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例青少年近视三年屈光动态观察

2011-08-28 02:26陈汉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9期
关键词:屈光度年龄组度数

陈汉梅 肖 信 王 英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科,广西 南宁 530021

近视已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青少年近视不仅给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高度近视还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眼部并发症,这已成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近些年的循证实践表明,青少年近视眼目前尚无理想和确有实效的治疗方法[1],把握青少年近视发展规律,并采取早期预防和干预是防治近视的有效策略。为了解不同年龄组青少年近视屈光动态变化规律,我们对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26例(1643只眼)进行三年追踪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中随机选取2006~2007年就诊且随访3年的病例,剔除家族遗传因素引起的高度近视和>2.50 D的散光患者,共纳入近视青少年患者 826例。其中,单眼9例,双眼817例,共计1643只眼。男398例,女42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20岁,平均年龄13.2岁。按年龄将病例分为4组:7~10岁组374眼;11~14岁组655眼;15~17岁组433眼;18~20岁组81眼。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先行常规的眼部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托吡卡胺滴眼液点双眼3次,每次间隔10 min,瞳孔散大后检影,7h瞳孔恢复正常后试戴确定屈光度。收集患者每年的屈光度,取其等效球镜值 (球镜+1/2柱镜)进行统计分析。年均屈光度增长量=(终末等效球镜-初始等效球镜)/观察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收集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按年龄分为7~10岁、11~14岁、15~17岁、18~20岁组,各组数据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采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年龄组与屈光度 年龄组与屈光度的关系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年龄越大,近视度数越深,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F=52.45,P<0.01)。经SNK法组间两两比较表明,除11-14岁组与15-17岁组之间无差别,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均有差别。

图1 四个年龄组的等效球镜

说明:7~10岁、11~14岁、15~17岁、18~20岁组的等效球镜均值分别为 (-1.89±1.19)D, (-2.65±1.54)D,(-2.84±1.52)D,(-3.46±1.71)D,年龄越大,近视度数越深。

图2 四个年龄组的等效球镜年均增长

2.2 年龄段与屈光度增长 不同年龄段的年均近视增长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患者近视度数均有加深,但加深的程度不同,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F=175.32,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加深的速度逐渐减慢。经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四组之间均有差异。

说明:7~10岁、11~14岁、15~17岁、18~20岁组的等效球镜年均增长分别为 (1.02±0.48)D, (0.71±0.37)D,(0.55±0.31)D,(0.30±0.33)D,年龄越小,近视加深越快,年龄越大,近视加深越慢。

3 讨论

近视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大多数的近视患者往往是取决后天环境因素,尤其是处于发育旺盛期的青少年。这一年龄段正好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年龄段,同时也是学业最紧张的阶段,由于身体发育因素和学习用眼负担的增加,近视患者的近视屈光度会表现为较快的增长[2]。国外学者对238名学龄青少年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发现,学龄青少年近视眼发展速度与年龄有关,即年龄是近视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纳入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并随访三年,对结果按年龄进行分组分析,以阐明我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近视屈光度演变规律,为学龄期青少年的近视防治提供依据。

通过对在我中心就诊的826例7~20岁近视患者为期3年的追踪观察发现:7~10岁、11~14岁、15~17岁和18~20岁年龄组的近视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近视屈光度逐渐加深,这点与国内其他报道[3]相一致。

对不同年龄段的年均近视屈光度增长的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近视屈光度每年增加的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年均屈光度增长量减少,由7~10岁组的1.02 D/年减少到18~20岁组的0.30 D/年,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加深的速度逐渐趋缓,在18岁时近视屈光度趋于稳定,结果与人眼屈光度发育的规律相符。

近视的形成及增长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学术界对近视往往形成不同的学说。其中,近年比较认可主要是眼的调节功能假说[4]和遗传学说。在临床上广为接受的近视调节学说用于近视控制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远未达到人们的近视控制的预期。

在有效近视控制措施缺位的情况下,近视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坚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5]。学龄儿童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特别是屈光度检查以确定其屈光性质,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对假性近视或者低度数的近视 (<-1.00D)可考虑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治疗,使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解除眼睛的疲劳,可减缓近视的发展。除了注意合理的用眼卫生,青少年儿童在饮食方面还应合理饮食,膳食平衡,不挑食、偏食。

[1]Saw SM,Shih-Yen EC,Koh A,et al.Interventions to retard myopia progression in children:an evidence-based update[J].Ophthalmology,2002,109(3):415-421.

[2]李光春,范元成,刘雅.中小学生眼屈光度动态变化与近视眼的追踪调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1999,6(6):

[3]刘继红.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屈光度变化的远期追踪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0,18(1):56-58.

[4]汪芳润.青少年近视性质的研究 [J].中华眼科杂志,1985,1(2):114-118.

[5]王宣红.近视原因分析与预防体会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40.

猜你喜欢
屈光度年龄组度数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图形中角的度数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隐形眼镜度数换算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为什么儿童验光要散瞳
810例高度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