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中的笔法问题探析

2011-08-15 00:45张华堂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用线笔法用笔

张华堂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中国画教学中的笔法问题探析

张华堂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根据学习中国画和中国画教学的心得体会,着重探讨中国画教学中“笔法”的问题,通过笔的发现及性能特点,执笔的方法和力量的运用,书法画法同源的分析,线条与情感的体现及笔法在绘画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画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初学该课程的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并总结出了几点在中国画教学中笔法学习的方法。

中国画;教学;毛笔;技法;线条

关于中国画的命运改革问题在二十世纪初、中、晚期都随社会变化进行过论争。在世纪之交,张仃、吴冠中两位老先生又短刃相见,评论热火朝天。但回首几次争论无非都与“笔墨”有关。“笔墨”是一个历来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大学时代学习中国画,至今天在大学教授中国画,一直都在思索:中国画家本来就逃不开这个问题,也都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环节。其实“笔”与“墨”是中国画最关键的两个元素,“笔”与写有关系,“墨”与水有关系,大学教学中急需分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合而用之。本文仅分析探讨中国画的“笔法”问题。

一、中国画笔法发展简述

笔的制作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在七八千年前的半坡彩陶图案中已笔意盎然;在商代殷墟中又有朱书未刻之甲骨片,陶器和陶范上也有文字的书写,从《尚书·多士》所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结合战国墓出土简册帛书文字,可知此时已有弹性较强之兽毫笔;湖南长沙南郊战国木椁墓出土木杆兔毫笔,《古今注》载“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连云港海州锦屏镇陶湾村出土的西汉笔,甘肃武威磨嘴山2号东汉墓笔,可知此期以竹木杆之兔毫、羊毫、鼠毫笔为用;隋唐以后普遍使用竹管兔毫、羊毫笔,清代嘉庆之后才风行长锋羊毫笔。材料不同因之性能各异,鼠强、兔健、羊柔,强者少水易燥(善用则骨强),柔者无骨易弱(善用则多变),唯健者取乎中庸易用;又有兼毫者取羊毫、鼠毫合而用之亦中庸之道矣,其它各毫亦如此有长必有短,实为用者之法也,但笔之“圆、尖、齐、健”四德皆不可缺。

执笔最灵活之法为“拨镫法”,即浅浅地用指尖执笔,使虎口空圆像马镫,运用五指一按、二捺(压)、三钩、四揭、五抵、六拒、七导、八送的方法,然后运用腕力、臂力直接运达笔尖。运腕之法如下:手指紧紧地握笔不动,肩和臂也不动,肘部可以放在桌上,但手腕必悬空,让它可以任意转动没有障碍,这时通过笔的就完全是腕力。运笔之法如下:手指紧紧地握笔不动,手腕也不动,并把它悬起与肘相平,只让肩和全臂在动,这时通过笔的就是臂力。在运用臂力之时,如嫌力太强,可以提高手腕的位置使之高于肘部,把力量储在臂中;如嫌力不够强,可以使肘之位置高于腕部,把力量倾注全毫,形成直泻之势。

上之用笔之法适用于画亦适用于书。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了书画异同的观点,两宋文人画家苏东坡、米芾等人讲究以书入画推而扬之,元初赵孟頫在《疏林秀石图》题跋中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五百年后,清人才真正融会贯通,把绘画和书法的结合推向了巅峰。自宋至今一千年来画家无不在“笔法”与“墨法”之间讨生活。无论是“屋漏痕”、“锥划沙”、“绵里针”还是“折钗股”,无非是用力构成的或圆或方的线条及不同样式的点块,其曰骨线、骨点。

南朝齐谢赫撰《古画品录》六法之二即曰“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西人谓中国书画是线的艺术。可见作为笔之运动载体的线是中国画特有的技巧,在绘画的过程中它又与作者造物的感情紧密相连,真实的表达出画家的情感。线是有生命的,是起伏跳跃的;在画面之中凡属愉快感情的线,无论是方、圆、粗、细,其迹是干、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少做顿挫,转折也是不露圭角;凡属不愉快感情的线,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的线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斩,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决忿的线条。

