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集及其妇女主义思想*

2011-08-15 00:53肖桂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沃克短篇小说白人

肖桂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集及其妇女主义思想*

肖桂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艾丽斯·沃克是颇受瞩目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之一,她所创造的“妇女主义”思想引起了文坛和女性主义者们的强烈反响,也由此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学批评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沃克的3部短篇小说集前后跨度27年,她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不同背景的黑人妇女形象,讲述了她们曾经的悲惨遭遇,自我身份觉醒后的自强不息和追求自由的故事,构成了美国黑人妇女生活史,也由此向读者展示了其“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短篇小说集;妇女形象;妇女主义主题;妇女主义思想

一、沃克其人其作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一直是美国文坛上最为吸引眼球的少数族裔作家之一,一方面因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其长篇小说《紫色》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并因此被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成了同名电影;另一方面则由于她作为一名激进的社会活动家,坚持不懈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如消除种族歧视、实现妇女权益平等、争取妇女自由解放、反对战争、拥护和平、支持奥巴马竞选等。奥巴马当选后,她曾给其以“给我的兄弟”名义致信,备受广大民众的关注。

而沃克在文坛上也颇具争议。她的作品在得到如潮好评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美国黑人男性作家的不满,因为她的作品揭露了黑人社会中男性的霸权地位、家庭暴力、乱伦现象,以及非洲的“割礼”习俗。然而,她的作品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双重压迫下非裔女性生活的艰辛,引起了社会对非裔女性的关注和同情。沃克另辟蹊径,首先创造了“妇女主义”一词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传统的“女性主义”以反对各种形式的父权政治和性别歧视为特征,沃克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在白人所统治的社会中,以黑人妇女为代表的有色人种妇女的卑微地位,他们在本民族社会内部以及白人主宰的大社会中所处的悲惨境遇,因此,沃克用“妇女主义”一词意在强调黑人女性以及其他有色人种女性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希冀所有女性不分民族、不分肤色能和谐相处,男性与女性不分种族、阶级也能和融共生,从而实现完整生存。“妇女主义”思想成为广大研究者和批评者对沃克的研究焦点。

历年来,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沃克的长篇小说如《紫色》、《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三生》、《梅里迪安》、《宠灵的殿堂》等,鲜有人对她的3部短篇小说集《爱情与烦恼》、《你不能征服一个好女人》、《伤心前行》给予系统关注,尽管有不少文章就其中的一些篇章进行过分析,但都未曾将3部短篇小说集置于同一宏大背景下进行研读。本文正是基于此,将前后跨度27年的3部短篇小说集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中找出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沃克短篇小说集的妇女形象及妇女主义主题

从沃克短篇小说中的众多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妇女形象和她在每部短篇小说集中所反映的主题可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和了解到她的妇女主义思想。

沃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爱情与烦恼》于1973年出版。其时,正是女性主义思想发展之际,也是美国国内民权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沃克作为民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耳濡目染了黑人妇女的生活艰辛,遭遇了白人社会中的生存艰辛历程,于是作者借助文学创作,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小说通过一个个年龄相异、身世不同的黑人女性的生活遭遇,揭露了寄生于白人社会和男权社会中的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生存压力和身心痛苦。卑微的社会地位、贫穷的物质生活、封闭的生存环境、苍白的精神文化使得黑人妇女们的生命脆弱不堪,无力与社会抗争。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不仅震惊了文学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黑人女性生存现状的关注。该篇中的一些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如《罗斯丽莉》中的罗斯丽莉,《日用家当》中的蒂和麦琪姐妹,《汉娜·肯赫夫复仇记》中的汉娜·肯赫夫,《浓马茶》中的兰妮·托姆、《花》中的梅普,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姓名的主人公,如《犯罪真要付出代价吗?》中的业余女作家,《我亲爱的杰里姆》中的杰里姆妻子,《欢迎之桌》中的老妇人等等,这些形象都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她们生活在黑人的男权社会中,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单亲妈妈罗斯丽莉,她下赌注般地将今后的生活和命运交给了一个与自己有着不同宗教信仰、自己并不爱的外乡人,因为她深知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给三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经济保障,只能退而求其次,为自己和孩子寻找生存的依靠;无名的业余女作家遭遇了情人的欺骗,情人将她的作品以自己的名义出版,随之不见踪影,然而为了生存,她强忍着与粗俗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其貌不扬而麻利能干的杰里姆妻子,其生存能力远远超过了书呆子丈夫,然而她对丈夫的过度在乎使她失去了自我,荒废了手艺和生意,最终疯而送命。白人所主宰的社会加剧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痛苦,如汉娜·肯赫夫一方面承受着丈夫的不忠和家庭暴力,另一方面要面对白人的冷嘲热讽和拒绝救济;无名而虔诚的老妇人误入白人教堂,遭来了教堂内各色人等的蔑视、嫌恶和驱赶,终而死于公路,可见即使在上帝面前,也不是人人平等的;可怜的兰妮·托姆得不到白人邮递员的同情,更请不来白人医生,冒雨等来的救命土方“马尿”也最终无法挽救儿子的生命。[1]

