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建设低碳城市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

2011-08-15 00:53万玉山李定龙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常州市经济发展

万玉山,李定龙,张 平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地方政府建设低碳城市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

万玉山,李定龙,张 平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政府通过采取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制定生态城市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措施,采取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积极植树造林发挥碳汇潜力等手段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政府;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环境

一、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低碳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必须起主导和表率作用。政府的领导、指导与引导者的角色将更加突出,政府的战略地位也将越为显著。因此,各级人民政府除了要承担政府的法律责任,完善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问责机制外,还要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要充分发挥制定相应规则来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并尽最大可能调动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低碳经济发展,企业是参与主体,企业的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主导力度。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是推动者和倡导者。而政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软资源,发展低碳经济,除了中央政府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地方政府还应出台与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

只有具备优越的政策环境、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科学的发展战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逐步实现由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二、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很多城市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是煤、石油、天然气及其它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强化了对资源与能源的需求。如果以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扩张规模发展下去,将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这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坚持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类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我们在推进整个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怎样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城市发展的前途所在。而这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低炭经济。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最近几年,江苏省常州市不断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相继获得了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江苏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等众多称号。但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常州市的总体能源消费结构仍不太合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常州市在解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以及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形势依然很严峻,任务也非常艰巨。

(四)发展低碳经济将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产生不竭的动力

根据相关资料,低碳产业2008年收入增长的幅度是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是5340亿美元,比航天业和国防业的营业收入之和多出40亿美元。推测再过1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总额将会超过2万亿美元,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所以常州市一定要抓住这轮发展良机,力争在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取主动权,同时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措施

(一)遵循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确定城市发展定位

从区域功能定位出发,明确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任务,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城市的发展定位。同时,应遵循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要求来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定位。

(二)制定生态城市规划,为低碳发展奠定基础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以规划为先导,城市才会从决策源头上朝着低碳方向发展。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部署,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其他低碳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的支撑体系

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09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251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7%。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由上年的3.7∶58.1∶38.2调整为3.6∶56.8∶39.6,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从中可以看出,常州市第二产业仍居首位,假如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都能提高1%,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就会相应降低2%,从而就会使万元GDP的能耗降低大约1.8%。

2009年常州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9.6%,同期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在60%上下,而发达国家普遍水平是70%左右,相比之下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常州市今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为此,要加大调整第一、二、三类产业布局的力度,促进服务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其他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以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发展进程中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增长,从而使对资源消耗的过度需求得以减轻。

2.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今后常州市要继续压缩石油加工与炼焦、压延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等高耗能产业,而应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材料、生态农业和半导体发光等绿色产业,使它们尽快成长为常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能源整体结构优化,尽力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常州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5度,年日照时数1960小时,年平均风速3.1米/秒。适宜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从而降低对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使常州市的能源结构向低碳、洁净、生态等方向转变和发展。常州市不仅要注重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实现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4.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工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做好城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力度。

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作为支柱,如果没有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低碳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常州市应把握机遇,迎头赶上,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有所突破。具体的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与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2008年江苏省全社会总能耗中30%是建筑能耗,是同纬度国家和地区的三倍,可见,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等诸多环节中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排放的潜力是巨大的,这就迫使我们开发、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常州市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打造节能精品建筑、实施“阳光屋顶工程”、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及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

2.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高效、绿色交通工具;深入开展无车日活动。倡导和鼓励市民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尽量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民健身。

(2)降低城市交通系统的燃油消耗。

(3)降低城市交通系统的尾气排放。常州市应严格执行机动车国Ⅲ标准,新购或外地转入的机动车辆必须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才允许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手续,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同时鼓励市民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

(4)强化交通智能化管理。增强人、车、路之间的监控、信息联系和调度能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立高效、实时及准确的运输综合管理体系,使人、车、路和谐统一。同时降低碳排放,为城市营造一个“高效、清洁、安静、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

3.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1]

