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哈尼/阿卡历史源流探究

2011-08-15 00:43杨六金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墨江哈尼族哈尼

杨六金

(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 蒙自 661100)

国际哈尼/阿卡历史源流探究

杨六金

(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云南 蒙自 661100)

哈尼/阿卡族①是我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这虽不是某一民族的专称,但无疑包括有“哈尼”的先民。自“和夷”一词出现后,哈尼族自北而南的迁徙路线便清晰可寻。[1]1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红河中上游与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少部分迁徙到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和泰缅边境地区。文章不仅阐释了国内外哈尼/阿卡族的历史族称,而且揭示了历史迁徙的奥秘。

国际哈尼/阿卡;历史源流;民族名称;历史迁徙

一 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哈尼/阿卡是跨境而居的一个古老民族,今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与中南半岛的越南的西北部、老挝的中北部、缅甸的东部和泰国的北部山区。他们分布的区域约在东经99°至105°之间,北纬19°至26°之间(中国哈尼族区域约在东经99°至104°,北纬21°至北纬26°之间,国外哈尼/阿卡的居住区域,约在东经99°至105°,北纬19°至23°之间)。他们无论在红河上游元江南岸的哀牢山麓,还是在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中下游两岸,或者在萨尔温江中游东南部的高山林中,都居住在海拔800—2000米之间,在每个村寨四周都有茂密的森林和竹林环绕,人与自然十分和谐。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哈尼/阿卡有200余万人,其中:中国163.0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越南2.4余万人、[2]老挝6.7余万人(1995年老挝人口普查数,哈尼族1122人,阿卡族66108人)、[3]缅甸25多万人(不包括阿克人)、泰国9.5万多人。②哈尼/阿卡人世与彝、苗、瑶、壮、傣、拉祜、汉、回、缅、掸、克伦等民族共居一域,其居处多以一村一族,但有少以一村内数族杂居,这样的分布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便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哈尼/阿卡与各兄弟民族和睦共处,相互帮助,结成亲密友好的关系,求得共同的发展。

哈尼/阿卡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彝、拉祜、傈僳、纳西、基诺等族语言相近。哈尼/阿卡语分为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方言内又分有10多种土语。在方言之间差别较大,使用不同方言的哈尼/阿卡人不能相互通话。方言内部一般可以通话,特别是自称相同的哈尼/阿卡人讲话,即使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国家里,但他们的语言差别较小,都可以互相通话。[1]5