沃克在《你不能征服一个好女人》中淋漓尽致地施展了自己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叙事风格、意想不到的结局令读者流连忘返。顾名思义,该篇主要记述了一个个“好女人”的故事,从中看到了黑人妇女的自我身份意识,责任意识,追求成功的愿望。该篇中的黑人妇女不仅懂得了保护自己,还扬起了护卫民族文化的勇气,她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到了不仅是黑人妇女即使黑人男性在白人社会中的低下地位,她们渴望爱情和情欲。为此,沃克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妇女形象,如黑人文化的捍卫者——《1955》中的格雷西·麦斯蒂尔,一位布鲁斯音乐创作者和传承者,深谙黑人文化和黑人音乐,她的创作和演唱触及黑人心灵,岂是白人摇滚乐手特雷诺所能模仿和体会的?特雷诺虽然曾经星光灿烂,却最终无法体验这些音乐的灵魂,遗憾而逝。格雷西则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静心体验黑人生活,积淀黑人文化。《伊利西亚》中的伊利西亚发现了白人餐馆橱窗陈列的黑人艾伯特大叔 (人皮填充模特)的秘密后,大为震惊,她将尸体偷去火化了,并将骨灰装在罐子里背在肩上。再如黑人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者——《杀了本州的大律师我如何安然无恙?》中的被白人律师诱奸的黑人女孩,年幼无知时她被诱奸了,受过良好教育后,她意识到了自我身份以及以她母亲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身份,于是她拿起了捍卫自我身份的手枪杀死了白人律师。《分居》中的女主人公不仅使自己也使丈夫明白了无论是黑人男性还是女性在白人眼里都是低等生物。《流产》中的女主人公愤然对丈夫表示了不满,因为丈夫只关心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妻子的感受。沃克还表达了黑人女性对于情感生活的渴望,如《情人》中的爵士乐作者一直在寻找浪漫的恋情,《色情》中的女主人公也总是纵情肆欲。[2]

