析机会开始。创新的机会有7个来源:(1)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2)不协调;(3)程序需要;(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的变化;(6)认知的变化;(7)新知识。[3]

熊彼特在1911年还指出,经济活动一直处于“动态的不均衡”状态中,这种不均衡是由创造性破坏造成的,新市场、新产品和新需求被造出来后,旧的就被淘汰了。因此,市场其实是无法预测的一个体系,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既然市场不能预测,组织的行为就不能以市场为基础,组织的创新就必然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在组织中更像是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创新必须跨越已有的成果,不为已有的经验所左右。当然,创新又不是全盘抛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无相生”以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念也可以作为组织持续创新时的参照理念之一。在创新过程中,领导者要做到执经达变、因革损益、务求创新。对组织的各项制度,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则应予以保留,不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则应予以改革,同时根据组织的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三、组织创新的必要性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许多有100多年历史的大组织机构已经消失了,这对组织的创新精神而言,意味着组织必须学会创新,否则无法继续生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在社会组织机构中更像是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政治的民主化浪潮的奔涌,产业组织的革命、人类交往形式的革命以及文化、心理、价值理念的革命,这一系列变化相应地影响到组织的变化。同时,电子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将不断弱化传统的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结构的理论也应运而生。网络的发展,使指示、命令、指挥关系也会更多地变为一种合同、契约关系,决策过程呈现出高度的民主化,决策中的技术论证也变得更加便捷,决策智囊也可能扩展到全世界的专家,所以领导者的活动将变得更为宏观,组织的服务职能也将变得更加突出。另外,知识经济的发展又将会带来组织权力的转移,使知识经济时代的上下级关系日趋淡化,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知识成为权力的重要来源,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为知识工作者)的变化将带来组织理念的创新,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等,这也是客观上要求组织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去进行创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组织的发展更需要有创新精神,要有荀子所说的“没世穷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组织要不断地超越自身,超越环境,超越时空。创新是组织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表明,创新是组织的生命,是现代组织发展的灵魂,一些社会组织(企业)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自身(如微软、英特尔)。在当今,创新业已成为社会稳定和组织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所有的组织管理者都要把创新作为一种正常的、不间断的日常行为和实践,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审时度势,就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善于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具备对组织的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让创新成为整个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组织可以利用各种机遇,并以一种更新的信念走向更卓越的未来。也只有努力挖掘新的机遇,并作好迎接未知的准备,组织才能在变革中生存和发展。如果组织缺乏创新的动力,组织系统就会很快停顿、衰退甚至崩溃。因此,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环境、加强创新型组织的建设是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组织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在讲到组织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时,需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几个简单的管理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把领导理论用在个人的管理上,激励理论用在群体管理上,结构理论用在组织管理上,所以组织的创新主要的是指组织结构的创新和组织管理行为的创新。而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创新的原因在于组织结构的局限性,在社会转轨的时代,社会中的组织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可持续发展”的困难,每个组织都面临着“追求效率和追求长期适应能力”的矛盾,组织必须提高效率才能适应此时此地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为了得到高效率,组织的结构越加趋于严谨和稳定时他的效率才会越高,即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结构的稳定,而稳定的组织结构又会削弱组织面向外部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的困难。因为稳定的组织结构意味着组织对外部市场环境的敏感度下降和形成“路径依赖”现象以及常常产生稳定的利益集团和形成官僚作风。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经验来看,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常常是产生官僚的温床。因此,在创新组织结构的时候,一方面我们需要确信组织结构能够带来高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打破组织结构的稳定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重新创新组织结构,在保证组织效率的前提下,审视组织中的权力与责任关系是否匹配,因为只有在匹配的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中,组织管理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组织的创新路径和方法需要清晰地设计出沟通线、控制线、责任线和权力线,其中权力线和责任线是组织结构的纵向安排,沟通线和控制线是组织结构的横向安排。因此,组织结构的创新更要依据责任而不是权力来设定。[1]70

