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校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可行性研究

2011-08-15 00:45
衡水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重点高校运动队高水平

赵 峰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重点高校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可行性研究

赵 峰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随着中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预备队是新模式关键一环,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级模式.对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构建适合我国职业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有益的探索.

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人才培养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必将推动学校体育的蓬勃开展.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关系到高校竞技体育事业成败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当前,高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刻不容缓,应围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实际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探索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1].特别是重点高校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建设和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和谐体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重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的新形势及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由体育系统独家包办的单一发展格局,逐步向由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其他体育社会团体等多家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转变.从而逐步突破原有国家、地方条条块块的单一行政管理,使我国由单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向多种形式、渠道培养的方向发展.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三级训练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层层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链条出现断裂,以至许多二线教练员只能选择原始材料进行训练,降低了二线队伍的训练起点.同时,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与以专业训练为核心内容的训练体系、与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紧密相连的,其主要实施方式和组织形式就是以国家队为龙头的多级条块结合的训练体系.竞技贮备存在着运动员、教练员相对缺乏,夺金人才配备、重点项目配备和重点项目后备力量相对缺乏等问题.

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金字塔”的比例失衡,竞技体育的成材率较低. 虽然学校是发现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和必经的教育途径,是竞技运动发展的源头,但在当今国内竞技体坛上,单一模式培养的专业运动员占主流,在读在训的大学生运动员还没有进入竞技体坛的主战场.尽管重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成规模,在吸纳运动员生源的途径中,更具感召力与竞争力,各级领导也高度关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训矛盾”依然突出,缺乏拓宽生源渠道的培养体制等还是制约着高校优秀竞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而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96%.低成材率造成一些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竞技体育,使部分体育后备人才流失[2].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高校体育设施的不断改善,许多重点高校已经在摸索与学校联合训练的途径,有些知名大学甚至将个别项目、经费、教练全部移交学校管理,由学校全权组织训练.以比赛为杠杆不断发展壮大的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从各具特色的传统优势项目起步,已经由过去的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走向了竞技大舞台,成为带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龙头”.重点高校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已经明显表现了越来越多的优势.

2 重点高校建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不利因素

2.1 体制、机制僵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随着“举国体制”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现有的发展情况下改革的深入,原有形式的体教结合已难以满足需要,暴露出不少问题:体委与教委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和工作目标定位有差异,对“体教结合”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缺乏统一标准;而且体校的培养目标仍偏重于运动,轻视文化学习,使全面发展变成“空中楼阁”,这给业余运动员的社会生存带来危机,一旦不能进入更高训练层次,也就意味着该运动员的“报废”,给个人、家庭、社会将带来诸多的困扰.这不仅加大了竞技体育的社会成本,也给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个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风险.此外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人才培养体制起步晚,先天不足,后天又营养不良,在软硬件方面有些差距.由于体制的影响而形成的两种训练体系,实际上造成了方方面面的重复与浪费,也出现了诸多方面,包括生源、教练员、代表权等等问题上的相互竞争、干扰、排斥和“内耗”,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昙花一现”“揠苗助长” 的现象不断涌现.

2.2 理论和实践脱节,“学训矛盾”比较突出

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协调与决策还不合理和科学.将竞技体育从教育体系中强行剥离出来,使后备人才的选材面大大减少,大量的竞技天才可能被埋没[3].同时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很多家长在为子女的未来发展考虑时,不得不选择放弃从事竞技体育的机会.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是长期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具体表现为[4]:学习与训练矛盾突出;后备人才文化科学知识明显欠缺;从事专业面窄,发展空间有限;后备人才培养理念落后,自我培养自我提高意识差等方面.目前多数重点高校偏重运动成绩,轻视文化学习,没有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许多富有潜质的体育“苗子”因为怕耽误文化学习、影响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而不得不放弃参加竞技训练的机会.