二 历史源流与民族名称

哈尼/阿卡的族源,现在国内外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氐羌系统南迁,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红河两岸土著”等。一是“氐羌系统”南迁说认为,哈尼族“源于古代羌人”,属“氐羌系统”,与今彝、纳西、拉祜、傈僳、景颇、怒、普米、独龙等族同源,系“氐羌系统”之北来者。二是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哈尼族乃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由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由北向南与由南向北的交汇),复合的(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迁徙民族的融合)。 就文化论,他们是南方夷越民族的滨海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三是“红河南岸土著说”又与上述两种说法相反,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4]以上三种中,除了“红河两岸土著说”外,其余两种说的有关观点有相同和相似之处,但目前大多数学术界都倾向于“氐羌系统”之北来南迁。因此,哈尼/阿卡族源与彝语支诸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和夷”一名,始见于《尚书•禹贡》中。这虽不是某一民族的专称,但无疑包括有哈尼/阿卡的先民。和夷早在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已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砻江以东的连三海、海子等沼泽地带以及发源于连三海的阿泥河(安宁河)流域。[1]18今国内外哈尼/阿卡宗教、神话、历史、古歌、迁徙等传说中说,其先民来自遥远北方平原一条河源头。据中国哈尼族最集中的哀牢山区墨江、红河、元阳、绿春一带的普遍传说,其先民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条江边的“努玛阿美”平原;西双版纳及其周围的哈尼族老人背诵,哈尼族先民来自遥远北方的“罗玛罗麦(Laol malao mail,大江源头)”地区;③越南哈尼族有怀念故土的传统。每年六月节或逢结婚喜庆之日,哈尼都要以歌唱的形式叙述本民族的历史,开头第一句就是“哈尼人本来在诺马阿美……”;[5]老挝乌德县公鸡寨阿卡族迁徙传说,其先民来自遥远北方的“弄玛弄们”平原一条江边(2007年12月5日,笔者在公鸡寨调查获得的);缅甸景康县曼索阿卡村阿卡人迁徙传说,他们先民来自遥远的地方“罗玛罗们”一条河头(2009年2月4日,笔者在景洪市勐龙镇勐宋阿卡村调查时由缅方贝玛提供的)。以上国内外哈尼/阿卡迁徙传说中,都提到其先民来自遥远的北方“努玛阿美”、“罗玛罗麦”、“诺马阿美”、“弄玛弄们”、“罗玛罗们”平原。笔者疑,这些古地名,因各地哈尼/阿卡口音不尽相同而译音上有所差异,但说的含义和指向的方向及地名是一处的。据学术界考证,哈尼族的形成,从地域上讲,是在今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对于这民族的发祥地,哈尼族称之为“惹罗普楚”和“诺马阿美”。[6]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哈尼/阿卡早期先民“和夷”居住的地域与今各地哈尼/阿卡传说中的祖先居地“努玛阿美”平原,两者说的是同一地域。可见,哈尼/阿卡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从青藏高原迁徙来到了今四川省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安宁河流域生息繁衍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哈尼/阿卡先民们四处迁徙流散。

“和蛮”一名,是哈尼/阿卡先民,从汉、晋时期的叟、昆明等族中分化成为单一民族后的第一个名称,首见于《新唐书•南蛮传》、《通鉴•唐纪》和《张曲江文集》中。据《蛮书》卷五说:“石和城,乌蛮谓之土山坡陀者,谓此州城及大和城俱在坡陀山上故也。”又卷八说:“山谓之和,山顶谓之葱路。”则所谓“和蛮”,指的是分布在半山区即“陂陀山上”的民族。“和蛮”即“哈尼”。“和”与“哈”同声;“尼”意为“人”。而大民族统治阶级歧视少数民族,以“人”为“蛮”。[7]

唐代开元年间张九龄撰《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中,有“和蛮大鬼主孟谷悮”(见《曲江集》卷12)。“和蛮”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为孟谷悮统辖,接近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方),与爨仁哲统辖下的“白蛮”、“乌蛮”及“僚”等杂居,在今文山州及红河州一带;西片为王罗祁等人所统辖,《新唐书•南蛮传下》说:“显庆元年(656年),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和蛮大首领王罗祁,……率部落归附,入朝贡方物。”其地接近洱海地区,当为今楚雄州南部与普洱市等地。[8]从史籍中记述的“和蛮”分布情况看,当时哈尼/阿卡先民“和蛮”就流徙在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带了。

南诏大理时期,哈尼族先民继续南迁,分布重心移到滇南地区,这时哈尼先民被划入东部的“三十七部”之中。“三十七部”中的因远、思陀、溪处、落恐、强现、维摩、王弄均为和泥部落。

“和泥”一名在元明清史籍中是最常见的一个名称,始见于元初。在元代的史籍中被写作“和泥”、“斡泥”、“禾泥”……《元文类》卷四一《招捕》:“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反,溪处、七溪等降,得户四万。”《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临安白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元赵子元撰《赛平章德政碑》说:“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罗槃甸蛮,……据险恃愚,屡逆使命,公乃徂征,传于城下,我师四围,数日城果下,……以西余城和泥诸部,望风屈膝。”(《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元史•张立道传》:“至元十七年(1280年),为临安广西宣抚使,……始赴任,会禾泥路大首领必思反,……”元李京《云南志略》:“斡泥蛮,在临安西南五百里,巢居山林,极险”。[1]9

