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2011-08-15 00:51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国家环境生态

徐 岩

(淮阴工学院思政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在我国,在规范性文件中首次提出国家生态安全这一概念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在发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正式提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纲要》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在我国,国家生态安全亦称为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或国家环境安全——笔者注)而国外的情况则是,1981年,美国环境专家莱斯特·R·布朗在其出版的《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最早将环境变化含义明确引入安全概念。他明确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家安全’几乎完全是属于军事性质的。国家安全的定义就是假定对安全的主要威胁系来自其他国家。可是,目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国与国间关系的较少,而来自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可能较多。对很多国家来说,沙漠扩延或土壤侵蚀可能比入侵敌军更能威胁国家的安全。”1989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在提出建立优化的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首次提出了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概念。他们认为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保障来源、健康状况、安全状态、基本权利、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国家生态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有效避免因环境破坏、自然资源衰竭而危及国家军事、政治和经济安全所采取的通过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与功能稳定的状态。

1 我国国家生态安全面临严峻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13.4亿人口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而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模式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我国生态安全在大气安全、水资源安全、国土资源安全以及自然灾害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等四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1 大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安全令人堪忧

近年来,我国空气状况略有改善,但总体而言我国大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就2010年而言,在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所开展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有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73.5%。在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49个,占50.4%。

目前我国水安全问题也相当严峻。2010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逾半数城市出现酸雨。在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6.4%。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中,有11个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

1.2 国土资源安全持续恶化及自然灾害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每年流失地表土壤达50多亿吨,占全世界流失总量的1/2。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是全国耕地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仅以2009年为例,全国受灾面积高于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4700多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高于1990~2008年平均值;大风、冰雹、龙卷风、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频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0多亿元;在我国华南沿海登陆的9个热带气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91亿元。

2 我国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

目前,历史的环境债务和现实的环保缺失已使我国生态安全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全面构建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各种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

2.1 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使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再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再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这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还将彻底破坏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因此,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就必须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具体而言,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工业上要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农业上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及各种化学制品的使用量,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要限制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的产业的发展,加快有利生态安全产业的发展。即要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的产业体系。

2.2 彻底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地树立生态世界观与平衡生态观

从思想文化角度看,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根源于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的局限。在传统观念中,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并通过不断征服自然来证明人自身的价值。工业革命后,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的支配下,人类开始无视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规律性,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形成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如今,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因此,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首先必须完成思想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由工业文明观支配下的与自然斗争转变为生态文明观支配下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一味地索取自然转变为保护自然。其次要自觉地树立人与自然统一发展的生态世界观与平衡生态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灵魂深处体认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之子,自然是孕育了人类的“母亲”;要体认到“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都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忽视这个原则的任何政府或经济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自杀”。

2.3 加大消除贫困力度,实施生态扶贫

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进而带来生态安全问题。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东部的山区,而西部和中东部的山区在生态功能上又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如果不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势必会因他们过度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而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甚至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崩溃。当前,西部开发首要任务是实施生态扶贫,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住当前已有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的力度,努力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尽快在我国西北部建成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样既可以改善和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为西部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实现生态环境安全与促进区域经济双赢发展的局面积累经验。

2.4 加大政府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

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回收难、受益面宽、受益时间长等特点。因此,生态建设应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建设方面,政府虽是资金投入主体,但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为获得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资金,必须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通过建立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联动和利益机制,以公众的力量来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利益机制体系,把过去只有国家才能承担的责任和提供的服务转让给社会、公众,依靠全民的力量去完成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财力支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绿色希望工程、发行生态债券和股票等多种利益机制形式,建立规范的渠道,方便公众向生态建设提供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那些关心生态事业的个人和组织找到其贡献力量的渠道。

2.5 建立数字化生态系统,实施多层面的监测与评估

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对国家生态安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监测,及时掌握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预测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此,必须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手段,建立包括地理、地质、地貌和气候等在内的多层面、多数据的“数字化生态系统”;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陆地测量等多种手段来获取生态安全预警所需要的不同的空间数据;能够对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层面结构的变化实施监测,并做出生态安全受威胁的评估。除了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的宏观预警系统以外,对不同地区还要根据其生态环境不同状况,有重点地建立和完善专项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比如,气象预报体系、防汛体系、疫情预报与防治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环境监测体系等。

2.6 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要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必须在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合理的基础上,坚持制度创新。为此,一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首先要改变目前资源所有权“虚拟”、产权模糊的状况,进一步完善所有权制度,严格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使用权,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同时还要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征收资源和生态补偿费,避免环境资源成本的外部化。二是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监管。在建立健全环境资源调查制度、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等基础上,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2.7 加强国民生态安全意识教育,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念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很严重,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广大民众缺乏基本的生态安全意识。要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就必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唤醒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安全观念。为此,一要通过完善公民参与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露各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及各种有违生态道德的不良行径,使每个公民都能意识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二要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现代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将个人行为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纳入道德规范,使每个公民将自己的每一次生产和消费行为的选择都视作关系到道德的行为,倡导合理消费,推动绿色消费,以减少现代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威胁与损害,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2.8 建立健全与生态安全维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目前,我国虽然在生态立法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日益复杂化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进一步增加,我国的生态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确保新世纪我国的生态安全,必须要更加重视生态安全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要适应国际环保与国内生态安全维护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内生态环境法制体系。要尽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国家生态安全法》或《生态环境保护法》,从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体制、制度等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要在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单项资源和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实急需的有关生态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制定。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以及法律文件的起草与修订,在国际环境保护中维护我国的环境和发展权利。此外,还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各种形式的生态犯罪,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营造保证生态安全的法律氛围。

2.9 加强环保科技政策研究,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科学技术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生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科技问题,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越高,资源利用率就越高,弃之不用的所谓“三废”就越少,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可见,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生态安全问题最终还要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因此,一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技术政策框架,形成完整配套的环保技术政策框架体系。二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以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三要发挥科技对各种自然要素生态功能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1]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N].人民日报,2000-12-22(1).

[2]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289.

[3]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

[4]文静.中国七大水系总体轻度污染[N].京华时报,2011-06-04.

[5]周锐.中国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七大水系总体轻度污染[EB/OL].(2011-06-03)[2010-07-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 -03/3089697.shtml.

[6]李志刚,刘晓春.中国的生态安全问题[J].生态经济,2002(8):10-13.

[7]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0-06-04)[2010 -07 - 30]http://www.gov.cn/gzdt/2010 -06/04/content_1620569.htm.

[8]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7.

[9]王韩民.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1(2):149-156.

[10]黎昕.社会结构转型与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J].福建论坛,2004(12):108 -113.

猜你喜欢
国家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