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资源枯竭区经济转型对策

2011-08-15 00:54徐静珍李赞
关键词:资源型唐山市转型

徐静珍,李赞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古冶资源枯竭区经济转型对策

徐静珍,李赞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资源枯竭区;经济转型

古冶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与城市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已有120多年的煤炭生产历史。1998年以来,整个古冶区进入了煤炭生产的衰退与枯竭期,随之产生了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无序、生态环境恶化、民生保障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对古冶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进行概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冶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 资源枯竭区界定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利用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资源城市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资源无节制、无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的开采,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资源枯竭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有一切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征,同时又与其他资源型城市有显著区别:其资源型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趋于萎缩,资源型主导产业进入衰退期,城市经济发展全面衰落[1]。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2]:

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二 古冶资源枯竭区发展困境

古冶区是唐山市“因企设区、以企托区”的典型代表,目前因面临资源枯竭的压力,产业转型的任务很重,形势不容乐观。古冶区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工业支撑着城市经济,资源型经济特色突出,资源型产业支撑乏力,接续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产业关联松散,主导产业偏于外循环,经济极化现象明显,非公经济发展不畅。

1 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古冶区经济在唐山市中的比重较小。2008年,古冶区人口(36.2万人)占唐山市总人口(719万人)的5.03%,但经济总量(100.81亿元)仅占唐山全市(3561.19亿元)的2.83%[3]。2008年,唐山市与古冶区的人均 GDP分别为48190元和27379元,相差20811元。2008年唐山市财政收入405.82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347.65亿元,古冶区2008年财政收入12.76亿元,比2001年增加11.59亿元,财政收入和增长幅度在唐山市六大中心城区中均列最后一位。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1)产业结构超重型化。2007年,古冶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为8:40.2:21.8,第二产业比重比唐山的平均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从古冶区的工业增加值来看,2007年为140.18亿元,其中轻工业为2.10亿元,重工业为138.08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1:65.75,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达98.5%,远远超过唐山市1:13.05的平均水平。

(2)产业发展高能耗低效率。2007年,古冶区单位 GDP能耗为4.28标煤/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2.78吨标煤/万元)高出53.9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068吨标煤/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5.205吨标煤/万元)高出35.79%,平均单位 GDP电耗为3345.82千瓦/小时,比全市平均水平(1966.98千瓦/小时)高出70.10%[4]。

3 生态环境恶劣

(1)采煤塌陷。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采煤塌陷地3.7万亩,采煤塌陷波及地5.6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2.4%,因采煤塌陷受损农户已达32538户,受灾总人口88037人,受损建筑147.3万平方米,全区共有28个村进行了搬迁,累计搬迁1.84万户,5.76万人,有的村庄已经搬迁了两三次,最多的已达4次。

(2)大气污染。TSP(空气的总悬浮颗粒量)2007年达到0.627mg/m3,是正常生活与健康要求的国家二级标准的1.7倍;平均每月降尘量达到26.23吨每平方公里,是国家二级标准的1.38倍[5];综合污染指数达到5.11,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3)水体污染。古冶境内的石榴河、沙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水河”,采煤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了10米以上。2000年低水位期,漏斗面积达到186.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3.8%。

4 民生问题突出

(1)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差。该区尚未建立系统的给水、排水、供热、供气、垃圾清运填埋处理系统,城区自来水集中供水覆盖率为61%,集中供热覆盖率为31%,集中供气覆盖率为7%。古冶区存在着大量的危旧房,60%的道路不同程度地存在坑槽、龟裂、断头等现象。

(2)养老和社会保障存在隐患。全区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5128名,每年保险金收支倒挂4988.1万元;企业退休人员16625名,保险金收支差额1.29亿元[6]。此外,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也一直没有妥善地予以解决。

三 古冶资源枯竭区经济转型的建议

针对古冶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特征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局限,迎接来自市场、资源、宏观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古冶区的经济转型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构建保障体系以确保古冶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政府和专家学者面前的首要考虑问题。文中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古冶转型有所帮助。