2.3 实际操作的急功近利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现行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内向性、封闭性的弊端凸现.一方面,过度强调金牌、指标,只重视运动员运动技术和比赛成绩,忽视其全面素质培养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运动员成才率偏低,退役安置和“二次就业”难度很大,运动员出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重点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考虑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经济效益,把目光集中在能直接创造效益的校际队和校际之间的联赛上,对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培养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巨大工程.青少年运动员在生长发育期进行大负荷专项训练,训练负荷刺激及自然生长的双重作用,无疑会使其专项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长期的艰苦训练对尚处于发育期的身体会造成较大伤害,当其达到一定水平后,往往表现出一些运动伤病,专项成绩继续提升的空间不大,很难达到自身运动水平的高峰.

2.4 人才输送途径受阻

当前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直接为职业俱乐部等一线队伍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交流中介机构性质划分模糊,职能与行为不够规范,“桥梁”和“纽带”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虽然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体育后备人才交流的法规性文件,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实际运作中,运动员的交流还没有充分体现“自愿、互利、有序、公开、合法”的原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重点高校一开始就有目的地挑选几个运动精英去“体教结合”,辅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选材基础才能宽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尽管“体教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现在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暂时还未能和职业俱乐部等一线队伍直接“对接”,选拔对象已转向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只能注重“继续培养”和“潜力挖掘”了.

3 重点高校建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的有利因素

3.1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慢慢成熟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了多种途径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逐步突破了模式瓶颈对竞技人才培养的限制,初步形成了“体教结合”“三位一体”“职业化”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模式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能更好地适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重需要.如运动员培养方面,不同的年龄层次,运动训练、竞赛的地点及其多变性,训练、竞赛对正常学习时间的占有性等因素,决定了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途径:可以是“体教结合”“三位一体”“职业化”模式;可以在国内、国外体育领域内,也可以跨出体育领域,逐步形成高校的竞技体育竞争机制,并拥有运动员自主权和参赛权;实行倾斜政策,放宽运动员的选拔方式,建立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体制与运行机制.

3.2 “双高”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社会吸引力

高水平竞技体育队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超运动技能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既符合未来社会对竞技人才的要求,又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利于培养“文武双全”的体育人才[5].此外重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较大的优势:1)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直接,易形成“一条龙”的管理方式.2)高水平运动队更容易与高校衔接,从重点高校出去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好,能满足高水平运动队的文化要求,更能适应大学的训练学习生活.3)重点高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雄厚的文化师资力量.由于高水平运动队严谨的学习氛围使体育生不得不像平常学生一样努力学习,所以更能促进成绩的提高.

3.3 拥有良好的场地设施和育人环境

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模仿优秀运动队的管理模式,因此,从教育、管理、训练自成体系的角度看,只有重点高校具有优势.竞技体育可以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体现出高等体育教育中蕴含的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功能.随着重点高校经济实力的提高,学校对竞技体育的资金投入也在逐步加大,运动队配套的训练设施得到改进和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综合训练条件也逐步符合高水平竞技体育队的训练要求.例如 CUBA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联赛,更将作为职业联赛的预备赛而吸引多数球迷的目光,美国 NCAA竞技体育联赛的成功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利用重点高校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借助良好校园风气,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高水平运动员的精神文明水平将逐步提高,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4 重点高校建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库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4.1 理顺体制、机制问题,严把招生的质量关

实施“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高校,应利用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的优势,教育部门把好文化学习关,体育行政部门会同学校把好训练质量关.在经费上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资源共享、责任互担”的共赢模式.重点高校还可以利用人力资源优势,认真制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划和措施,并将其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和资金,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以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正常进行;在招生方法上要采用“宽进严出”,适当降低入校时的文化要求,让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进入大学.同时,给一些 211或985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对准备录取的学生要进行长期的考察,防止在专项考试中因失误而成绩不好但确实有水平的学生进不了大学[6];在三级训练体制基础上,采用运动训练的多元化模式,实现训练模式的多元化,即“一条龙”模式、分级互管模式、校体联合模式和社会化模式.

