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德育目标 切实增强德育实效

2011-08-15 00:45管延俊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潍坊班会德育工作

管延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准确把握德育目标 切实增强德育实效

管延俊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增强德育实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德育目标的共同追求。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都与对德育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有关。准确把握德育目标,要避免德育目标空泛化,避免德育目标目的化,全方位、多角度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增强德育实效。

德育目标;德育实效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增强德育实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德育目标的共同追求。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都与对德育目标把握不够准确有关。只有准确把握德育目标,才能增强德育实效。

一、如何准确把握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规定要求,是德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我们常说“真善美”,实际上,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恰恰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当前,人们在反思以往德育目标“高大全”给德育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又走向了片面对“大道理”的简单反对,其结果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德育要求的缺失。高校德育目标及其具体要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发【2004】16号文件以及《潍坊学院德育大纲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非常明确,在此,不一一列举。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德育目标,应做到“三个避免”:

首先,要避免把德育目标空泛化。长期以来,我们在把握德育目标时往往只注重它的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对它的确定性、可操作性和行为导向性重视不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够,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以致于把德育目标空泛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人格完善缺乏应有的导向、激励作用,从而导致受教育者认同度较低。

其次,要避免把德育目标目的化。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公约”、“手册”、“守则”、“规范”、“忌语”等异化为德育目标的现象。实际上,“在今天,旧的信仰体系(极‘左’的政治狂热)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理性和‘科学’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许多人身上又尚未建立,这种真空状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这种信仰中的“真空状态”,实质上就是信仰危机,是人们信仰中的矛盾、冲突和混沌的状态。“规范”式的德育教育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道德完善的共鸣。因此我们对德育目标的把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德育目标实现的过程。

第三,要避免把德育目标功利化。当前,我们普遍施行学生综合考评评价机制,德育部分也是通过一些具体标准予以量化考核。在考核标准科学性欠缺和正面引导效益缺乏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为了考核加分而学习、工作和做好事。虽然,这种功利心如果能得到有效引导和良性转化,也能成为追求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良性转化,则量化考核的德育强化的却可能是斤斤计较、善于钻营的意识,这与我们提出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标是完全矛盾的。

二、增强德育实效的途径

如何增强德育实效?《德育大纲实施细则》提出了理论学习、党团组织活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六条途径。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三全”“四育人”,这些途径,都是基本要求,也是行之有效的。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贯彻落实过程中,还应当在以下四方面下工夫:

第一,强化细节定成败意识,使德育工作润物无声。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德育规划和目标,也不缺少各类管理的规章制度,缺少的是精益求精和不折不扣的执行态度。德育是门艺术,不能务虚粗制滥造,要精雕细刻落到实处。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智育、体育和美育之中,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把德育过程生活化、细节化、日常化。要把德育内化到每一堂课、每一项管理服务、每一次集体活动中。落实到评先树优、组织发展、奖助学金的评选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同时,面对网络信息的普及,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应该渗透到大学生经常使用的QQ、MSN、飞信、校内博客、微博等聊天或交流工具中,与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将不良倾向化解于无形。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有需要才会有追求,才会去接受。而学生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有物质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有学业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量体裁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搞好服务。在这方面,潍坊学院信控学院作了一定的探讨和尝试。从2010年五月下旬开始,就酝酿成立“大学生咨询指导室”,以为学生解决困难、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目的,服务内容是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学业和非学业的,如学习、考研、情感、就业、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服务方式是日常指导、主题活动和网上交流相结合,班子成员、辅导员、教务员及任课教师轮班参加日常辅导。不日将正式挂牌,全面深入地开展这项工作。

第三,健全主题班会制度,充分发挥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班会是高校辅导员实施班级管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各高校对班会都有一定的规定。比如,要求每周一次班会。班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常规教育为主的班级例会;一是围绕某一专题组织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针对班级工作中的典型,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而进行的主题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鲜明的教育主题,寓教育于活动中。据了解,目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将“常规班会”等同于“主题班会”的情况,使每次的“班会”都成为了“总结班级情况、传达有关通知精神”的常规班会,使班会在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加强主题班会的制度建设,在主题内容上实行学校统一要求和各单位自主选择相结合,加强对主题班会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保证主题班会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第四,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据了解,尽管很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辅导员队伍中“专职不专,兼职不兼”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一方面,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致使专职辅导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上,过多的承担了职责之外的其他工作。另一方面,兼职辅导员往往精力投入不足,所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旦与学生工作发生冲突,往往无暇顾及学生德育工作,不能很好的履行辅导员职责。从而,导致德育工作质量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学校应该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统培训,在资金上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强化案例指导和技能训练。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津贴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让辅导员成为标准条件高、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同时,广大辅导员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一身作则,尽职尽责。

当然,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专业,作为高校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干部,都负有育人职责,每一个岗位,都具有育人功能。因此,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各尽其责,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在新形势下,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增强德育工作实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德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德育工作队伍,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周琢虹.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目标的有效运用[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9,(2).

[2]刘振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责任编辑:王玲玲

G641

A

1671-4288(2011)01-0119-02

2010—12—15

管延俊(1961—),女,山东诸城人,潍坊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书记,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潍坊班会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筝”艳潍坊四月天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