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苏南的生动实践*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及其新超越

2011-08-15 00:53彭安玉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苏南发展

彭安玉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4)

科学发展观在苏南的生动实践*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及其新超越

彭安玉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4)

“新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其对“苏南模式”的新超越,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即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在发展动力上,弘扬“三创”精神,致力率先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实现四大超越,推进科学发展。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精神与物质、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增长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理论

苏南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先秦时期,这里是著名的吴文化的故乡;明朝中后期,这里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生长的地方;进入近代,这里又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乡村工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如火如荼,成为世人公认的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进入新世纪,这里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引起世人的注目。数千年来,苏南人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脚踏实地的务实性、吃苦耐劳的坚韧性和吐故纳新的开放性,演绎着一个个成长的传奇。

苏南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南宋时期,“苏常熟,天下足”[1]的谚语已经广为流传;明代中叶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市镇一批又一批地崛起;时至今日,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的新苏南地区,其国土面积只有全国的0.3%,人口也只有全国的1.7%,却创造了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总量。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南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实现了对传统的“苏南模式”的新超越。“新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一、“新苏南模式”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苏南模式”曾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样板”。“苏南模式”这个概念最初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的。他此前与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在全国政协的组织下,对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参观考察,活动结束后,在扬州的总结会上,他认为“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可以称为一个‘模式’”。[2]538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市场的完善,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的先发性优势逐渐弱化,经济绩效开始下降,一些深层次矛盾已经无法回避,“苏南模式”进入了自我转变的时期。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南的乡镇企业已经陆续尝试有关体制的改革,如1983年的“一包三改”尝试、1985年的资产有偿经营责任制、1986年的“资产滚动增值承包制”、1987年的城乡横向联合及股份合作制探索。这些改革和探索或多或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有了90年代先后进行的两次“改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超常规发展的乡镇企业在进入90年代以后,由盛转衰。针对模糊的产权设置,从1992年起,苏南进行了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恢复建立了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界定了政府资产和社区合作资产的关系,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转制使传统意义上的乡镇单一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劳动联合、资本联合为主体的新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与此同时,非公有制企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1997年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按照“能私不股,能股不租,能聚不散”的原则,开始了第二次改制。这次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一是转为私有制,二是转为混合所有制。经过第二次改制,苏南乡镇企业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的集体性企业组织演变为设在乡镇及所辖村的农村各类企业组织,包括个体私营企业。

前后相续的两次改制,很快使苏南乡镇企业走出了困境。人们惊喜地发现,乡镇企业的内涵和本质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唐岳良、陆阳在他们合著的《苏南的变革与发展》一书中这样评价苏南乡镇企业的崭新变化:“它们已经或正在创造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或正在构筑新的政企关系,已经或正在建立新的集体资产运行和管理体系。苏南乡镇企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实践中,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实现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跨越。”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两次改制,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集体资产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0%以下,社区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对企业的控制,经营者获得了大部分的企业所有权。

在20世纪90年代,给“苏南模式”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除了两次改制外,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格外引人注目。90年代初,中央做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南地区及时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开发区以呼应浦东开发开放,从而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苏南模式”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凤凰涅般木,开拓创新,实现了新的质的飞跃。对“苏南模式”质变的新成果,我们称之为“新苏南模式”。

二、“新苏南模式”对“苏南模式”的新超越

如果说原有的“苏南模式”主要是指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的话,那么,“新苏南模式”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是苏南区域经济和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城市和乡村统筹安排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之路。“新苏南模式”在对“苏南模式”的传承与超越过程中,显示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特征,其对“苏南模式”的新超越,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62-70

(一)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共同富裕之路,是苏南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千方百计致富人民。“百姓不富,农民不富,我们的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这是昆山历届领导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为此,他们实施了以创业富民、产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帮扶富民为中心内容的富民工程。目前,昆山大大小小的“老板”有10万多人,形成了很强的致富和财富溢出效应,城乡人均收入差小于2∶1,比全国3.22∶1的水平要低得多,基本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探索了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常熟市多年来始终坚持富民为本的宗旨,目前,该市的私营企业累计数、注册资金、固定资产投入等多项指标居江苏全省第一,常熟百姓成为苏南最殷实的群体。江阴华西村1961年建村时,农民人均分配是50元,如今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5000美元!家家有别墅,户户有轿车,农民的存款多者有一千多万,少者也有上百万,号称华夏共同富裕第一村。