《伤心前行》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曾颇受评论界的争议。有说她的这部作品是个倒退,有说这部作品更像是散文而非小说,然而,沃克还是凭借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打动了更多读者的心,赢得了读者的青睐,有人称之为“触及心灵的”文字。的确,如同许多读者所评说的那样,沃克的半自传性的回忆让读者沉浸到那段已逝的情殇中,透过她的欢笑和泪水,我们能感受到种族歧视和种族差异带给人们的后遗症,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无奈和遗憾。沃克想要表达尽管黑人妇女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妇女的自我意识也已经觉醒,而历史的伤痛还留在她们内心深处,她希望黑人妇女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性恋情也好,异性恋情也罢,她希望黑人妇女能找到自身内心的充盈和快乐,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该篇中的一些女性形象,那些种族隔阂的受害者,如《给我年轻的丈夫》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因为情投意合和共同的追求而与白人丈夫幸福结合,经历了10年的浪漫时光,却终究被种族隔阂的阴影所吞噬,无奈分手。《橄榄油》《拥抱》《魅力》中的女主人公也同样对一份跨越种族的爱情和婚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布莱西》中的小妹始终对自己失去年少时的白人朋友而耿耿于怀,终究解不了萦绕了她一生的心结——黑人与白人缘何不能成为朋友。该集的另一主题则是对妇女能力的肯定和妇女身份的确认,沃克触及了同性恋问题,并态度鲜明地表示理解和支持。《意识重生》中的白人女性苏妮和黑人女性安妮虽然都曾爱过苏妮的丈夫,但她们却能和平共处,彼此理解,最终苏妮找到了同性伴侣,而安妮则找到了异性伴侣,两人都感到了真正的幸福,安妮说:“大自然创造一切都有他的缘由和目的,因为我珍惜生命创造的一切,他就给我送来了亚当。”[3]《成长》中的女同性恋人物形象之一杰瑞则说:“你爱上的是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女人会爱上男人,如果女人像男人一样能干那么她们绝不会再看男人一眼。甚至一眼也不会瞧。”[4]《被拯救的兄弟》中,汉娜的同性恋堂兄的行为给家人带来了莫大的痛苦,汉娜的叔叔卧床不起,却坚决将这位同性恋儿子亨利的探望拒之门外,而汉娜的父亲却还是接受了这一现实,并劝说自己的兄弟理解和接受,他说:“上帝的眼神一定出了差错,如果真看到亨利碍了他的视线而听之任之的话,这孩子毫无疑问是绝对忠诚的,爱他的家人的。”[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其性取向的自由。

三、沃克短篇小说集中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

尽管“妇女主义 (womanism)”一词来源于黑人方言中“女人样的 (womanish)”,指能干泼辣的女人的行事风格,沃克直到1983年才在她的著名散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扉页上,认真地界定了“妇女主义”的含义,以区别于“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女性主义”是由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所提出的,他们关注的问题都是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所面临的问题而忽略了第三世界女性、下层女性和有色人种女性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而这两大群体所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由于女性运动对于男女两性差异的高度重视和强调,人们忽略了女性内部的差别,如阶级、种族、民族和性倾向的差别。传统黑人女性主义则认为女性主义思想也是有种族之分的,尽管白人女性也受到性别压迫,由于其种族的优势仍然能得到一些特权,因此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沃克则郑重声明妇女主义属于所有不同肤色的妇女,妇女主义者须欣赏妇女文化,守护妇女的情感,珍视妇女的力量,爱护其他女性和男性,为所有妇女乃至人类的生存而尽心尽责。沃克在扉页上清楚地从4个方面给予“妇女主义者”限定。可见,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信手拈来。她强调了女性的身份、女性的责任和女性的自由,尤其是以黑人为代表的有色人种女性。她赞同女性,但也关心男性,致力于解放所有人,反对白人至上和分离主义。她的3部短篇小说集也正是“妇女主义”思想发展的见证。

沃克创作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之时,正是世界妇女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其时,反对种族歧视的呼声也愈加强烈。沃克用自己的笔,将成长历程中所见所闻的黑人女性故事披露给世人,迎合了这两项运动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黑人妇女所受的遭遇和压迫,另一方面,也唤起了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同情和关注,激发起了黑人妇女的抗争。这部小说集浓缩了美国非裔黑人妇女的生活历史,是一部非裔妇女的血泪史,进一步见证了沃克在诸多长篇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沃克通过塑造的一个个典型黑人妇女的形象,诉述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从而将读者的同情、愤怒、遗憾等情感嵌入其中,扣人心弦。这部作品完成了“妇女主义”的首要任务——揭露现实,唤醒意识。