4.2 正确处理好“学训矛盾”,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重点高校教学学分制改革时机,灵活利用弹性学制的政策(本科学制允许延长 5~8年完成学业),制定相应优惠招生政策和本硕连读生管理机制,并从省外(竞技水平比较高的省市)引进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进入重点高校学习,同时重点高校可以灵活招收在役优秀运动员或与省市体育局联合办队(即某些项目的运动队成建制进入高校),近年来华东交大与火车头体协“体教结合”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实行学分制的院校,可以将训练比赛纳入教学计划,学生运动员代表学校或省、市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计算学分,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另外,要严格日常管理,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运动员的课余时间.运动员文化考核可采取的“降低考核难度”和“不降低考核标准”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压力.

4.3 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人力保障

重点高校应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列入自己的教学计划,利用自己师资与场地设施优势,开办传统项目训练,积极培养和发现体育后备人才;设立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有重点地抓好几个或多个项目的后备人才培训与提高.同时增强竞争意识,面向学生、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干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和资源结构配置,增强自身活力.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实行教练员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实现教练员队伍由一般学历(大、中专)向本科、研究生学历转变,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由单一指导训练型向训练、科研综合型转变.实行人才开放、人才交流政策,加强横向联系,努力创造一个团结信任、宽松和谐的人才培养环境.

4.4 拓展融资渠道,打好物质基础

重点高校应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把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足额列入学校财政部门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重点高校办学历史悠久,社会威望比较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必要的政策,以鼓励社会力量介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尝试走体、教、企结合的路子,联合共建俱乐部,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俱乐部更多地承办赛事,主动进人市场,通过出售广告、联办比赛、运动队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得到企业的赞助.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一些重点高校建设一项或多项能在全运会或奥运会上夺牌拿分的“精品项目”,部分重点高校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有能在全运会上夺牌拿分的“精品项目”,应使之形成传统,这样,体育后备人才便能一茬一茬地成长起来[7].

4.5 加强校际竞赛交流,提高竞技水平

可借鉴 NBA的经营经验,从宏观上构建出我国重点高校职业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模式.可增加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自主权,考虑增加双休日的训练时间,特别是重点项目和重点运动员要花精力,通过竞技体育运动这一文化载体加强同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校际交流.体育和教育部门可以联合每2年组织一次全国重点高校专项竞技运动会,每4年组织一次大学生运动会,为选拔体育后备人才广开渠道.以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网络,为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复旦大学的“排球构筑校园文化”、华东师范大学的“刘翔效应”等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小结

现行的组织管理体制是大问题,职业体育和学校体育分属于不同的体系,因此要加强体育局、教育部、高等院校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协商,尽快建立一种顺畅、协同、合作的机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素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充分发展特长,循序成长.重点高校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优秀体育苗子的入学、转学、训练等方面可以给予支持,能够进一步加强运动队建设、训练和管理,办出水平,办出效益.此外,健全重点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法制观念,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强化相关政策法规,确立高校竞技体育事业应有的地位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所在.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 张红松,张锡庆.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36-38.

[3] 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8.

[4] 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1):82-86.

[5] 李建英,曲宗湖.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0):3-11.

[6] 项贤林,杨再淮,崔一宁.上海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5):17-22.

[7] 戴健,张 林,马志和.江、浙、沪地区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13-16.

The Feasibility of Cultivating Athletic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n Key Universities

ZHAO 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o construct preliminary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key universities is the crucial link of the new model.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key universitie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athletic sports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 to construct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suitable for professional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ly explore the way benefi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sports.

key universities; high-level sports team; reserve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G807.4

A

1673-2065(2011)04-0066-04

2011-03-20

赵 峰(1975-),男,山东泗水人,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重点高校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俄罗斯政府向21所重点高校拨款99亿卢布
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大学通用英语课程存续的必要性——一项基于西部某重点高校的实证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