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猎运动:《猎人笔记》创作素材的源泉

2011-08-15 00:53汪俊祺
关键词: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张 俊,汪俊祺

(黄山学院a.科研处;b.体育系,安徽 黄山 245041)

打猎运动:《猎人笔记》创作素材的源泉

张 俊a,汪俊祺b

(黄山学院a.科研处;b.体育系,安徽 黄山 245041)

在屠格涅夫的一生中,打猎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屠格涅夫是一位拥有丰富狩猎知识、技术和经验的高超猎人。打猎促使屠格涅夫形成了对大自然自己独到的认识,为《猎人笔记》的文学创作储备了丰富的大自然素材;打猎促进屠格涅夫理解并爱上了俄罗斯人民,为《猎人笔记》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物素材。《猎人笔记》是一部献给俄国人民的真诚的赞美诗。这组文集通过对专横霸道、胡作非为的地主的描绘,揭露了农奴制的野蛮本质。

打猎运动;文学创作;《猎人笔记》;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维奇·屠格涅夫 (1818-1883)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综观屠格涅夫的一生,可以看出,打猎是其所爱,也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和内在认识一旦与他人格中的某些状态或生活中某些不幸遭遇结合在一起,便会产生巨大的张力,形成一种对人生颇为固定的认识。它们左右着他的言行,决定着他对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亦影响他对世间万物的看法。[1]国内外有关屠格涅夫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从屠格涅夫所迷恋的体育运动——打猎的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为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其成名之作《猎人笔记》为主题展开论述,以揭示他作为一个猎人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1.真正的猎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在介绍屠格涅夫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出色的猎人”,其次才是他的“诗人”头衔。屠格涅夫亦常把自己比为“一个真正的猎人——一个完完全全的猎人”[2]164。还在童年时期,屠格涅夫就对打猎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斯巴斯科耶庄园居住的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听守林人和猎人讲打猎的故事,还时常和他们一起到森林和沼泽地去打猎。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倾心学习和亲历实践,屠格涅夫渐渐养成了打猎的习惯,并因此迷恋上了打猎。下面的一段话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屠格涅夫对打猎的痴迷程度,“一想到我们这里10月初冬天就开始了,真感到可怕……我无法打猎,但是我的思想仍然被打猎吸引”。[2]165

事实上,屠格涅夫不仅是一个酷嗜打猎的猎手,而且还是一位拥有丰富狩猎知识、技术和经验的高超猎人。他对打猎的整个技术部分,包括猎枪、猎狗、打猎用具等都有研究。他曾总结出了猎人的五十戒。有技术能力方面的,如“没有瞄准目标就开枪,两枝枪筒一齐发射。”“不会在猎物前方远距离处阻击它们。当野鸟迎面飞来时,不会举枪瞄准;而当它飞过头上远去时,又不会放平枪身瞄准射击。”有战术能力方面的,如“在一个地方转悠得太久。”有心理能力方面的,如“犹豫不决,容易退缩。当面前突然出现野物,应当开枪时,他却只顾得上唉声叹气。”有智能能力方面的,如“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注意野物的习性、地形条件和季节环境。”“在没有目击猎物的情况下(例如在密林中)不会单凭判断而开枪。”还有诸如“打猎时吃喝过量。”“天热时不停地喝水,这样做一是有害,二是不能解渴。”“不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换装。”“没有防御风雨等等的适当措施。”“连人带枪跌下地时,不立即察看枪口是否被泥土塞住;——由此可引发枪管爆炸。”[3]屠格涅夫总结出的这些打猎方面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打猎应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人的主要活动之一。”针对当时人们把打猎运动看作“是件小事,是‘瞬间的’娱乐”的不正确观点,屠格涅夫举出了一些事实,证明打猎在人的生活中,在人类历史上所占据的不是末位的位置。他说:“在我看来,任何人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去干自己的事,那么甚至小事也办不成。”屠格涅夫深刻体悟到“人只有在以大自然为依靠时才变得强有力。”而“打猎这种娱乐使我们与大自然接近起来,它使我们养成忍耐的习惯,有时则使我们在危险面前保持冷静,它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强壮,使我们情绪饱满,精神焕发”。他借用阿列克谢·米哈依洛维奇的话呼吁人们“去打猎吧,用这种很好的活动消遣和取乐吧,这很有趣,很合人心意,很快活,不要让各种忧愁和悲伤压倒您”[2]179。

