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

2011-08-15 00:47解德道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日本职业高职

解德道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2)

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

解德道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普及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作者意从中日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进行对比,探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并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以更好地充实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中日对比;学制;规模

一、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端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明治初期,1871年(明治4年),明治政府“设立了工学寮、修技所及传习所,训练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可看成是高职的起点或雏形”。1874年日本开始由文部省实施产业技术教育,在开成学校内设立制作学教场。1880年通过第二次教育令文部省开始着手产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制度化。明治后期,日本进入了产业革命时期,日益发展的工业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员,但当时的职业技术教育却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当时在文部大臣井上毅的推动下,日本开始大力推进“实业教育”。为了促使职业教育的体系化,1899年,日本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将当时实施实业教育的学校统一为实业学校,并对其进行归属分类,确立起了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实业学校令》的颁布也促进了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该法令中将札幌农学校、盛冈高等农林学校、东京高等商业学校、神户高等商业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及京师高等工艺学校等实施高等实业教育的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在法律上确立了这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1903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专门学校令》,正式确立了高等专科学校制度。在这些法令的推动下,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包括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日本都是有联系的。清朝末年,由于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击,谋求救亡图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都促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而这种“实业”教育在产生时,中国尚未建立大、中、小学的新式教育,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所不同的一面。在实业教育制度产生的过程中,中国起初是学习西方,后来转而学习日本。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政府更加关注和开始效仿日本维新教育制度。1903年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3人会同重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在确立新学制的同时,将实业学堂纳入学校系统。实业学堂分高等、中等、初等三级,包括农工商各类,与普通大、中、小学并列,成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揭开了中国职业教育新的一页。在1904年的《学务纲要》中又指出,“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学堂务必有教师”,促进了各级师范学堂的较大发展。另外,女子学堂和民间职业学校也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些特点与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日高等职业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依靠大量出口军用物资和各种日用品刺激了生产,也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为此日本政府又增设了一系列高等专科学校,到大正末年(1926年),各类高等专科学校已达139所。这些学校的发展为日本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进一步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此时的职业教育已经被蒙上了军国主义的阴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职业教育被纳入了战争体系之中,直到战争结束,日本的整个教育都处于战时体制的状态。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加之政府对欧美各国为发展经济及战后恢复经济而改革教育制度发展职业教育的潮流的关注,职业教育得到很大发展。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通称“壬戌学制”,以职业教育制度取代了实业教育制度,从而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当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专门学校和大学的专修科,约有170所。规定公私均可办学,采取弹性学制。

“二战”期间,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战争的影响,出现了特有的局面。区域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以及沦陷区三个区域的不同发展;时间阶段上,分为战前10年的延续发展期、抗战时期、抗战胜利后的恢复和发展期。1929年和1932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和《职业学校法》,在职业教育法规和制度上得到完善,但是职业教育的规模急速下降。单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专科学校的数量一直维持在30所左右,学生数则是由1931年的10201人下降到1936年的4529人,抗战结束以后也只是增加到77所左右。而与之相对,1940年日本的专门学校的数量则达到121所,为1920年的1.6倍,学生数达到8.8万人,为1920年的4倍。因此,可以说“二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延缓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利用教会在中国举办职业教育进行文化渗透,在租界推行奴化教育,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实行的敌伪教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特有的印痕。

三、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日高等职业教育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秉承美国旨意,展开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全方位民主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建立起了新的教育体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由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以及职业能力开发大学校和企业内的高等职业训练机构组成的多元的高职教育机构群。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展的时期。各类高职教育机构都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截止到1993年:短大学校数目达到了595所,在校人数创下历史最高,为530294人;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数目为62所,在校学生为55453人;专修学校数目为2902所,在校学生则猛增为859173人。

战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停留在中职教育的层次,且中等师范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重创。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出现了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于是这些城市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办了一批高等学校。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职业大学13所,翌年以职业大学为基础成立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至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开始迅速发展,但直到1995年职业大学和高职教育才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同。相对照之下,在这个阶段中日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而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切实得到发展,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中人才的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的中日高等职业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于“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出生率的降低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日本逐渐进入了“高龄少子化”时代。教育适龄人口的急速减少给各级教育机构的生源都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其次是四年制大学的冲击。伴随着“高龄少子化”的到来,各学校间为了争夺生源,竞争也不断加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四年制大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入四年制大学变得更为容易,加之日本社会传统的“高学历”志向,四年制大学升学率逐年上升,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生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1996年到2008年,短期大学由598所减少到417所,学生数由473279人减少到172726人;高等专门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基本上没有变化;专修学校由3512所减少到3401所,学生数由799551人减少到657052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飞速发展。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主要形成了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以及部分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等的高职教育的学校类型。到2002年底,我国独立举办的高职院校1374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48所,高等专科学校219所,成人高校607所,民办高职院校164所。从层次结构上来讲,这个阶段的高职教育主体是大专层次教育,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仅处于试点阶段。相对于日本的高职教育主要依托私立学校和注重市场应对方面,以及高职教育的多层次体系方面,中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仍旧有很多潜力可以发挥和更广的领域可以拓展。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发展的顶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占了高等教育的一半还要多,招生规模在2007年与本科招生规模相同,而日本在2007年参加高职教育的学生也只占到了40%。从数量上看,2008年日本的高职学生数为80-90万左右,中国的高职学生数为310万人左右。但是,如果从高职院校的数量上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比例上来看,中国的高职教育仍需有进一步的发展。

针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出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龄少子化”的社会影响,日本的高职教育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开发新的学科和专业,吸引国外留学生,为社区服务等。而生源减少的问题,中国的高职教育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遇到。在江苏今年的高校招生中,生源不足的矛盾就已显端倪。为此江苏省将从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制度,以及参加高考后的高中毕业生注册入学高职院校(首先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而在日本的专修学校注册入学的形式早就存在了。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照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在与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对照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端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高职教育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从时间阶段上讲,日本高职教育经历过的问题可能就是中国即将遇到的问题;从现状上来看,日本高职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也有很多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吴文洁.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胡国勇.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郑伟,石伟平.中日两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分析[J].职教通讯,2008,(5).

2011-02-07

解德道(1981-),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日语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日语言教学及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日本职业高职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黄金时代》日本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