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研究综述

2011-08-15 00:50魏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辅导员大学生

魏伟

(内江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四川 内江 6411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研究综述

魏伟

(内江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四川 内江 641112)

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增强亲和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背景下,全面整理学术界对辅导员亲和力研究的状况,总结研究成果,探究存在的问题,对推动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非常有益。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综述

2006年7 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文件明确规定了辅导员既是干部身份,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的导师和朋友。实践证明,要有效地开展辅导员工作,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亲和力的培养是关键。时下,理论界对辅导员亲和力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拟就已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梳理。

一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理性认识的产物,对事物概念的界定是科学认识该事物的必经阶段。对于辅导员亲和力的界定首先应对亲和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亲和力原是一个化学领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后多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1]。在领导学中,亲和力指的是以领导个人为载体,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联系和带动周围群众,向四周辐射而产生的影响力和组织效能。同时,也表现为领导者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沟通能力[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水平和教育能力,是渴望近距离接触的相容、相吸的良性心理情绪,是对排斥、腻烦的否定[3]。

不难看出,亲和力不仅表现为组织领域的影响力和组织力,交往领域的亲近力和沟通力,道德领域的人格魅力,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吸引力。据此,所谓辅导员亲和力,就是辅导员在与大学生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亲近学生的动力和行为,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让大学生认可、接受、趋同的力量。它是主体、对象、内容、目标、载体、方法和情景等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4]。

二 培养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现实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培养辅导员亲和力,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和人文校园。他们认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在构建和谐校园和人文校园中占有独特的优势。辅导员比较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能够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好校园稳定。培养辅导员亲和力,就像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和情感的桥梁,可使辅导员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感到心悦诚服,他们会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从而打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辅导员能够根据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形成有特色、有品位、有内涵、有哲思、有文化、有精神的经典人文校园环境[5]。

有的学者认为,培养辅导员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因为,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辅导员有良好的亲和力,学生就会近距离与之接触,并欣然接受你的教诲和指导。反之,一个冷若冰霜、专横跋扈、我行我素、不负责任、不顾学生感受的辅导员,即使他的学问再高,工作做得再多,最终也不一定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6]。

三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特殊要求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要求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时代的诉求,工作的必须,也是目前辅导员亲和力的现状的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既是充满着青春朝气、主体意识发达、个性鲜明、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较好地履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职责,仅靠来自行政的权力性影响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取决于非权力性的影响因素——亲和力[7]。

有的学者认为,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必然要求辅导员具有亲和力。因为,辅导员的劳动与其他劳动不同,不是用工具去影响或改造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智能、品格、言行去影响工作对象。所以,辅导员亲和力的作用不可小视,它是走向学生心灵的直通车[8]。亲和力强首先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使得师生双方能够合作在一起,有一种合作意识和趋向意识以及共同作用的力量。亲和力强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有了合作意识,才会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亲如一家,才会有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9]。

有的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辅导员急需加强亲和力的培养。调查显示:有21.8%的学生对辅导员亲和力认可度不高,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赞成”和“基本赞成”“辅导员具有亲和力”的比率分别为59.5%、54.7%、53.5%和58.7%,29.03%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缺乏师生平等的观念,27.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不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23.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常摆架子,高高在上”,29.9%学生认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不强,20.27%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无法为学生提供很有帮助的建议,23.1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没有“常常和我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高达52.33%的学生否认“辅导员经常和我们聊天”等[10]。

四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基本要求

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出亲和力的基本要求,认为亲和力是辅导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倾向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真诚与温情,平等与尊重,宽容与自控,赞扬与鼓励、微笑与热情、自律和垂范、乐观和谦逊、诚实和信用、公正和灵活、共同和特色[11]。

有学者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概括亲和力的基本要求,具体阐述为亲和力的关键是辅导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亲和力的灵魂是辅导员要热爱学生,亲和力的源泉是辅导员要有爱心奉献,亲和力的作用点是要把握语言沟通技巧[12]。

有的学者从理论、观念、工作方法、管理模式上对辅导员亲和力提出要求,要求辅导员人格力量具有“亲和力”,因为中国有着数千年优良道德传统和道德体系,历来重视教师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而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基层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和协调者,辅导员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以自己的品德、情操、风范、感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通过人格的榜样作用,形成“亲和力”,做到“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团结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人格力量的“亲和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在人先,利在人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辅导员具有平等态度的“亲和力”,辅导员在工作态度上要做到相互尊重,不居高临下,相互理解,不强词夺理;辅导员正确方法的“亲和力”,要实现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的转变和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的转变,形成施教者和被教者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使矛盾和问题迎刃而解,达到预期的效果;辅导员真诚情感的“亲和力”,真诚情感的“亲和力”旨在辅导员在工作须做到情理交融、寓情于理[13]。

