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

2011-08-15 00:50朱松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3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网络时代螺旋

□文/任 雁 朱松梅

解读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

□文/任 雁 朱松梅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锐媒体类型强势闯入传媒阵营,使得传统的媒体生态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多曾被奉为圭臬的传媒理念因此而面临冲击或重构,仍然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网络时代传媒业要更加迅速而稳健的发展,需对一些传媒理论进行重新解读与完善。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弱化;存在的合理性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锐媒体类型强势闯入传媒阵营,使得传统的媒体生态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多曾被奉为圭臬的传媒理念因此而面临冲击或重构,仍然固守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显然不合时宜,网络时代,传媒业要更加迅速而稳健的发展,需对一些传媒理论进行重新解读与完善。其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诺埃尔-诺依曼首先正式提出,是颇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理论。进入互联网时代,对该理论的认识,我们显然不能仍停留在过去针对传统媒介研究的基础之上,而要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进行重新解读。

从网络刚刚兴起之时,具有敏感学术嗅觉的学者便对此理论提出了新的解读,但不少人直接走向“坚持‘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传播”或“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已经失灵”的极端,这两种论断未免过于绝对化。笔者认为,网络的出现对“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强调的传统媒体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完全消解这一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冒昧地对这一理论做一番个人主观化的解读。

一、网络出现对这一理论中强调的传统媒体所发挥作用的弱化

诺依曼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尚未普及条件下的传统媒体时代,自然无法完全预见到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传统媒体时代,在传播活动中,作为传者的媒体在很大程度是居于强势的主体地位的,“灌输”的意味比较浓重,而多数受者则基本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相对作为传者的大众媒体而言,受者发出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这与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到的“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非常契合,电视高度普及时代传统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的“共鸣效果”(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事件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和“普遍效果”(媒介信息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十分显著。如此,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其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在这种条件下,传者在缺乏既能规避某些风险又能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途径,对陷入孤立状态的恐惧的“社会天性”在此种状态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然而,在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诸多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匿名性特征更是消除了一些与主流观点持相左意见的人某些顾虑,勇敢发声。这使得传统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不平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网络论坛、个人博客及近年来备受热捧的微博作为相对自由开放的意见发布平台,给了更多人“澄清真相”或“发布异见”的机会,从而不致让他们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优势意见中渐渐转向沉默或附和。另外,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性及信息抵达的空前广泛性,使得之前“劣势意见”得以被更多人所了解,这股佐证“劣势意见”的信息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阻滞了大众媒介对“优势意见”提示的强势,甚至影响到“优势意见”的支持者,“螺旋”方向极有可能因此而逆转,而倘若大众媒体长期以喉舌和宣传工具的角色来引导这类所谓的“优势意见”,其公信力必然遭到质疑,这就促使其向更加透明民主的方向发展改良。

近年来,面对一些诸如“天价烟局长”、“李刚门”等有碍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网络俨然承担起了“真相调查庭”的职责,众多黑暗角落被置于阳光下,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而这无疑得益于网络的强大威力。试想,倘若没有网络草根的存在,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恐怕真会落入一些不负责任的传统媒体的“圈套”中,处在单一信息的阴影之中,而少数人所持的意见则成了“劣势意见”,而他们的传播力是相当有限的,无力与一些大众媒体的大力宣传相抗衡,“沉默的螺旋”效应便会很快奏效。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很大程度上将公众从“多元无知”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论坛、微博等自媒体正挑战着大众媒体的权威地位,打破大众传播所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垄断性,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意见分布情况,使得整个舆论环境更加客观透明。同时,这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所强调的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效果和影响的一种反驳。由此,“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原始解读在网络环境中显然已不合时宜。

二、网络空间里,“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虽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但并没有完全沉没,只不过它的形态、所受环境的影响和表现方式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而已。

首先,网络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传播,而且在传播中很快聚拢其超高的人气,这在挖掘事实真相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传播的威力时常将起初的“劣势意见”发展成后来的“优势意见”,成为新一轮“螺旋”的推动者,网络的影响力盖过了之前“优势意见”提示者,网络颇具说服力的信息使原来致力于宣传所谓“优势意见”的媒体“失声”,原本“优势意见”支持者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向。近年来,传统媒体报道的“先进典型”,经网络挖掘证实是造假的新闻并不鲜见,网络的无情揭露与传统媒体的“大力颂扬”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舆论导向也因此逆转。这也暗合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部分要点。

其次,前文提到,网络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但随着对网络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现阶段网络发展程度还十分有限,相关政策的压力致使其无法真正的自由开放,因此匿名性其实并不彻底,象征个人身份的ID仍能暴露人的相关信息,因此对于一些比较敏感话题的意见的发表,意见主体仍需三思而后行,免得招致祸患。近年来,以“河南灵宝王帅诽谤案”和“王鹏诽谤案”为代表的让人无奈的“因言获罪”案件更是让人懂得“谨言慎行”。缺少了“少数意见”的强力提示,“沉默的螺旋”仍然能继续发挥作用。

再者,网络是个相对自由随意的平台,但这也决定了其权威性与公信力的不足,网络把关的松散性时常让人对许多网帖信息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因此有些时候即使网帖所爆信息是真实的,由于其媒体性质的随意性,信息无从考证,也会导致其意见提示的无力性,这与大众媒体的意见提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网络时代考量“沉默的螺旋”理论,不可以太偏激片面,而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毕竟,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着力找出其缺陷的同时,努力将理论进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具科学性。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F49

A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网络时代螺旋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螺旋变变变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