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在昆山,政府每年拿出数亿元,构筑了以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五道保障”为主体的农村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目前,低保覆盖率已达100%,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在99%以上。“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梦想,不仅在昆山,在苏南其他地区都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苏南地区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苏南本地人的共同富裕,而且是在苏南工作和生活的所有苏南人的共同富裕。在昆山,有本地户籍的原有居民被称之为“老昆山人”,而在昆山打工的外籍人被称之为“新昆山人”。难能可贵的是,昆山市政府努力融合新老昆山人,实行就业、子女上学、居住、社会保障的无差别待遇和亲情服务,增强了新昆山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了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缺一不可。在新苏南模式中,市场与政府两手既强而有力,又协调一致。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原先的苏南模式下,政企不分,乡镇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乃至日常管理。经过产权制度改革,政府退出了直接的市场活动和企业经营,企业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走上了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彻底扭转了“企业负亏、厂长负盈、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状况。在江阴,改制后的企业通过上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外向化,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变成了现在的股权开放型,在证券市场形成引人注目的“江阴板块”。实事求是地说,苏南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在全国是处于前列的。市场这一“手”既不弱,也不小。

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苏南的地方政府是“强势”政府,然而,这种“强势”只是在其应该履行的职能范围内的“强势”,即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的“强势”。苏南地方政府的“强势”和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战略决策、区域规划、优化环境、监控考核和完善机制等方面。苏南地方政府十分注重自身建设,为提高政府效率,推出了首受负责制、告知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重点审批岗位AB角制、效能票决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行政许可网上监察制、勤廉保证金制等等。应当说,苏南地方政府的“强势”,是依法行政的“强势”,是廉洁有为的“强势”,是勤勉服务的“强势”,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其应该作用的范围内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三)发展动力上:弘扬三创精神,致力率先发展

苏南是吴文化的故乡。数千年来,苏南民众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脚踏实地的务实性和吃苦耐劳的坚韧性,保持了相对完整的本土文化,又以其吐故纳新的开放性,广泛接受先进的外来文明,演绎着一个个成长的传奇。在苏南形成的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和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三创精神”,既是对苏南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又是新时期充满发展生机的活力之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

“三创”精神是对苏南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自泰伯东迁三千年来,吴地先民曾三度吸收、消化了外来的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成了“五方杂处,兼容并包”的发展传统。周秦以来,吴地先民广泛吸收、消化来自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文明,发展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使原先“地广人稀”的江南地区“生齿渐繁,农事渐举”;宋明以后,吴地先民通过与外地客商的交往,吸收、消化古代商业文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鸦片战争以后,吴地先民吸收、消化了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从手工操作向机器工业过渡,开中国近代化民族工商业之先河。三次大规模的吸收和消化,显示了吴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融合力和创造力,由此而形成的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绵延至今,成为苏南发展的人文动力。苏南人较少幻想,务实和善谋是他们的天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在传统体制的缝隙内,利用上海的技术和本地富余的劳动力,创造了世人称羡的“苏南模式”。如今的苏南,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吴江各走其路,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不太一样,但又都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走出来的。苏南人的吃苦精神,历史上就出了名。改革开放以来,他们跑遍千山万水,说过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硬是凭着“四千四万”的韧劲,闯出了一番新天地。苏南人又是开放的,他们对新事物不排斥,正因为如此,苏南成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地、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新苏南模式”所以能超越“苏南模式”,也是与苏南人以开阔的胸襟学习、借鉴其他模式的精华分不开的。

“三创”精神是新时期充满发展生机的活力之源。苏南人有艰苦创业的志气。在苏南,农村家庭竞创物业,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新生,好孩子集团、长电科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层出不穷,园区建设名列前茅,苏南人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就创造性地兴办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20世纪80年代,苏南又创造性地把承包制引入乡镇企业,实施“一包三改”;90年代中期,又率天下之先对集体企业进行大面积改制;当人们还在争论“苏南模式”是否“历史终结”时,苏南人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外资、民资双轮驱动,“亲商、安商、富商”与“亲民、安民、富民”双管齐下,在短短的数年间步出低谷,创造了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苏南人有争先创优的锐气。在工作上,他们满腔热忱,见贤思齐,见强思争,抢抓机遇,能先则先,能优则优。在全国十强县中,苏南有8个跻身前七名!在国家首批6个生态城市中,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赫然在列,弹丸之地的苏南占了4个!