罗槃甸即罗匐甸,即今元江,在哀牢山西麓,其以西余城和泥诸部在哀牢山西麓今墨江、普洱、思茅等地,临安西南五百里,即今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各县,全在哀牢山东麓。斡泥、禾泥都是和泥的别称,罗槃甸至明代称罗必甸,由罗必转为罗弼、糯比;罗槃甸蛮即为糯比,也是和泥。[1]9当时的和泥主要聚居区在临安路西南及元江路所属各地,即今红河、元阳、金平、江城、绿春、元江、新平、墨江、思茅、普洱等地;另有一部分则散居在开南州(今景东)、威远州(今景谷)及教化三部(今文山县)一带。在这一区域的哈尼/阿卡先民“和泥”主要居住在半山区,而傣族先民“白衣”居住在坝区。

明朝时期,对元代的行政区划有所改变,但“和泥”的居住区域却基本沿袭元代不变。由于明代“和泥”与汉族之间的接触较之元代增多,所以哈尼/阿卡名称明代比元代多,如:“倭泥”、“窝泥”、“阿泥”……明景泰(1450—1457年)《云南图经志书》卷六《钮兀长官司》下说:“其民皆倭泥。”《明实录》卷一○六《宣德(1426—1435年)实录》:“钮兀长官”下作“和泥”,《明史•地理志》同司下亦为“和泥”。天顺(1457—1464年)《大明一统志》卷八七《钮兀御夷长官司》下作“倭泥”,按其四至,在哀牢山西麓今墨江县以南江城县北部,东北与红河县思陀土司境毗邻。同书同卷《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下说,其境亦有倭泥,即在今西双版纳地区。明天启(1621—1627年)《滇志》卷三○说:“窝泥,或曰斡泥……临安郡属县及左能寨、思陀、溪处、落恐诸长官司,景东……皆有之。锷嘉县又曰和泥,……阿迷州称阿泥。”这反映了“和泥”中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名称,是原始氏族、部落名称的余留。清朝时期,由于对云南南部“和泥”居住地区的深入,又发现“和泥”族内部不同的名称不止于明朝时期的那几种。清朝时期到中华民国年间对哈尼/阿卡的称谓有:嘉庆《滇海虞衡志》有“窝泥”“糯比”“卡惰”。雍正《云南通志》有“黑铺”“喇乌”。光绪《清代滇黔民族图谱•云南种人图说》有“白窝泥”“罗缅”。[1]10清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说:“阿卡……普洱府属有之。”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土司•种人附有“白窝泥”,道光《威远厅志》有“黑窝夷”“白窝夷”。民国《墨江县志稿》和《墨江县地志资料》有“黑阿泥”“补孔”“阿说”。另外有“阿泥”“阿木”“路弼”“卡多”“毕约”“惰塔” 等。[9]可见,在清朝和民国史志中记述的哈尼/阿卡名称比明朝史籍中记述的名称复杂而多。但史籍中载的哈尼/阿卡历史名称 “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泥”、“翰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惰塔”等。其禾、窝、翰、俄、阿、哈亦从“和”音,含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和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的名称。[14]

现代哈尼/阿卡名称有:“哈尼”、 “哈尼者”、“哈尼然”、“弄美哈尼”、“腊米哈尼”、“格角哈尼”、“花哈尼”、“黑哈尼”、“卡多”、“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补孔”、“糯比”、“糯美”、“阿索”、“西么洛”、“阿西鲁马”、“多尼”、“多塔”、“阿卓”、“阿梭”、“格和”、“阿木”、“腊米”、“切地”、“卡别”、“哈乌”、“哦努”、“海尼”、“排角”、“补过”、“阿克”、“奕车”、“木达”、“阿邬”、“昂倮”、“哈备”、“觉围”、“觉交”、“戈”、“卡戈”、“依戈”、“高”、“高族”、“依高族”、“普里”、“奴魁”、“窝玛”、“玛奇”、“伏盛”、“窝巴”、“鲁玛”、 “雅尼”、“爱尼”、“阿卡”、“阿卡然”、“阿卡族”、“阿卡提绰”、“阿卡普里”、“阿卡阿科”、“吴洛阿卡”、“吴标阿卡”、“吴参阿卡”、“吴求阿卡”、“吴我阿卡”、“马热”、“平头阿卡”、“尖头阿卡”、“吾杂宴”等70余种。④这些自称和他称,有的称谓是以自己家族图腾来自称;有的称谓是用自己的祖名来自称;有的称谓是以居住地的方位来内部互称;有的称谓是用服饰穿着和颜色不同而他称。这些他称中有的带有侮辱的意味。

