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2011-08-15 00:44顾林刚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文院校职业

顾林刚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友嘉机电学院,杭州 310018)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现象,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欠缺。有学者做过调查,在高职院校,87.3%的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有70.12%的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1]如何凸显高职教育文化育人功能,构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命题。

一、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首先是高等教育,因此不能忽视教育的基本功能。许多学者对于教育的基本功能都下过定义。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同时各类教育法规同样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高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上对高职毕业生普遍的印象是动手能力强而综合素质差,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可以转变社会对高职生的认识,从而增强高职吸引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认清教育的本质功能,明确自己的职责,进而找准前进的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教育的“泛职业化”倾向

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的社会教育已失去了真正的教育功效,甚至教育越普及,偏差越大。现代人在今天错误的教育薰陶之下,“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人了”。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性的目的,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一变而为物,人的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纯良的“现代机器人”。[2]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比起普通高校,其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的倾向更加严重。技能教育固然是高职教育的一大任务,也是一大特色,但决不是其全部任务。胡洪波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高职目前出现了“泛职业化”的倾向,即忽略了立人的根本任务,亦即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完成高职院校“目标责任”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基础责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精神的塑造既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求。[3]高职教育的“泛职业化”还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完全用某一具体岗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用企业对一线员工的技能要求来培养学生,把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训练,高职院校等同于企业培训机构,降低了办学层次,体现不出高职的高等教育属性。

高职以“职业性”为突破口,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均进行了诸多有益且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但是出成绩的同时,应该杜绝“泛职业化”倾向。职业教育当然要重视技能教育,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教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也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两者不能绝对分开,更不能完全对立起来。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高职过窄的专业教育,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高职人文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有效性是教育界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直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所关注。价值层面上的教育有效性观念强调,教育行为的功能发挥一定要置于学生的成长活动结构中来考察,把学生的成长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做到最优化。[4]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高职的职业性决定了其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人文教育课时有限,而如何在这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对高职教育者来说是个挑战。高职人文教育也应立足高职特色,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文教育模式——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文化修养、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开设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弥补高职生不足又受学生欢迎的人文教育课程是当务之急。

(二)人文教育的连贯性

应根据年龄层次心理发展特点,开设人文教育课程,避免内容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统筹中高职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中职、高职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促进各自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打破中职与高职教育间的隔离状态,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以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根本目的。每一种教育类型与其他教育相比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与普通高校相比,它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教育层次上的区别,即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中的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不同,后续发展能力不同,高职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5]

(三)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

高职学生在学习就业技能的同时,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增强责任心,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高职的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实践环节,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其从“工具人”发展成为“社会人”。高职生的社会实践,可以结合其专业,围绕专业和课题来展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使高职生在完成课题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提升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这些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可持续性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从婴儿到老年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普通全日制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技能教育,而且应该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高职教学改革应强调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总之,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毕业生素质也应同步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杜绝“泛职业化”倾向。而加强人文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内容上需要注重教育的有效性,课程内容与中职教育的连贯性,形式上要重视实践环节,本质上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开设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模块,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结合和统一,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杨德广.从“人不见了”看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3]胡洪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杜绝“泛职业化”现象出现[N].中国教育报,2010-08-05(4).

[4]李学书,谢利民.“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5]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猜你喜欢
人文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人文绍兴
我爱的职业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