(1)强化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浓厚氛围。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发展低碳农业的领导、协调、监督。充分利用各种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搞好舆论宣传,增强人们的低碳农业意识,普及低碳农业知识,在全市营造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低碳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市、区、镇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和保障农业推广经费的政策措施,按照已有的政策标准对高效经济作物小区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扩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规模;出台沼气、秸秆气等入户工程奖励补贴办法;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建设和先进高效防控技术的研究推广;强化农民培训;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水产绿色养殖等。

(3)加强试点示范,带动低碳农业建设全面健康发展。选择部分镇、村作为低碳农业试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参与,大力扶持,以此带动全市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4)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减少和根治工业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影响。切实落实土地保护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持耕地,严防耕地的减少、破坏和流失。

4.培育低碳旅游

发展低碳旅游应当成为常州市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转变现有旅游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了旅游生活,增加了旅游项目。二是扭转奢华之风,强调旅游的方便性、舒适性。三是强化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四是在旅游各环节中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低碳的、循环的经济模式。

5.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挖掘城市工业发展中降耗减排的巨大潜力。应优先在市工业部门、建筑和交通用等关键领域研究和推广节能、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和浪费的生产技术。

(五)强化低碳宣传,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引导低碳消费。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和低碳息息相关,平时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要强化低碳的普及和推广,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市民了解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逐渐营造出全民参与低碳的社会氛围,使每个人都能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常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低碳经济,改变当前的高消费观念,倡导低碳消费的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这可以从政府、居民、社会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2]

1.政府率先垂范

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也就降低了环境污染。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府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做。各级国家机关应该带头厉行节约,以利于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

2.引导居民走出节约消费的认识误区

要增强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首先要走出几个认识误区。第一,节约消费降低了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观念。其实,在衣、食、住、行等得到较好满足的前提下,物质的挥霍和奢侈,对提高生活质量意义不大。第二,节约消费与生产发展相对立观念。片面强调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甚至把消费中的节约同生产发展对立起来则是错误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和能源越来越紧缺,成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消费中提倡节约、杜绝浪费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节约是个人偏好的观念。要消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意识或观念。

3.发展低碳消费文化

常州市各级政府、社会团体、驻常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广泛动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节能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以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的文化氛围。

(六)积极植树造林,发挥碳汇潜力

所谓碳汇就是指利用土地调整和树林等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在生物碳库之中。这种碳汇能力的发挥不但可以减缓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专家对我国森林资源的调查估计中国的森林植被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将达到4.5亿吨,相当于我国每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总量的3%-4%,可见森林植被的环保减排功能对是非常巨大的。[3]29常州市可以通过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植被的管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等措施来充分发挥碳汇能力。

(七)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加强国际合作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主要目标,以完善常州市的能源对外政策。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双边碳排放交易博弈模型;按照国际清洁发展机制的有关规定,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八)构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位一体”化的监管体制

常州市以低碳消费市场为中心的制度监管需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低碳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减少能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入市场,创造低碳、合理的产品供应结构。第二,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对低碳消费过程中能源消耗标准的制订工作,对特色产业以及国家标准未能涵盖的特色产品制定地方标准:建筑节能标准、重点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标准。[3]35

四、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绿色产业是目前各国、各个城市的聚焦点,这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意味着一个发展良机。低碳经济作为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城市发展的前途所在。

[1]张天林,张 星.对淮北市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0):13.

[2]刘 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 [J].消费经济,2009,25(5):60-63.

[3]陈文艺.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On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by the Local Government——Taking Changzhou City for Example

WAN Yu-shan,L ID ing-long,ZHAN G Ping
(School of Environmental&Safety Engineering,Changzhou U 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speeding up econom ic development pattern,improv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In order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and build a low carbon city,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the orient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make eco-city planning,optim ize industrial structure,accelerate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publicize low-carbon life,improve people’s awarenes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guide low- carbon life style and take active part in afforestation to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local government;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echnologies;environment

F061.5

A

2095-042X(2011)01-0050-04

2010-10-13

万玉山 (1969—),男,安徽淮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和环境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常州市经济发展
教师作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