三 历史迁徙

每个民族都有过迁徙的历史,并且越是远古的年代,迁徙就越频繁。古代哈尼/阿卡的迁徙活动,我们很难从汉文文献记录中找到完整的踪迹,但却可以在民间传说中看到详实生动的倾诉。在此,将国内外哈尼/阿卡民间流传的迁徙略述几例如下:

一是中国哈尼族迁徙。《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哈尼族迁徙史诗,约5000余行,主要流传于元阳等地哈尼族群众中,这是一部发掘整理较早较长的哈尼族迁徙史诗。据《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搜集者史军超先生考证,史诗中提到的几个地名分别为:虎尼虎那——巴颜喀拉山口两麓之长江、黄河源出地区;什虽湖——川西北高原与青海南部高原交错的纵谷地带;惹罗普楚、嘎鲁嘎则——大渡河北岸之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交汇地区;诺马阿美——四川省雅砻江与安宁河流域;色厄作娘——云南省大理地区洱海之滨;谷哈密查——昆明地区;那妥——云南省通海县;石七——云南省石屏县。由于石七头人的欺压,迁徙渡过了红河,最后定居在今元阳县境内生根繁衍。[10]

墨江县石头寨一带碧约人的亡灵回归路线是:石头寨——巴戛(江城县加禾区)——李仙——(加禾区)——杨四寨(墨江县坝留区)——西吸大寨岔路(墨江县泗南江区)——赖蚌(墨江县双龙区)——莫历牌坊(墨江县城西)——墨江街子(墨江县城)——罗宋(玉溪地区元江县)——沙玉龙(元江县东西大山)。到此后分路三条,死于非命者走上条,正常死亡的走中条路,该条路道路平坦;途中没有鬼怪纠缠。经过“迷勒骨”(地点不详)——“散拉奇”(地点不详)等地后到“鸟吃莫乐”(一个有大水池的地方)和所有亡故的“阿爸、阿妈”团聚。[11]

今绿春县境内的哈尼族传说:在很早以前,哈尼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称为“努马昂美”的地方。那是个阳光普照、土地肥沃的盆地(或坝子),后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加上与异族的争斗而迁徙,来到了拉煞咪常(今元江县境)。过了一些年,居住于拉煞咪常的哈尼人又有一部分来到了今县境的嗒东、阿迪等地居住,以后又逐渐迁徙往今县境的其他地方。另绿春县戈奎乡境的部分哈尼支系先民来自于“努玛阿美”(大平原地)——“谷哈”(今昆明一带)——通海、峨山——建水——红河县阿扎河乡境——最后定居在今戈奎乡境内生根繁衍。[12]

据金平县金水河镇乌丫坪和南科一带的传说,当地哈尼族祖先来自于“诺玛阿们”(大平原地)——“谷哈”(今昆明一带)——“腊萨咪查”(今元江坝)——普洱市境——勐腊县境——老挝孟乌怒——越南孟拔——最后定居在今我国乌丫坪、南科一带生根繁衍;格活人历史上迁徙的基本路线是:昆明——建水——红河——营盘老街村委会的保山寨——白马下寨(则多普)——白马上寨(牛得多沙)。途经哀牢山末端、红河等地。金平县十里村乡境的郭氏祖先是来自于“诺玛阿们”(大平原地)——“谷哈”(今昆明一带)——建水——石屏——红河县甲寅乡他撒,然后从他撒迁徙到今金平县同心寨定居。[4]13

