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全运会与山东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互利

2011-08-22 02:58陈文新张洪振刘政坛
科技视界 2011年26期
关键词:全运全运会竞技

陈文新 张洪振 刘政坛

(1.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山东 威海 264209;2.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0 引言

第十一届全运会适逢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运会创办50周年之际举办,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对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大检阅,也是一次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体育盛会,同时,本届全运会更是山东省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国家级综合运动会。全运会后,山东省运动员在国内年度最高水平比赛中夺得38枚金牌,列全国第一;在世界单项锦标赛和世界杯分站赛上夺得 11.5枚金牌,列全国第二。备战广州亚运会,山东省有80多名运动员入选,比上届多哈亚运会增加30多人,总数列全国第三。在全国职业联赛中,青岛啤酒羽毛球俱乐部勇夺冠军,鲁能乒乓球男女队双双夺冠,鲁能足球队以明显优势领跑全国。

目前,关于全运会的研究数量众多,关于竞技体育文化的研究数量也不乏,而关于全运会是如何影响竞技体育文化以及竞技体育文化是如何影响全运会的两者之间互动互利方面缺乏研究,本文着重探讨了第十一届全运会与山东竞技体育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本研究更有助于发挥全运会的社会实践价值,使全运会更好地促进山东省竞技体育文化的发展。

1 全运会与山东竞技体育的互动互利

1.1 历史悠久的竞技体育文化为成功举办全运会奠定基础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深入人心,参与竞技体育的人数也日益高涨。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经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更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所以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而竞争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的,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去努力竞争,这就有助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而且竞技体育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很多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这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在竞技体育中,参赛人员参加项目前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责任,比赛结束之前,谁都不敢保证比赛成绩,这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山东各地市各级部门积极宣传竞技体育文化,让人们在参与竞技体育过程中,加深对竞技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同样,山东代表队的运动员们的整体竞技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此次全运会上,山东队共获得63块金牌、153块奖牌,与第十届全运会上的42块金牌、98块奖牌相比,金牌增长率为50%,奖牌增长率为56.1%,[1]为山东省增光添彩,使得山东省的综合体育实力又上一个新台阶,山东整体竞技体育文化的提升为山东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山东群众了解竞技体育的热情增加,体育情感提升

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所以,全运会的赛事会受到全国群众的密切关注。当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承办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申请时,山东各地群众倍受鼓舞,极大提高了他们了解竞技体育的热情,特别是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的济南当地群众。伴随着全运会的胜利举办,山东居民对体育的情感也日益高涨。研究通过对20个地级市1000名群众的分层抽样调查中,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群众体育情感影响测评项目中,发现人们从情感倾向上更愿意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也希望参加一些体育比赛和学习一些体育运动技能等。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60%的群众表示全运会后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了,47%的群众表示全运会后您特别希望多举办一些体育比赛,45%的群众表示全运会后您参与体育比赛的热情提高了,39%的群众表示全运会后您更愿意学习一些体育运动技能。

表1 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省群众体育的情感影响 (N=1000)

1.3 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山东竞技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媒介

在十一运筹办期间,山东共投资50亿元,其中,建设全民健身工程861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2万个,全民健身设施面积增加4 000多万平方米,总量增长近5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47%的行政村,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点、以市级城市为支点的沿海、沿黄和历史文化三条全民健身特色带。济南、青岛等市主城区建成了“15分钟”健身圈[1]。这些举措使得全省规划建设健身工程的总量增加了近50%,山东人均体育场地比10年前翻了一番,体育设施建设前进了近10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山东省凭借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东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省各地修建体育场馆,完善了运动设施,更好地方便了山东各地群众锻炼身体的不同需求,极大提高了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也为竞技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可以使得各地群众更加直观便利的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1.4 山东群众竞技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提高

十一届全运会的举办,不仅使山东各地群众近距离观看了竞技体育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体育情感,而且他们将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关注各方面的体育知识,使山东整体的竞技体育文化知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据韩春利,王秋华等学者实证调查结果显示,74.5%的人“非常愿意和愿意”关注体育方面的知识,89.9%的人知道第11届全运会的吉祥物是“泰山童子”,83.8%的人知道第11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第11届全运会筹办前后,举办省山东群众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在“非常多”和“比较多”程度上分别增加了10.0%和14.2%,8.7%的人认为体育知识了解提高的原因是受举办全运会的影响[2]。

1.5 山东群众积极投身与竞技体育

作为东道主,山东省为举办十一运会付出了巨大努力,修建了全运会历史上首个全运村,将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借全运东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体育场馆尽可能为群众服务,并投资50亿元修建全民健身工程。“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理念和做法,正渗透到齐鲁大地的各个角落,这也是“全运遗产”的重要内涵。

根据 《2009年山东省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计划》,第11届全运会组委会群体部在2009年统筹安排了930项全民健身活动,专门针对学校的活动达96项,仅山东省千校乒乓球赛一项(历时5个月),就吸引了1000余所学校的10万余名学生参加[3]。伴随着全运会的举办,山东各地市也开展了以“全民健身与全运同行”、“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等为主题的系列竞技体育活动和赛事,山东群众参与到各项健身活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2 结论

2.1 山东群众了解竞技体育的热情增加,体育情感的到大幅度提升,其中60%的群众表示全运会后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了,47%的群众表示全运会后您特别希望多举办一些体育比赛。

2.2 十一届全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山东省继续完善了“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并且促进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发展,从而推进山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2.3 加大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宣传力度,借鉴第十届全运会的成功经验,增强山东省人民的竞技体育意识。

[1]山东省体育局.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总结报告[Z].2009.

[2]韩春利,王秋华,孙晋海,等.第11届全运会对举办省山东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25-29.

[3]山东省体育局.全民健身处工作总结[Z].2009,11.

[4]李忠.体育无形资产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1).

[5]丛湖平.体育产业若干界说的辨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1(6).

猜你喜欢
全运全运会竞技
竞技精神
《绿色行,迎“全运”》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场馆外的“事故”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