同其他国家一样,19世纪的俄罗斯尚未暴露出整体的生态问题,但在屠格涅夫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却已经能看到他明朗而强烈的生态意识。“奥廖尔省的村庄通常四周都是耕地,附近有冲沟,冲沟总是变为脏水塘。除了少许可怜巴巴的爆竹柳和两三棵细细的白桦树以外,周围一俄里之内看不到一棵树;……所剩无几的树木和丛莽再过五六年会全部消失,就连沼地也会绝迹”[4]1。他告诫人们:“为了说明真实情况,应当指出,使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准予捕猎的鸟兽的数量正在很快地减少;减少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的原因是……正在排除沼泽里的水等;另一方面的原因……正在毁坏森林;我们的猎人通常对‘雌禽雌兽’并不手下留情,冬天用网捕山鹑的习惯做法也非常有害。”[2]171

2.打猎运动给《猎人笔记》的文学创作储备了丰富的大自然素材

如果拿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大自然几乎无关系,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似乎找不到大自然的影子;托尔斯泰则在必要的时候才让大自然充当他笔下人物的“活动场所”;屠格涅夫则不然,从他走上文学道路的那一天起,便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大自然,就没有屠格涅夫的创作。[5]大自然在屠格涅夫的许多作品中都是人的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其创作不可割舍的背景及构件。

屠格涅夫说:“打猎使我们与大自然接近起来,因为只有猎人能在白天和黑夜的任何时候看到它,看到它的全部美丽的地方,也看到它的全部可怕的地方。”[2]179在《猎人笔记》的短篇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猎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画面,“夏天的七月的早晨!除了打猎的人,谁又能体会到黎明时漫步在灌木丛中有多么愉快?您的足迹在露珠晶莹、发了白的草地上留下的是绿色的印子。您用手拨开湿漉漉的灌木丛,夜里蕴积的暖气会向您直扑过来;整个空气中充满野蒿清新的苦味儿、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甜味儿;远处是一片橡树林,在阳光下亮闪闪的,红红的;这时还是凉爽的,但是已经感觉出渐渐要热起来了。”[4]160在《猎人笔记》中还有诸如鸟儿生活习性的描述,“鸟儿渐渐入睡,不是所有的鸟儿一齐睡去,而是各类鸟儿有先有后:最先睡着的是燕雀,过一会儿是红胸鸲,然后是黄鹂。……终于红尾鸲和小啄木鸟也安静了。在您的头顶上再一次响过柳莺那清脆的鸣声,黄莺不知在哪里凄婉地叫了一阵,夜莺初启歌喉。您正等得心焦,忽然——不过,只有猎人才懂我的话——忽然在一片寂静中响起一种很特别的呱呱声和沙沙声,可以听见敏捷的翅膀有节奏的鼓动声——就有山鹬姿态优美地弯着自己的长嘴,轻快地从黑郁郁的白桦树后面飞出来迎接您的枪弹了。”[4]13-14这些“只有猎人才懂得”的自然界的奥妙与作家在长期的打猎运动中机敏的、认真的和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屠格涅夫的《文论·回忆录》的点滴描述中得到证实。为了捕捉夜莺,“我和同伴有一次差一点在沼泽地里冻僵了”[2]695。“小夜莺最好在圣彼得节前斋戒期去逮。应当先观察老夜莺把食物送到哪里去。有一次我观察了三个、四个钟头,等了半天,就发现了地点,它们把巢筑在地上,用的是干草和树叶。……夜里我坐在树林里听夜莺唱歌,而天黑极了、黑极了……”[2]698-699。即便是在被幽禁的一年多时间里,屠格涅夫亦未放弃过打猎,为了打猎他常常跑出去一二百里,尽情饱览着俄罗斯中部地区大自然的风景。无怪乎人们说,屠格涅夫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观察,正是从打猎中养成的。[6]

“我热爱大自然,尤其热爱它的活的表现,……一个人不能不对大自然感兴趣,因为他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是大自然之子。”屠格涅夫的这般“热爱”是全心全意的,他极力反对人们在对大自然的爱中寄予许多利己主义的东西,反对“根据对我们的关系如何来爱大自然”、“把大自然看作是供奉我们的台座”等“与大自然的真正意义,与它的主要方面完全不一致”[2]172的观点。鲍戈斯洛夫斯基说:“他喜爱的打猎活动是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纯洁诗意的一种特殊表现。”[7]218