二是越南哈尼族迁徙。据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瑶山社哈尼族老人李先生讲述,很古以前,他家祖先是从中国迁徙到越南的,最初来的时候,只有11户人家,住了20年后,从越南搬回到中国(具体在何地他们不知),在中国居住了几年后又搬回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瑶山社境内定居至今。现在他家家族有80多户了,分别居住在5个村里。李先生还说,他家定居在瑶山社已有二十三代人(他是第二十二代)。我们从二十一代推算(平均一代二十五年计),李氏家族定居在瑶山社有五百二十五年左右。⑤他家从中国迁徙到越南的时间大约在明朝中期。从现居住在越中边境线上的越南巴沙县雨底村吴氏家族谱系中记述的内容看,吴氏祖先沙缺是从中国金平县马鞍底境内迁徙到越南雨底定居的。从沙缺到热课,只有四代人,每代人按二十五年计算,吴氏家族搬迁到越南的时间只有一百年左右。

从越南哈尼族历史传说看,哈尼族流徙到越南的路线有四条。第一条路线是从中国昆明——建水——石屏——元江——红河——元阳——金平(阿得博、马鞍底)到越南老街省巴沙县境内定居,这批大多数是糯美支系人(中国境内称糯比、糯美);第二条路线是从中国昆明——建水——元阳——金平(阿得博、金河镇、十里村)到越南莱州省封土县境内定居,这批也是糯美支系人;第三条路线是从中国昆明——新平——元江——墨江——江城——老挝丰沙里省的班沙拉方到越南孟德县境内定居,这批是哈尼支系人;第四条路线是从中国昆明——建水——元江——红河——绿春(坪河)到越南莱州省孟德县境内定居,这批全是果作支系人。第一批哈尼族流徙到越南的时间,大约在唐朝初期,这批哈尼族到越南后,定居在今老街省巴沙县的阿鲁、茅坡寅等一带,随后逐步扩散到雨底、半坡、鱼塘、转田等一带。今居住在莱州省封土县的一部分糯美支系和清河、孟德二县的哈尼支系,大约是在明清时期从中国金平、绿春二县和老挝班沙拉方迁徙过去的。居住在孟德县孟拔一带的果作支系是清代中期从绿春县坪河一带迁徙过去的。今居住在封土县瑶山一带的一部分糯美支系和巴沙县雨底一带的一部分糯美支系,是1949年前夕从金平县和绿春县迁徙过去的。[13]105

三是老挝哈尼族和阿卡族迁徙。据《明宣宗宣德实录》载:“宣德八年(1433年)冬十月……置云南钮兀长官司。钮兀、五隆诸寨,在和尼之地。” 钮兀长官司即今元江、江城、墨江交接地带,和尼系古称,即今哈尼。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置老挝军民宣慰使司,首邑在琅勃拉邦、丰沙里的一部分是其辖境范围。这样,哈尼族进入老挝地界的时间大致可知在1433年前后。又据曾任丰沙里省中华理事会会长的陈德伦说,曾看过阿三老李(现任老挝人民革命党政治局委员,内务部长)的族谱,他祖先是道光十七年从云南省墨江县逃到老挝的,后来与哈尼族通婚,变成了哈尼族。[14]据老挝的卡戈人自述他们是从中国的湖南、湖北和贵州,经云南迁至老挝丰沙里省的孟乌怒等地的,至今已有200年了。[15]在老挝,哈尼族和阿卡族传说中的祖先是从湖南、湖北、贵州等地迁徙过来的,这一说法,在中国哈尼族中也有。如中国云南省红河县乐育、宝华一带的有些哈尼族说,他们的祖先源于南京、四川……在老挝哈尼族和阿卡族中,是否有湖南、湖北、贵州来的人呢?我认为有,但很少。因为他们的祖先来云南服劳役的时候,云南的汉人比少数民族少,而哈尼族人口多,有些汉族移民,在势力单薄的情况下,在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汉民族的特征,渐渐淡化,有的娶哈尼女性为妻,与当地哈尼族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后,有些汉族移民同化成哈尼族。但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是汉族,而且世代传下来。因此,老挝哈尼族和阿卡族的祖先不是湖南、湖北和贵州来的汉族,而是从中国普洱市的江城,西双版纳州勐腊、景洪等市县的一部分哈尼族和阿卡族迁徙到老挝的。