随着黑人妇女的权益日益增多,黑人妇女的聪明才智在各个社会领域得以发挥,她们取得了和男人、和白人女性一样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们,从而成为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她们具备了黑人民族中的“womanish”品质。沃克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让我们看到了黑人妇女的自强自立,她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她们热爱本民族的人民和文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责任。因此,在文化侵略和种族歧视下,她们用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捍卫了民族尊严和个人尊严。同时,沃克还在该部作品中,展现了黑人妇女内心对爱情和情欲的渴望,展现了女人作为生命个体对情感体验的渴望。沃克非常欣赏自己民族中形容女人的词“womanish”,她赞赏女人勇敢、能干、负责的行事作风,她的“妇女主义”思想认为女人也该拥有着柔韧的女人味,爱音乐舞蹈,爱日月星辰,爱至上的神灵,喜欢食物,不畏斗争,关爱自己,喜欢一切自然的东西。因此,这部作品展现了“妇女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种族歧视虽然从法律上已成为历史,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并未完全消退,种族歧视所留下的后遗症一直影响着人们。沃克以感伤的笔触在她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中记述着这些半自传性质的故事,她的文字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然而,这部作品不只是一个回忆录,而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沃克借助小说人物表达了黑人妇女内心的情感需求,同时,她还涉及了敏感的同性恋话题,支持小说人物的性取向,正如她所定义的妇女主义者“可以有性爱或者无性爱地爱另一个女人,也可以有性爱或者无性爱地爱一个男人。”[6]最终,我们看到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目标——追求自由,回归本真。

由此,3部短篇小说集组成了黑人妇女成长的三部曲,即痛苦与挣扎——斗争与解放——生存与自由。纵观3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妇女主义”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黑人妇女从卑微、压抑、屈从地生存到觉醒、抗争、积极地生存到最终自由、完整地生存,已经经历并还将继续经历时间的洗礼、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妇女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正是沃克对黑人妇女获得完全身心自由的追索过程的写照。正如任娜·玛利亚·瑞克在《爱情与烦恼》的扉页上鼓励沃克的,“……人们往往寻找最容易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必须坚守困难,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以自己的方式生长和自卫,不惜一切代价保持自我或者抵御外敌。”

沃克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妇女的代表,熟悉黑人妇女在黑人社会和白人社会的生存环境,亲历了重要的民权运动,有着丰富的社会体验和个人生活经历,了解黑人妇女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她不仅是在呼吁包括有色人种妇女在内的所有妇女的生存环境,也在关爱着男性的生存,将妇女主义的思想辐射到整个人类和社会,因此,她更清醒地认识到“妇女主义”之路是任重而道远的。自由、和平、和谐的生存环境是妇女主义得以实现的保障,沃克不仅在她的作品也在实际生活中,宣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核威胁,她身体力行,始终保持着社会活动家的热情,积极奔走在追寻妇女的自由和完整生存之路上。

[1]A liceW alker.In Love&Trouble[M].New York:Harcourt Inc,2001:88.

[2]A liceW alker.You Can’t Keep A GoodWoman Dow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1:77.

[3]A liceW alker.TheW ay Forward IsW ith A Broken Heart[M].New York:Random House,2000:164.

[4]A liceW alker.TheW ay Forward IsW ith A Broken Heart[M].New York:Random House,2000:148.

[5]A liceW alker.TheW ay Forward IsW ith A Broken Heart[M].New York:Random House,2000:193.

[6]A liceW alker.In Search ofMother’s Garde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4:4.

AliceWalker’s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and HerW oman ism

X I AO Gui-l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A lice W alker,one of the outstanding A fro-American women w riters,coined the word“womanism”which has evoked such great repercussions from the literary circle and fem inists that she and her work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literature lovers and critics.The three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spanning 27 years present us vivid black women images w ith different life background.The stories of black women sufferings in the past,self-struggling and freedom-pursuing after their identity awareness constitute the life history of A fro-American women,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W alker’s womanism.

short story collections;women image;womanism theme;womanism thought

I106.4

A

2095-042X (2011)01-0076-04

2010-09-05

肖桂兰 (1971—),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 艳)

猜你喜欢
沃克短篇小说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怎样写短篇小说
未来科幻城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快递爱情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世上最美丽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