1 广泛拓展投资渠道。古冶区在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关闭矿井、职工安置、转型培训、社会保障、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等,都需要支付巨额资金,这些巨额资金的获得必须在国家财力和政策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要鼓励开滦参股控股古冶区民生投资公司,共同为开滦社区移交、危旧住房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古冶区培育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千方百计吸引外部资金,增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还要用好国家的重点投资。发挥各类资金使用效率,优先安排重点建设项目,并在项目规模、自有资金数量等方面适当放宽标准,加大财政金融信贷支持。

2 加大人才资源引进与培养力度。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为了顺利实现古冶区资源型城区的转型,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适度引进和就地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大力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适度引进模式,对高层次人才到古冶区就业给予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下岗煤炭企业工人,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其提高再就业能力,同时组建若干类型、专业、层次的培训中心,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争取向每个接受培训者提供两个以上的就业机会。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校、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

3 发掘和培育新的资源优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对某些资源的高度依存,一旦该种资源出现枯竭,产业发展便难以为继[7]。因此,摆脱对过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特定资源的依存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要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念,跳出原有的发展思路,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的资源条件。针对古冶区的实际情况,在发掘和培育新的资源优势方面,应该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开发新资源,拓展存量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包括:加强新能源的开发,进一步发展能源产业;加强后备资源的勘查工作,寻找和勘测古冶区新的资源储备;推进钢铁、煤化等企业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的回收和利用,利用余能发电,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煤矸石—电—热—粉煤灰综合利用和能源综合利用发电”产业链,消化和解决煤矸石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安全隐患,缓解能源供应紧张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开发无形资源,打造新的无形资源优势。在古冶区的资源开发与培育中,既要依托先进技术开拓新的自然资源领域,也要注重开发培育历史文化、观念、政策、关系、形象、信息、知识资源等人文资源,树立资源的可培育观念,通过新资源的培育、开发,逐步摆脱对原有接近枯竭资源的依赖,依托新的资源实现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例如:利用陶博会、曹妃甸论坛等展会机会,开发利用与国内外城市的关系资源,从而获得必要的项目、资金与人才支持;开发独特区位条件,发挥古冶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以及自备铁路覆盖率较高的优势,构建唐山重化工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物流枢纽,发展多层次、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产业。

4 科学确定接续产业,为古冶区未来发展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推动资源转型,做精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8]。坚持“产业优先,功能配套”的原则,建设居住、文化教育、行政办公、仓储物流、交通运输等配套齐全的城市新兴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城区,全力打造唐山市中部工业经济支撑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围绕精品钢、煤焦化工、水泥、电力、生物制药“五大支柱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以发展理念、产业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古冶区资源枯竭城区转型接续产业聚集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产业发展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聚集化”的要求,重塑发展优势,选准接续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明确主攻方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为引擎,现代农业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古冶建设成唐山乃至全省资源型城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5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要将古冶城区与古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统筹起来进行考虑,增加受益群体,让尽可能多的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首先,尽早完成未改制企业的改制,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其次,将更多的城镇居民纳入省级统筹养老金收支范畴;第三,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适度增加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妥善解决优抚安置;第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并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9];第五,建立和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1] 于光,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1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P:5.

[2] 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进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3):1~31

[3] 唐山统计局,《唐山市统计年鉴2008》1

[4] 唐山市各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公报,2001~20081

[5] 唐山市统计局,《唐山市领导干部资料手册》20081

[6] 唐山统计局,《唐山市统计年鉴2008》1

[7] 梁启东,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J]1中国林业,2001,(8)1

[8] 张以诚:“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A].王恒礼、毕孔彰:地学哲学与构建和谐社会[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2231

[9] 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1

Study on Econom ic Transformation Proposal of Guye District asa Resources2exhausted Area

XU Jing2zhen,L IZ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 anagement,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resources2exhausted areas;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s one of themain birthp lace of the modern industry and urban development,coal has been exp loited for mo re than one hundred and twenty years in Guye district,Tangshan city.Since 1998,the w hole Gu Ye district has entered the period of coalmine recession,w ith p roblem s such as slow economic development,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diso rder of socialman2 agement,aggrava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peop le’s livelihood security is not guaranteed and so 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 roblem s existed in GuYe district,the paper p roposes economic transfo rmation strategies.

F127

A

167322804(2011)042004320003

2010212221

猜你喜欢
资源型唐山市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
唐山市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唐山市还乡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唐山市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