四是缅甸阿卡族迁徙。据《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阿卡人》载:“阿卡传说提到:几个世纪以前,他们的祖先曾经沿着西藏高原的河谷南下直达华南。十九世纪末,有些阿卡人,继续向南迁徙,进入缅甸和老挝。”又说:十九世纪末期,云南处在大动乱的时候,阿卡人的先头部分在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定居下来。可是,在那里他们又发现自己处在两大殖民强国——即缅甸的大不列颠帝国和印度支那的法国的斗争范围之内。这样,一些阿卡人继续南迁,一部分进入缅甸……⑥清道光《云南通志》引《伯麟图说》说:“阿卡,男女服青蓝,以红藤系腰,耕余猎,较罕入城市。普洱府属有之。”按清代普洱府即今普洱、景谷、思茅、墨江、西双版纳一带,这一带的哈尼族至今还称为“阿卡”,1993年,笔者在缅甸东北部的南垒河北岸坝可、坝门、腊鸟等阿卡村民族学田野调查期间,住在阿禾“莫批”家里。以上三个阿卡村,距我国孟连县芒信通道步行3个小时左右,这三个村的生活日用品大多数都去中国边境村寨购买。所以,阿禾“莫批”会讲阿卡语外,还会讲汉语、佤语和拉祜语,他是当地较有影响的一位“莫批”。当年他就有了76岁,但他的精神非常好。据阿禾先生介绍说:“我祖父名叫最沙,父亲叫沙阿,祖父和父亲都略通一点汉语。我小时候听父亲说过,我家原来是居住在‘童腊’地,后来那里小偷多,曾祖父从‘童腊’迁徙到今澜沧县境内一个名叫‘腊里’的地方居住。我祖父和父亲都在‘腊里’出生的。后来我父亲又从‘腊里’迁徙到今缅甸架奥红特(杂山寨)定居至今。”他又说:“阿卡民间传说中提到:很古以前,阿卡祖先居住在盘里,后迁徙到加滇(有人疑指今昆明),随后迁徙到散滇(古地名不详,待考)——童腊(古地名不详,待考)——莫录(地名不详,待考)——腊里(疑今澜沧县境,待考)——架奥红特(今缅甸杂山)。”

五是泰国阿卡族迁徙。据美国学者格朗菲尔德在《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阿卡人》一书中载:

“阿卡传说提到,几个世纪以前,他们的祖先曾经沿着西藏高原的河谷南下直达华南。19世纪末,有些阿卡人,继续向南迁徙,进入缅甸和老挝。现在居住在泰国的阿卡人是20世纪初越过缅甸边界之后定居下来的。”“……十九世纪末期,云南处在大动乱的时候,阿卡人的先头部分在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定居下来。可是,在那里他们又发现自己处在两大殖民强国的斗争范围之内;即缅甸的大不列颠帝国和印度支那的法国。这样,一些阿卡人继续南迁,一部分进入缅甸,另一部分进入老挝。后来一些阿卡人又从缅甸涌入泰国。在泰国的第一个阿卡寨子建于1905年,第二个寨子可能直到1925年才建立。现在大多数居住在泰国的阿卡人是些移民,或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达的移民子孙。他们逃离缅甸是因为缅甸东部山区燃起内战大火,也就是发生在缅甸人和掸族人(the Shan people)——泰人(Thai)的亲戚—之间,在1948年英国统治者撤离后不几年爆发了内战。”⑦因此,阿卡人为避开战争,从缅甸迁入泰国北部边境地区的。另,有一支以觉伟人(coeg oe)为主的阿卡人,最先从中国出发,在缅甸掸邦定居了很久之后,进入了泰国北部山区。[16]

