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1-08-15 00:52周达疆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纲要开放性

周达疆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论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周达疆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孔子教育思想是世界教育传统中的瑰宝。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是以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空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为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在孔子一生中得到充分实践。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现代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得到充分体现,是世界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宝贵的历史遗产。

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人的一生习惯地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关于终身学习,早在我国教育初期发展的孔子时代,就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值此学习贯彻落实《纲要》之际,重温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由德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起从学前到中老年一整套完整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机构。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导论》也成了终身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所谓终身教育,一般来说,时间上,即纵的方面,是指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受教育;空间上,即横的方面,是指学校、社区、家庭、工作场所以及大众媒体等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发挥教育的作用。终身教育是通过建立学习型社会来服务社会、服务人的发展,个人要加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四个基本方面的学习,使教育成为人们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笔者认为,现代终身教育是以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为特点的贯穿于人们各层面、各阶段的自我发展性教育。

二、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孔子是世界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是发现和论述终身教育必要性的先驱。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古代,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认为人们如果不经过漫长而艰巨的训练和严格科学的方式刻苦地学习是绝对不能有收效的,这已经包含有“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认为,儿童和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纵观世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的时间、理论之系统、完整及实践来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和进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伟大教育家。

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在他与弟子的对话中得到充分的论述,并在其一生中得到充分的实践,其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各阶层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空间、方式的开放性为特点,立足德行修练,强调文史、术科知识、技能学习,而进行的各阶段、各层次的终身教育。

三、孔子终身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有关终身教育的开放性是指人们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状态,即能够使得任何人终身都能接受到他所需要的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教育,孔子的这些思想在《纲要》中集中体现在终身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空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一)关于教育对象的开放性

《纲要》提出:“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孔子时代,孔子首创私学,实现教育对象的开放性,体现全民教育思想,开辟中国终身教育之先河。孔子之前,“学在官府”表现封建贵族对于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主张 “文化下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由此而聚徒讲学,创私学。由于其弟子大都是成人所组成,所以孔子的私学实际上是中国终身教育的雏形,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民主和平等。终身教育追求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是世界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孔子接受学生的条件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他的学生有来自鲁、卫、齐、楚等“各国人士”;既有年长的冉耕,也有年幼的曾参;既有大贵族子弟如司马牛,也有 “卞之野人”的子路和“在缧绁中”的公冶长,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的颜回。这就使得背景不同、年龄参差不齐的人都有机会走进学堂,接受教育。所以,他招收学生总是能够兼收并蓄,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别等限制。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的教育追求,是中国终身教育的生动写照。

(二)关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开放性

《纲要》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孔子施教方法灵活开放。他强调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由博返约、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通过悉心观察,了解和掌握学生,有的放矢,提出不同要求,给予不同指导。尤其注重适时而教、适地而教。孔子在授课时曾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里仁》)。据《先进》篇中记载:孔子针对子路莽撞希望他谨慎一点,而针对遇事退缩不前,不敢积极进取的冉有,孔子则鼓励他懂了的学问就要马上去实践。可见,孔子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智力、知识、道德、情感等多个方面,足以体现孔子教育的科学性、开放性。

(三)关于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纲要》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孔子的教育活动不局限于课堂,或在田野地头、山脚溪边、市井茶馆、周游列国途中,或在厅堂,淡化课堂与非课堂的界限,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打破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界限,适时而教,适地而教,使教育和生活能够真正融合统一,这些都与现代终身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相互辉映。少年时代,孔子学习吸收一切有用的知识,抓住一切机会,虚心求教。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他倡导学无常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以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等等。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纲要》提出:“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这些都体现终身教育的空间开放性要求。

(四)关于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建立开放的规范的终身学习内容

孔子一生致力于对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并使之成为基本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方面,他强调学生应当做到“文、行、忠、信”(《述而》),即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同时,他不仅倡导学习书本知识,还注意学习、掌握各种实用技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因此他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与学习型社会所提倡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 “四种学习”有着相通之处,显示出孔子思想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五)关于教育时间的开放性

1.人的发展进步需要终身学习

《纲要》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使得终身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真正把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科学衔接起来。孔子主张,人应该终身主动地不断接受教育和学习,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综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求学和从教经历正是终生学习的光辉典范。据《左传》、《论语》等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好学。 “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读书;“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拜老子为师;三十五岁,始着手古典文化遗产的搜求;五十五岁离开鲁国而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六十八岁时,重返鲁国。孔子专心从事私学教育和古典文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孔子七十一岁作《春秋》,次年病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一生72年,六个人生阶段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学习修养从不间断,逐级递进,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人们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在民间广泛流传。

2.知行、仁德,需要终身修炼。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终身教育应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孔子把道德修养看作是一个人终身行事立身的前提,表现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人要有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的自觉的道德修养的精神。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立志、持志,要有“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的道德意志。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 “贤才”,并通过 “贤才”来服务国家。在孔子看来,“贤才”就是文质彬彬、德才兼备的“君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因此,君子应当具有道、德、艺、仁、智、勇等多方面的品质。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强调建立“学习型社会”。关于学习,孔子有着丰富的思想精华。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等等。孔子一生,一直求知若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发愤用功,废寝忘食,快乐得忘了一切忧虑,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倡导,把终身学习作为生活的重要方式。正如《纲要》指出,再利用10年时间,要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活到老,学到老”,他提倡和实践终身教育,堪称终身教育的典范。终身学习是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努力才能完成,是需要受教育者实现内在的超越。否则,便会中断,而达不到连续性。我认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科学衔接,应该一脉相承。今天,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做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尽快改变“把人的一生习惯地分为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传统观念,尽快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努力培养人们科学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在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在中小学等学历教育体系建构中,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基于此,走出学堂的学生,才有能力、才有可能具备终身教育的基本素质。否则,终身教育只能是形式而已。

[1][3]《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14.

[2]赵洪恩等.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1—214.

[4]田广林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2—280.

G40-092.25

A

1008—3340(2011)02—0024—03

2011-02-07

周达疆(1973-),男,安徽金寨人,新疆艺术学院讲师,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纲要开放性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