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敷治疗“三合一”输液渗漏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1-08-28 05:40任春萍王鹤崔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0期
关键词:三合一输液水肿

任春萍 王鹤 崔佳

“三合一”注射液是一种全营养混合液,(以下简称“三合一”)。是指在严格无误操作下,将脂肪乳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胰岛素,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量,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三升袋”中,总量约3000 ml左右。以往“三合一”注射液多采用深静脉输入,由于其插管复杂,费用高且并发症严重,如空气栓塞、败血症等,目前主要用于需要长期全静脉营养患者。“三合一”浅静脉输入,由于操作简便,费用小且并发症少,已广泛用于短期胃肠外营养,治疗各种营养不良及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但在输入过程中,经常伴随输液渗漏肿胀,局部疼痛难忍,导致更换穿刺部位,甚至终止输液,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影响治疗。近期我们采用中药局部湿敷,预防、治疗输液渗漏,减轻了疼痛,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0例胃肠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营养状况、输入“三合一”的浓度、速度、成分及总量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中药配制及用药方法:

1.2.1 配方 红花 30 g,苏木 30 g,艾叶 30 g,苍术 15 g,黄柏15 g,生地榆15 g,冰片4 g(以下简称复方中药)。

1.2.2 配制 将以上各药分别研成细粉,加入适量水煎至糊状,再撒入冰片并混匀备用。

1.2.3 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纱布湿敷,备8层×10 cm无菌纱布,将中药均匀涂于纱布上,湿敷穿刺部位上方(8 cm处)皮肤。穿刺部位均选择手背静脉。对照组用50℃ ~70℃温水浸湿同样纱布湿敷。治疗组在输入“三合一”后0.5 h开始湿敷,对照组在输液开始时即刻湿敷。

1.3 判断标准 显效:至输液结束,无渗出水肿和疼痛。有效:敷后6 h内,无明显渗出水肿或渗出面积2 cm×3 cm,伴有轻微疼痛。无效:敷后4 h内渗出水肿明显,面积4 cm×6 cm,伴有疼痛,吸收缓慢,敷后10 h未完全吸收。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湿敷效果的比较观察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临床观察证实,在浅静脉输入“三合一”后0.5 h开始使用中药湿敷,可减轻疼痛,防止渗出水肿的发生。对已发生渗出水肿者,及时中药湿敷,可促进渗出吸收,减轻疼痛。浅静脉输入“三合一”渗漏的主要原因是:外周静脉管腔狭小,管壁薄弱,血流缓慢,血管腔内致痛物质如K+等浓度较深静脉相对增高,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加之“三合一”浓度高,输入量大,使输液时间长,对血管壁刺激的时间也延长。当高浓度液体进入血管后,使血管壁内皮细胞脱水、皱缩,细胞间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液体成分渗入到组织间隙,形成输液渗漏、组织水肿,压迫局部感觉神经末梢时,引起疼痛。

中医认为:局部渗出水肿系湿热经脉阻塞,气血凝滞,淤血阻滞引起疼痛。应用中药湿敷,其中红花、苏木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为君药;艾叶温经止痛为臣药;黄柏,生地榆,苍术燥湿敛湿,可加强君药消肿作用;冰片:清热止痛,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用该法湿敷,活血通经,可扩张血管,使局部血管管腔增大,血流加快,使局部致痛物质浓度降低,渗透压降低,减少对局部的刺激。减轻渗出和疼痛,使毛细血管内压降低,促进组织间液的回吸收,起到了消肿止痛的作用。经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应用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三合一输液水肿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基于“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颈枕输液袋
柏林要建世界首座“三合一”教堂
请您收藏
——输液反应抢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