创新是一个发现(discover)或揭示的过程。组织的创新的目的也是使组织自身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而最具生命力的组织机构的卓越之处就在于总会在社会、经济风向标转变之前进行创新,采取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势,制定适中的政策和方法针对现实情况,随着时代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是“生”、是另辟蹊径,而不是固守旧法,组织的创新方法必须跨越已有的成果,不为已有的经验所左右。当然,组织的创新方法也不是全盘抛弃原有的组织结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如生物的物种演绎进化的进程就是一个在保存中进化的过程,这正是大自然保留某种基本的生命形态的同时又让物种发生变化的基本方式。生物的对称性就是在进化中保存下来的生物特征,如物种的躯干两侧都是对称的,由此产生了2条腿的、4条腿的、8条腿的或更多条腿的对称生物,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法则,同时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其生命过程中都有着相同的心跳次数——约4000万次,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法则,这一现象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大自然的最优选择并不会随便对其加以改变,不管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心跳次数都是相同的。因此组织在引入变革的时候,应该保持组织价值观的延续性,[3]因为组织内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责任和价值观正是将人们组成一个组织的重要因素,对于基本价值观的承诺也是创新应该坚守的价值,组织价值的继承本身会对从事巨大变革创新的人们以更强大的信任感,以使组织中的人们无忧虑地进行创新。同时因为人力资源正在成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的来源,所以组织的“核心能力”取决于组织中的对核心人才。因此,组织要尊重个体的“核心能力”,吸引个体致力于组织的共同目标,让组织中的人与组织共同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关注组织中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的促进,抓住本质的东西、内在的规律,使组织前瞻性地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灵敏的内在反应,让组织中的个体能够不断地释放能量,不断地超越组织的自身,以便在组织的创新过程中,组织的领导者能做到执经达变、因革损益,以及对组织的各项制度,合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则应予以保留,不合适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则应予以改革,根据组织的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革,以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结果。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经济组织,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商业机构,都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创新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换言之,它们务实而不教条;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鲁克的创新思想超越了熊彼特。因为,熊彼特只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创新,而德鲁克则不但从经济的角度,而且还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在“动态不均衡中建立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组织才具有稳定性和凝聚力”。[4]

组织在制定具体的创新路径和方法时,更多的是用SWOT分析法来决定创新的路径和方法。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该方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海因茨·韦里克(H·Weihrich)教授于1980年代初在《SWOT矩阵》(The SWOT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一书中提出的。SWOT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SWOT分析法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罗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些相应的结论,以便充分认识、掌握、利用和发挥有利的条件和因素,控制或化解不利因素和威胁,达到扬长避短,从而为组织选择最佳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它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组织创新路径和创新方法的有效工具,也经常被用于分析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等。

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组织的资源及策略,来达成组织的目标。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组织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组织自身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创新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解决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这些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组织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创新路径和创新方法。SWOT矩阵用在组织创新中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分析方法,将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从而得出一系列用于达到组织未来的目标和可以选择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1]陈春花.中国管理10大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企业家精神与领导变革[M].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教材,2005.

[4]那国毅.创新:从熊彼特到德鲁克[J].IT经理世界,2007,(21).

Study on the Path,Method and Necessity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N Duo-lun

Innovation is a creative process,and it exists in all links from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thoughts to the realization of goals.The participants in all links must take clear hierarchy,division of labor,close coordination and collective-centric thought as a starting point.Therefore,innovation must emphasize manage and division of labor and work. Practice shows that innovation is the life of organization,and the soul of modern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Some social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were successful because they could constantly innovate and surpass themselves (such as Microsoft, Intel).Nowadays,innov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It thus requires that all organizational managers must take innovation as a normal,continuous daily behavior and practice,have a keen insight into the situation,good analytical ability and judgment capability on the complex issues,and think through problem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link organization’s own capabilities to social demand effectively,and make innovation an important goal in the entir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radition;modern;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necessity;path and method

C931

A

1673-8616(2011)03-0098-04

2011-04-03

任多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100084)。

[责任编辑:潘丽清]

猜你喜欢
德鲁克结构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技术在气象行业中的应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