“三创”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正是凭着“三创”精神,昆山走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前列。基础相对薄弱的张家港,以“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精神,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曾创造了财政总收入年增加34.3%的“赶超经济”的奇迹。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三创”精神是新苏南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引领着新苏南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四)发展路径上:实现四大超越,推进科学发展

在产权结构上,突破了“越公越好”、“越纯越好”的观念,突破了“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条条框框,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以开放为基础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的三足鼎立、竞相发展的格局。无论是昆山的台资高地、无锡新区的日资高地及常熟、吴江的民营经济,还是以江阴为代表的股份制经济,“新苏南模式”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景象,共同推动苏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发展方式上,突破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低散粗放式发展方式,实现了园区经济的集约式发展。目前,苏南已经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家,省级开发区38家,形成了以园区经济为主体的高端产业布局和集中发展态势。

在发展格局上,突破了单打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格局。如今的苏南,百姓共同富裕,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祥和稳定,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展示了和谐协调的生动景象。

在产业构成上,苏南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进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在此基础上,苏南地区在继承“以工业为主”的传统的同时,努力实现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又突破了“以工业为主”的束缚,在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稳定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商业、物流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

在城乡统筹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苏南把城乡统筹的着力点放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上,坚持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此外,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实行城乡统筹,基本达到无缝对接,使苏南成为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成为人民幸福的真正“天堂”!

三、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第一,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困扰人们的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苏南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两极分化,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苏南的城乡差距全国最小。[4]苏南的经验有三:一是坚持效率优先,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富裕程度。苏南人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积累,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效率。为此,苏南人致力率先发展,在率先发展中抓住了一个个发展的机遇,从而为共同富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率促公平,大力实施富民工程。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注意防止两极分化。苏南人认识到,效率与公平密不可分,分配不公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从而损害效率的提高。为防止两极分化,苏南政府在二次分配中注重公平,提供多重保障,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建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苏南的实践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公平与效率不是对立的,只要我们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就能够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只要保障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不牺牲劳动者的利益,应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的稳定。”[3]11

第二,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不要干预、干预什么、如何干预等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且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主张,其代表性人物有萨缪尔森、弗里德曼、拉弗、卢卡斯、布坎南等。今天,在西方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反对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全能政府传统的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人口众多且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苏南这样一个进入中期工业化的地区,政府在发展中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当今世界既无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哪一本教科书上有现成的答案。苏南的成功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现代化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后发国家的赶超过程中,强势政府与市场经济是并行不悖的,政府的积极有为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如何处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如何处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曾经过分夸大精神的力量,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结果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陷入了过度物质化的困境,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新时期、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究竟还要不要精神的支柱?苏南人的实践告诉我们:精神和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苏南人一方面注重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努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力量,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又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苏南的实践表明:不等、不靠、不要的进取意识,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攻坚克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苏南的实践生动证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的理论课题,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又要充分调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3]16

第四,如何处理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的关系。历史已经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严重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在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过程中,苏南实现了产权结构的创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乡镇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卖了之”,全盘“私有化”,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能够容纳集体经济的多元混合股份制,对集体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扬弃,在企业中保留不同比例的集体股份,并吸收私人股权进入和进行公司制改造。与此同时,苏南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和“民营赶超”战略,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不断扩大,形成混合所有制、外资、民资竞相发展的格局。苏南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今中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生产关系的状况必须与生产力的性质相适应,没有也不可能有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发展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新所有制结构。

第五,如何处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当代西方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改变目前有“增长”无“发展”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5]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苏南通过建立各类产业园区实现集中集聚发展,抛弃了低散粗放的方式,既提升了产业结构,又保护了耕地和生态,企业走上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苏南超越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格局,实现了逐步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转变之中,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共进,四大建设全面进行。苏南的发展表明:高速度可以有好质量,工业化可以有好生态,城市化可以有城乡统筹,率先发展可以与科学发展相统一。

[1]陆 游.渭南文集:卷二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费孝通.行行重行行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3]黄文虎,王庆五.新苏南模式: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全面小康之路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陈全生.苏南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剖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3):39-40.

[5]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6.

Application of the Scientif 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Econom ic Development of South Jiangsu Province:Formation and New Surpass of the“New South JiangsuM odel”

PEN G A n-yu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su Provincial Comm ittee,N anjing 210004,China)

The“N ew South Jiangsu M odel”is a successful practical form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pplied in econom ic development of South Jiangsu Province.Its new surpass over“South Jiangsu M odel”represents the follow ing aspects:adhering to one goal a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namely seeking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promot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s as the developing method;upholding the spirit of“Three Innovations”to take lead in development as the developing drive;accomplishing“four surpasses”to push forwar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the developing path.From “South Jiangsu M odel”to the“N ew South Jiangsu M odel”,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people in South Jiangsu primarily gives answers to a series of major theoretic issues in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ke fairness and efficiency,mental things and material things,socialism public ownership and other ownerships,grow th and development,etc.I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N ew South Jiangsu M odel”;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theory

C911

A

2095-042X(2011)01-0015-05

2010-11-28

彭安玉 (1962—),男,江苏江都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06JSBL S003)

(责任编辑:刘志新)

猜你喜欢
苏南发展
苏南年俗亦动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路先生,我错了
兼济天下:苏南义庄经营中的儒家义利经济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