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低碳转型对策研究

2011-08-27 06:02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县域能源

郭 丹

(内蒙古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引言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大,且发展阶段基本处于前工业化或工业化初期阶段①。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西部地区需要开辟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是一种战略决策,是关系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健康、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总结前人各种低碳发展对策的基础上,依据西部县域的特殊属性和发展实践,分析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低碳转型的主要矛盾所在,提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低碳转型的可行措施。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已有大量成果,所用的分析工具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的文献也逐渐增加。虽然分析方法不同,但主要观点主张和结论很类似,大体可以分为六个方面②:①技术方面,包括新能源技术和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升级,低碳技术预见,发展去碳技术,保护知识产权;②能源方面,包括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能源、进出口结构,发展新能源,改革能源输送体系;③政策方面,包括研制低碳经济政策,设定低碳经济政策模型,进行试点规划,建立低碳指标体系,选择低碳转型的路径,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有差别的政策;④观念方面,转变观念态度积极应对低碳转型;⑤消费方面,转变消费模式;⑥碳中和方面,增加森林碳汇。以上对策基本是针对整个国家或某个省区提出的,但是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低碳转型具有借鉴意义。适合国家层面的对策不一定全部适合西部县域,只有在分析了西部县域的特殊情况、找出其低碳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后,才能提出适于西部县域经济低碳转型的可行措施。

二、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碳表现及成因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的碳生产率(即每单位CO2消耗所生产的GDP的量)高,相反,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高碳表现。这主要受到西部县域地区的能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模式、锁定效应及消费模式的影响。虽然西部地区县域面积辽阔使空气中CO2的人均密度稀释是据理力争的条件,但是碳排放量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的理由不应该成为承接低碳转移的惨重代价。低碳发展不应该成为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和阻碍,而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机遇。西部县域地区不应该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应该审时度势,认清经济发展的现状,有的放矢去迎接低碳转型的大趋势。

(一)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分为人文资源禀赋和自然资源禀赋。从人文资源角度来看,西部县域地区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人才稀缺。从自然资源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化石能源蕴藏量大,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的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达87.6%和39.4%,受人文资源禀赋制约,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粗放。如1999年到2010年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即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2% -63%,且从1999到2007年呈上升趋势,2007年到2010年则逐渐回落③。此外,西部地区宜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呈现严重的南北不均状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增加森林覆盖率绝非易事。但是西部县域地区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储量丰富,为新能源的生产提供了资源优势。

(二)发展阶段

西部县域工业发展滞后,西藏目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广西和贵州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其他9个省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④。东、中部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是CO2排放增加的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会带动农业现代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机具、农用车、私家车、家电等的使用增加。农业现代化又会析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积累人力资源。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又会带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现代能源消耗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每一步提高在工业文明时期都表现为碳排放的增加。

(三)发展模式

工农业发展模式的粗放一直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意识层面到执行层面一直都不彻底,当然这是受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技术水平、工艺水平、规模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的制约,在招商引资及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很难吸引到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入驻。县域企业的布局分散、规模小,企业内部工艺落后,管理不到位,能耗标准大多没有限制。县域内工业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的生存多靠资源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内部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再由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引导,县域内的企业产能普遍落后,能耗水平普遍较高。西部各省区单位GDP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不但与其发展阶段有关,还与其发展模式的粗放、劳动生产力低下有关。

(四)锁定效应

锁定效应是指老技术、大投资高度依赖于化石能源,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结合成一个综合体,这种高化石能源消耗的技术不断普及并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导致系统共生的惯性,在短期内不易被替换的效应。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技术、投资上深受碳锁定效应的影响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就表现出迫切的一面。否则再引进一些碳锁定效应强的工艺或技术,只能带来双重恶果——不但阻碍经济发展,还要为碳排放买单。减少碳锁定的束缚主要在于对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抉择。

(五)消费模式

消费的铺张浪费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西部县域地区居民和企业的消费习惯。消费大致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的主体是企业,县域地区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决定它在能源消费的过程中必定存在能源消耗高的结果。例如,单位能源提供的动力或热能本可以推动两条生产线,但企业规模决定它只需满足一条生产线,形成能源的耗费。布局分散造成能源传输过程中的大量浪费或耗散。长期以来企业生产的碳成本几乎为零,所以生产工艺的能源利用率低。在生活消费方面,居民之间的攀比心理使他们更多地购买各种家用电器;为迎合人们出行的方便,私家车数量剧增;家庭人口数量减少、房地产投资行为的增加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量上升。

三、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

实现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低碳转型,首先要明确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寻找碳足迹。近50年来,空气中CO2浓度提高,气候变化,绝大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⑤。一般认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有五个,如上表所示。

上表中,能源是推动碳排放强度增加的最大源动力。据统计⑥,2010年能源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1%;制造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15.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7.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6.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6%。能源排放源中排放最大的这五个行业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6.8%。另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及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较大。其他工业行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农业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变化和废弃物处理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不足10%。虽然西部县域地区碳排放的具体数据还没有确切计算出来,但是由于县域集中体现着全国经济的各种矛盾,所以,可以推算出西部县域地区的最大排放源也是能源,并且可以从单个县域统计数据体现出来。西部县域经济低碳转型的主要矛盾在能源,能源的主要排放源是能源工业和制造业,所以能源工业及制造业企业是主要抓点。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及其他服务业,其主体是居民和商业。再次,是农业,其主体是县域农户。

