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011-08-15 00:43旦增晋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美育理性美学

旦增晋美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西藏拉萨950000)

关于审美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旦增晋美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西藏拉萨950000)

运用设问的形式,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交流、信息反馈及自身在美育授课中的思索,了解到现阶段审美教育在学生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在备课、备学生(学生基本情况)及了解各学校美育教师的配置情况时发现了教材内容需要补充、课堂形式单一、师资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并对提出了改进建议.

审美;教育;问题;思考

现今审美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大院校进行着,那么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是通过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的传授,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运用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等诸多方面的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

为什么大中专生要学习审美教育呢?

首先,现阶段孩子的青春期早已提前到十三岁左右,大中专生正处青春期中期,大部分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想象力,反应灵敏,正处于求知欲强的豆蔻年华.他们刚刚涉世,自控能力不强,情绪不够稳定、浮躁,正以新奇的目光注视着社会.虽然学校历来的政治理论教育及古往今来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思想也在无孔不入侵害着学生,使很多年轻人身受其害,变的美丑不分,是非不辨.时有学生产生厌学,误入吸烟、酗酒、谈恋爱、打架斗殴的迷途,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其次,从大中专的综合素质要求而言,对文学艺术的欣赏鉴别更需要专业美育教师的科学引导.最后,从大中专的学习状况而言,现阶段的大中专生学习任务繁重,理论课程学起来比较枯燥,学生需要获得思想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放松,需要开设一些有趣味,知识性强,又非本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课程,而美育又完全迎合了这一点,因此,大中专生要学习美育,设置美育课是必要的.

美育课到底在学生中的反映如何呢?

当下,审美教育正风火如潮似的在各个院校进行着,不时传出学生的心声:“美育课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好象甘霖洗涤了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向善”,有的学生惊喜地说:“美育使我们紧张的神经得到了放松,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有的学生身有感触的写道:当我们走进草原,深入戈壁,攀登山崖,徒步高原时无不被祖国的山河所震撼,由此而生的爱国之情勿需言表.有的学生激动的描述看了油画《开国大典》、电影《南京·南京》;听了《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时感到心灵震撼,热血沸腾,仿佛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无数爱国志士奔赴前线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场面.许多学生看到中外大师的艺术作品无不被其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所征服,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不再像以前那样滞留在浅层次欣赏了.由此我们看出美育课在学生中受到极大的欢迎.

现阶段审美教育中到底存在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 教材问题

教材在教学中起者重要的作用,我校近年使用的美育教材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叔成、夏之远、楼昔勇等主编)、《美育基础》(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出版,赵淑华、徐冶主编),相比这两本教材,我认为《美学基本原理》理论依据充实,吸取了近年来美学界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用集体力量编写成的很有特色的教材,但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要有较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基础知识,但通过摸底测试,大部分学生此方面的知识极为欠缺.且教本篇幅较长不大适合作大中专公共课教材;而《美育基础》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提炼,理论上作到了深入浅出的解析,照顾到了综合知识较差的学生,篇幅适中,但书中提到的各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艺术作品不够丰富可补充一些内容.比如在讲述审美形态时补充进课本上提到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故事大意,选登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掷铁饼者》,美术作品《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西斯廷圣母》等的摄影图片来辅助教育,使其图文并茂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还应选登国内国外优秀的人文景观摄影作品.

2 师资问题

审美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美育教师,有的由音乐或美术教师兼美育课,有的由其它专业的教师顶差,这都难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审美教育.邓小平同志曾告戒我们“各地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培养师资”,北京大学美学教授扬率曾强调说“不管是现阶段的教师,还是师范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都要读一些美学、美育方面的书籍,掌握一些美学基础知识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中提高审美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教育中实施美育”,对此,大力培养美育专业教师是非常的重要.

3 授课形式的问题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美育课以课堂授课形式为主,呈现出来的授课形式较单一.虽然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着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但形式的单一性很难再调动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的兴趣,美育课上的呆板木讷,美学理论得不到形象生动的解析,致使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对此,美学理论必须联系实践,联系实践必须丰富授课形式,最大程度的利用校内和社会上的资源并且不断采用和改变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试图从如下方面解决课堂形式的问题.

3.1 课堂讲授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审美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主体,按照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做到直观、形象、生动,把深刻、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乐于、易于接受.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评价积极.

3.2 小组讨论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广泛、充分地讨论,并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意见.另外,针对当下活生生的审美现象和事件,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他们分析、把握当代社会复杂审美现象的能力.这样的方法学生虽然觉得比较辛苦,但感觉收获很大.

3.3 审美实践

主要发展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基本的创美能力.利用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原本的艺术品进行审美,另外,鼓励、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进行审美创造.手工、陶艺、文学创作等,并组织展览.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展示出良好的创美能力.从而最大意义的调动学生对美育的再兴趣,使其教义长久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要求自己自觉的学习,提高生活的情趣.

4 运用理性思维学习美学的问题

美育课所涉及到的直观感性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延伸美学原理,现阶段的部分学生未能潜心思考直观性物象背后的深层美学意义,对审美物象缺少实质的认识,究起原因其问题是学生在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应持续进行理性思索,因为,理性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智操作,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积极的综合创造性、缜密的逻辑辩证性、丰富的历史实践性.人类愈是发展,理性思维愈是飞跃.在大学教育和科研中,理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大学学生应当具有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无论是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文科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理性思维的基本功,这是全面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大学教育和科研中,理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大学学生应当具有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无论是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文科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理性思维的基本功,这是全面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美育,不仅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启发大学生,而且要发掘理性思维发现客观存在的内在美,加强运用理性思维去审美,就是将这种美通过理性思维本身来充分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理性思维美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就是要给学生能够解读理性思维美的语言和工具,这种语言与工具有其不同于形象思维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懈地研究和探讨.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理性思维美的洞悉能力和强烈的兴趣,要将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美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事半而功倍,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学校美育水平,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认识不至于偏颇.

〔1〕王仲春.美学基础[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用勇,等.美学基础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赵淑华,徐冶.美育基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薛俊义,韩沛伦.伦理性思维与大学美育[OL].公文易,2009(6).

〔5〕马冬梅.关于审美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3(3).

G641

A

1673-260X(2011)01-0187-02

猜你喜欢
美育理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外婆的美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