3.打猎运动给《猎人笔记》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物素材

“我从来都没有能光凭自己的想象来创造人物。我必须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依据,才能塑造人物。”[8]康拉德称屠格涅夫“创作的人物,幸运或不幸运,受压迫者或压迫者都是真实的人”[9]。屠格涅夫在开始写作一部小说时,先要列出一份书中人物的名单。他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旁边往往要标注上其原型人物的真实姓名。事实上,屠格涅夫天才的主要特质就在于他的艺术构思是由生活中所看到所研究的“实际材料”产生出来的。屠格涅夫的力量在于能够确实地迅速地了解和评价一切现象,能够断定他的原因和结果,不脱离“现实基础”,把从生活里取来的内容改造成诗的形象。书中刻画了许多淳朴真实的人物:粗犷的农奴、害怕夜晚的孩子、硬心肠的农奴主、恶管家、小老百姓等。

1846年夏季,别林斯基曾劝屠格涅夫不要总是迷恋于打猎,而应专心致志写作。“今年夏天您别老是迷恋打猎,要写东西,小说写得别像巴掌那么大,写得要像个样子。”[7]135-136然而,在这一年的夏秋两季,屠格涅夫打猎反倒更为起劲,整个这段时间猎枪几乎没有离开过手,并且一提到“打猎”这个词就会忘掉一切。事实上,屠格涅夫并非一无所获,《猎人笔记》里丰富的人物素材,主要就是屠格涅夫在1846年夏秋两季打猎运动中积累下来的。在这一段时间里,屠格涅夫利用打猎的机会,到过荒僻的村舍、地主的庄园、草原上的猎场和森林的看守棚,他背着猎枪走遍了奥廖尔省和毗邻的几个省。还时常到离斯巴斯科耶有五俄里远的“维索科耶”森林里去,到居住在那里的一个被他赎出来的农奴家里小坐饮茶,谈打猎,拉家常。他仔细观察着农民和地主的生活,如饥似渴地汲取民间语言。当屠格涅夫带着丰富的素材满载而归,回到离开快半年的彼得堡时,《现代人》第一期正在筹备中。屠格涅夫向别林斯基保证,他一定以最好的作品支持《现代人》。1846年12月他给正在柏林进行冬季演出的波丽娜·维亚尔多写信说:“我现在有许多工作,几乎和谁也不见面。闭门写书,这是我从天南海北搜集来的,是我的希望与回忆 。”[7]137-138在1847年到1850年间,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法国。对他来说,这是罕见的卓有成效的三年,文思泉涌。他自己曾这样比喻,他的文思就像不请自来的旅客,潮水一般地涌进这小镇上的旅店里,他这个店主措手不及,不知往哪儿安置这么多顾客。[10]就这样,文思不断地涌着,屠格涅夫不断地创作着,不断地从巴黎往彼得堡《现代人》编辑部邮寄他的一份份作品。三年内,《现代人》杂志共登载了20余篇《猎人笔记》的故事。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中,作家运用“猎人”的敏锐、智慧和丰富的阅历,用自己的爱和同情心成功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农民:聪明的霍尔、幻想家卡里内奇、勇敢的马克西姆、探求真理的卡西央……。

《猎人笔记》是一部献给俄国人民的真诚的赞美诗。同时,这组文集通过对专横霸道、胡作非为的地主的描绘,揭露了农奴制的野蛮本质。赫尔岑把《猎人笔记》称为对农奴制的控诉书,都德称《猎人笔记》成了另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瞿秋白则认为它“显然地证实了农奴制的不可不废”[11]。

[1]赵明.角色转换中的期望与恐惧——自然在屠格涅夫思想和创作中的本体论意义[J].俄罗斯文艺,2002(5):17-22.

[2]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文论·回忆录 (第1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屠格涅夫散文集·戴灰眼镜的人 [EB/OL].http:∥www.du8.com/readfree/09/05144/1.html.

[4]屠格涅夫.猎人笔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5]吴嘉佑.屠格涅夫与自然 [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5):79.

[6]孙乃修,编著.贵族庄园中的不和谐声音:屠格涅夫传[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74.

[7]鲍戈斯洛夫斯基.屠格涅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8]安德烈·莫洛亚.屠格涅夫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169.

[9]约瑟夫·康拉德.文学与人生札记[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52.

[10]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书信(第1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53.

[11]朱宪生.猎人笔记·译本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6.

I106.4

A

2095-0683(2011)02-0133-03

2011-01-03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徽文化’与黄山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ASS09308)

张俊(1974-),男,安徽望江县人,黄山学院科研处副教授;汪俊祺(1964-),男,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责任编校边之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说空话
不听劝告的猎人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怪兽猎人③
诚实的屠格涅夫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