五 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培养途径

有的学者从构建的目的出发,认为首先辅导员在观念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本着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体现在相互尊重,不居高临下,相互理解,不强词夺理,相互友善,不疾言厉色;在人格上,必须努力践行“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崇高品格。这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者的品德、情操,应当是学生的楷模,应当在学生中间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在工作方法上,要因时制宜,循循善诱。学生思想工作千头万绪,不要指望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寻求正确的方法,恰当地解决好某些思想问题,达到团结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在情感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密切关系,以情感凝聚人心,以情感振奋精神[14]。

有的学者从多元的角度构建辅导员的亲和力,认为亲和力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后天培养形成的。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亲和动机,提高自己的“人气指数”。要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把仅依靠权力影响转向非权力影响,人格的力量是非权力影响,其自然渗透有无限的张力。辅导员要做到对人要亲切、坦诚、理解、宽容、容易接近等,对己要自尊、豁达、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对事应公正、勤勉,有创造性、敢于承担责任、稳重等;要畅通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的人际关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要坚持“辅导员值班制度”、开辟“辅导员信箱”、建立“班干联系制度”,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克服个人负面情绪,在教育引导之余,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和文娱活动,或者能够在课余时间平等的与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促膝谈心、交流思想,放松自己,始终保持一份好心情,克服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培养个人全面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15]。

有的学者通过调查研究,然后从观念、人格、知识、内容、方法、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拓展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路径。在观念上,认为一位称职的、亲和力强的辅导员必须具有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人格上要加强品行修养,提高人格魅力,因为辅导员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是增强辅导员亲和力的重要筹码;要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因为在知识更新快速的现代社会,辅导员面对的是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拥有多元信息、新奇观念和旺盛求知欲的新一代大学生。受学生喜欢的、具有亲和力的辅导员必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文化素养。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使辅导员更易于接近学生,增强自身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结合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要与时俱进,拓展工作内容,开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强烈时代性的、学生喜欢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要多管齐下,形成良性互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之间交往和交流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载体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生硬的命令式、“填鸭”灌输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反而造成学生对辅导员的反感。辅导员要积极转变工作方法和手段,充分使用现代网络交流平台,如QQ、Blog、MSN、E-Mail等。要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为辅导员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16]。

六 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总体评价

以上研究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辅导员亲和力进行了研究,涉及人际关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和领导学领域,对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质、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也为辅导员工作的探究打下了理论基础,所以,辅导员亲和力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前景,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论的探究。但是,综观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研究状况,国内才刚起步,而且在某些内容的阐述上仍然有比较大的缺陷,极有拓宽视野和加深讨论、研究的必要。

第一,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较少。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逻辑推理和经验的总结上,泛泛而谈,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分析和定性概括研究,要创新研究方法,运用调查研究,特别是要注重定量、采集、统计等新颖方法的运用,这不论是对于推动本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还是对于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理论研究少。从目前的文献检索来看,只有七篇文章直接涉及此话题,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理论高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比如对辅导员亲和力的界定,涉及领导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人际关系学等众多学科,怎么对它进行科学的概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对辅导员亲和力的具体要求也不够准确,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辅导员亲和力的特殊要求和研究的特殊价值阐述不够,挖掘不深;对辅导员亲和力缺乏的原因分析得少,对不同职称、学历、年龄,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等对辅导员亲和力有影响等问题涉及较少,对增强辅导员亲和力的途径的探讨还有待深入。

第三,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还没有从辅导员亲和力概念的科学界定、辅导员亲和力的内容、辅导员亲和力的独特价值和辅导员亲和力研究的实证调查、辅导员亲和力缺乏的深刻原因和构建辅导员亲和力的路径作多层面、多维度地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有把辅导员亲和力研究作为一项整体性工程,运用整体思维,加强对辅导员亲和力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才能整体。

[1]陶志琼.幼儿教师亲和力的基本要求与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2]金林泉,顾承卫.亲和力:和谐领导的基石[J].党政论坛,2009,(10).

[3][6][8]任 凯.“亲和力”的作用及实施途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4][7][10][16]邱海峰.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路径选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11][15]刘 艳,袁新海等.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培养[J].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9]边洪强,徐敬刚.浅析高校辅导员亲和力[J].宿州学院学报,2010,(9).

[12]凌 晨,宋 烨.以学生为本,提升辅导员的亲和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13]戴 佳.浅谈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J].世纪桥,2009,(7).

[14]李静波.论辅导员“亲和力”构建的重要性[J].法制与社会,2008,(2).

G641

A

1674-3652(2011)06-0028-04

2011-09-07

魏 伟(1977– ),男,四川巴中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亲和力辅导员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