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低碳转型的可行措施

综上所述,西部县域地区高碳表现及成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中的工业和制造业。一方面,由于西部县域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模式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积极展开国内技术援助,展开地区之间的合作,激励和严格监管并行,调动各方技术升级、新能源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的制约,以及锁定效应的存在,只从技术方面下功夫还不够,必须要从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措施抓起,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并制定具体方案,严格执行。再者,低碳转型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正是每个居民力所能及的,再大的问题,除以西部地区县域内庞大的2.89亿人民,就成了一个小问题,从消费层面下功夫,来反作用于生产,使低碳消费成为一种硬指标。

(一)技术合作升级

虽然使用先进技术能够减少碳排放量,但企业多会考虑成本而采用最适宜自己企业发展的、低成本的技术,这会对技术升级造成影响。受发展阶段和社会分工的影响,一些排放大、污染重的基础生产环节会在西部县域内完成,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则在发达地区完成。能够使企业有技术升级动力的一是经济效益,二是外部压力。但由于锁定效应短期内很难更换新设备、新工艺,如果有国内相关大企业的援助或善意接管,对县域内企业的技术升级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只有互利共赢而不是相互推诿才能使低碳转型在西部县域内更好更快的实现。建设低碳工业园区,并认真规划,引导技术先进、规模大、排放小的企业入驻,打造集群优势,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以替换企业的技术、工艺水平,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在企业技术升级的浪潮中,那些在碳竞争中处于弱势的落后产能会自然消亡。这就需要考虑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碳效率。此外,也应该注重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不可避免的碳排放的生产环节中做好处理。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三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而言,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氢能等,均可视为可再生能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几乎为零。虽然新能源使用成本较煤炭等传统能源高,但由于其使用过程中方便、污染小等特点,也深受人们欢迎。西部县域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虽不具备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但可以学习和掌握已经推向市场的成熟技术,并在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和服务方面进行攻关,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例如,太阳能、水电、风电、小沼气等在某些西部县域地区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西部县域要加大对这些成熟新能源的商业推广力度,将其生产技术标准化、规范化,逐渐降低新能源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使其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节能减排

由于处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模式粗放、浪费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现象不可避免。在西部县域地区提高碳效率的最有效可行、也具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就是节能减排措施。低碳转型首先要有模式可效仿,建设各类低碳试点区,总结低碳发展经验。政府方面,要积极引导,从自身做起,使用新能源办公用品,节约用能,建设“零排放”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普及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改善公共交通燃油结构,更换能耗大的公交车组,广泛采用光控、声控节能照明设施;成立专门低碳经济办公室,宣传和出台低碳经济政策,组织考核低碳发展进程,研制低碳发展路径。企业方面,建立“以低碳求生存,以低碳求发展”的企业文化,从自身日常生产中的节能减排做起,实现生产模式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农户方面,利用秸秆等天然沼气材料,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在积造农家肥的同时,建立农业生产领域的良性“碳循环”系统,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提高碳生产率。

(四)结构调整

西部县域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若要实现低碳转型就应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出口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结构的调整。一是调整三次产业之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是调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在工业化进程中,二次产业所占比重必然较大,要使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三是调整进出口结构,西部县域地区的外贸虽少,但也仍有大量初级产品出口到国外,而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多是高能耗、低技术产业,如向非洲出口的花布、毛刷,向欧美出口的杂粮等,通过改善进出口结构来减少碳排放量;四是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积极调整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扩大需求,鼓励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并利用低碳发展的契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引导劳动力进入低碳产业这一新兴就业部门。

(五)消费引导

消费能推动生产的发展,亦能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方向,即消费能反作用于生产,并影响产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并实施各种低碳消费的鼓励措施。实行产品耗能评级,为所有产品贴上“碳标签”,以此来反作用于生产,使企业纷纷采取低碳生产措施,积极主动地向低碳转型。在低碳消费的鼓励措施中,征税是最好的办法。一方面,征税会提高能源价格,从而抑制碳消费;另一方面,将税收直接放在价格中,会提高碳成本,为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提供动力和条件。

五、总结与展望

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是继工业竞争之后,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之际又一种世界经济竞争方式的兴起,又一个新的文明时期的到来——低碳发展阶段。虽然,西部县域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时期,似乎在碳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发展成本的增加,以往工业发展模式不可效仿。想要跨过工业化时期就要准备用另一种方式完成工业化。然而低碳转型并不可怕,相反,它为西部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契机,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加速器。进行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各种政策、各种努力、各种技术突破都在为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成功完成工业化创造条件。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用新式工业化的事实来改写工业发展模式的历史。低碳发展之路是城乡统筹之路,是生态环保之路,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西部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我们进一步努力探索。

[注释]

① 参见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5.

② 由参考文献[1]-[3]总结而来.

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④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5,由陈佳贵等于2006年提出.

⑤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8-25.

⑥ 章珂.首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榜单”出炉[N].第一财经日报,2010-02-23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综合能源平衡表计算所得.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

[2]王国栋.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

[3]张可云,张理芃.国外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和政策选择比较[J].经济学动态,2011,(1).

[4]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0.

[5]章珂.首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榜单”出炉[N].第一财经日报,2010-02-23.

猜你喜欢
工业化县域能源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