从上述国内外哈尼/阿卡历史迁徙路线看,今分布在中国云南与中南半岛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的哈尼/阿卡先民原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条江边的“努玛阿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的连三海周围)平原生活。后逐渐向南迁徙,中途曾一度在名叫“谷哈”(今昆明滇池周围)的湖滨平原停留过。然后又分三路南下:一是从昆明、开远、蒙自、建水、石屏、元阳、金平等县境;二是从昆明、玉溪、通海、建水、石屏、元江,继而至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境;少数哈尼先民从绿春、金平两县迁入越南境内;三是从昆明、景东、景谷、峨山、新平、元江、墨江、普洱等地和西双版纳全境。然后从西双版纳边境地区迁入缅甸、老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居住在缅甸的部分阿卡人,从缅甸边境地区迁入泰国北部山区和老挝边境地区。这样,今天哈尼/阿卡人就形成了跨国而居的一个民族。

注释:

①在中国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越南和老挝的一小部分称哈尼族;缅甸、泰国和老挝的大部分称阿卡族.因此,为尊重各国的民族称谓,在本文中两种称谓都同时记用.

②由泰国阿卡协会和缅甸阿卡协会提供,2010.

③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族简史.州政协提案法制委,2004(内部).

④红河州哈尼学研究会编.《哈尼学研究》(第3集),1998(内部),第163页.

⑤2003年4月,由越南麻栗寨李氏家族提供.

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译丛》(五),1983(内部),第14、17页.

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译丛》,昆明,1983(内部版),第14、17页.

[1]《哈尼族简史》(修订本)[M].民族出版社,2008.

[2](越)朱垂莲.哈尼族民间文化[M].民族文化出版社,2009:31.

[3]黄兴球.老挝族群论[M].民族出版社,2006:34,43.

[4]雷兵.哈尼族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8.

[5]申旭.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256.

[6]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7]尤中.云南民族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18.

[8]万永林.中国古代藏缅语族源流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24.

[9]姜定忠.哈尼族志辑要[C].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内部):5-6.

[10]史军超著.滨海文化与高原文化的嫡裔[C]//.边疆文化论丛》(第一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11]云南思茅行政公署民委思茅少数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129.

[12]绿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绿春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16.

[13]杨六金等.古代血缘的标志—国内外哈尼/阿卡父子连名谱系[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0.

[14]范宏贵.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M].民族出版社,2004:314.

[15]申旭.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256.

[16](美)珍妮•汉克斯.许洁明译.穿越时空的阿卡人[C]//.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85.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Hani/Akha

YANG Liu-jin
(Hani /Akha Research Center of Hong 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China)

Hani / Akhais the oldest one of the nationalities in our country ‘s southwest and south peninsula. Shangshu Yugong recorded that “Heyi”belongs to southwest nation, although this is not a national special term, it includes ancestors of "Hani ". Since “Heyi” appears, the migration route of Hani from north to south is clearly discernable. Most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of the upstream of Red River and the upper Mekong Lancangjiang, a few moved to Vietnam, Lao,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s and the Thai-Myanmar border areas.This paper not only explain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Hani / Akha’s historical nationality names, and also reveals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Hani/Akha;historical;origin;nationality;names;historical move

C912.5

A

1008-9128(2011)06-0001-06

2011-1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MZ040);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项目。

杨六金(1956-),男(彝族),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

[责任编辑 张灿邦]

猜你喜欢
墨江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墨江县总工会: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