过去画家喜欢讲气势,总要保持传统的雍穆作风和宽宏气度,故多以“绵里针”的圆线为主,其无非有三:一、高古游丝。当以良渚文化玉器之细丝线为肇始,以春秋战国金银错器和汉代漆画为发展传之后世者;二、铁线。略粗,以连云港将军崖谷神岩画为开端,战国帛画为传承,魏晋传世名家为代表;三、琴弦。较之又粗,象形文字符号为其前身,汉字刻画书写用线为载体,用之于画魏晋墓室之画像刻石。唐代之前每幅图画之中只需用一种线条,顾恺之、陆探微、曹仲达莫非如此,到唐代吴道子多以粗细变化多端的纯线条为之,实开一代画风之先河;唐末五代时水墨写意画、简笔人物花鸟画出,五代石恪为两宋之始,南宋梁楷、牧溪继之,此时已能通过干湿浓淡、方圆转折的线条抒情达意;通过米芾、苏东坡、黄庭坚等文人书画家画作、画理的总结,又承元代遁世风气之下,文人心态压抑的情怀已通过穷极变化的线条构成图画表达出来;明中清初在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天纵奇才的画笔下,浓淡干湿的线条在生宣纸上又焕发出了宝石般的光彩;而清中后期所用金石之味线条,“印印泥”般以力量扛起了中国书画的又一个盛世;此后又有黄宾虹以宿墨中锋在生宣纸上用线,实补一缺。至此,中国画笔线之变化可谓极矣。

二、中国画教学笔法问题探索

根据当今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本人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体会,再结合初学该课程的学生实际情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

1.认真扎实的学好书法

从前面张彦远和赵孟頫的题画诗中可知“书画笔法同源”,而且画中题款用笔本身就是画面中的线条,它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奇妙作用,所以学习中国画必须学习书法。而学习书法应该从一体入手,在掌握了该体的结构用笔规律之后,再学习其他字体,由约而博,千万不可三心二意,意志不坚。基本要做到熟练书写三种不同字体,熟悉其它字体;日常之中多读帖、苦练习、勤比较、多总结。

2.对古代名家名作进行长期认真的临摹学习

临与摹是两回事,摹是把纸铺在稿上画,临又分为对临和背临。临摹之前应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清晰画稿范本,并对该画家的经历、艺术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按比例把范本扩大到原作的尺寸,在临摹的过程之中分析掌握画家的用笔和用线的方法技巧。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既要临摹一个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又要临摹这个画家风格流派的作品,还要对其他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临摹比较,最后要做到能够背临一些经典的作品。

3.认真总结揣摩,做到举一反三,进行写生创作

上两个步骤基本到位之后,接下来就是学习过程的总结与运用,一要做到借鉴工笔画可以画写意画,借鉴写意画可以画工笔画,做到同样的构图、基本的形象,使用不同的技巧,达到迥异的境界;二要做到融会贯通,打破再组合,博取众家的艺术特长构成新的画面,形成自己的用笔用线特点;三要根据实物资料进行独立的创作,取舍得当,通过变化丰富、气势连贯的用线来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

大家只要能够熟悉毛笔的性能,记住以上用线的各种特点,做到灵活运用,再按最后三个步骤周而复始的练习,把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用线的多种笔法融会贯通,就能解决中国画学习中的最根本的问题,能够为以后中国画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沃兴华.中国书法史(插图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孙晓云.书法有法[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4]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5]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陈冬梅

G64

A

1671-4288(2011)01-0148-02

2010-03-22

张华堂(1981—),男,山东青州人,潍坊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书法、美术史。

猜你喜欢
用线笔法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打电话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交通工具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