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与氯胺酮在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2011-08-30 02:20杨建兵熊为民浙江余姚市人民医院3154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1年10期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醚血氧

杨建兵 熊为民 郭 创 (浙江余姚市人民医院 315400)

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是小儿外科对腹股沟斜疝嵌顿早期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腹股沟斜疝嵌顿时小儿常剧烈哭闹,在腹压继续增高的情况下包块增大变硬,手法回纳有一定难度,常需要在麻醉的辅助下来完成。2007-2011年,我院采用单纯七氟醚吸入麻醉或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为了比较两种药物在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中的麻醉效果,我们对这些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2011年我院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或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的小儿嵌顿疝患儿76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为Ⅰ~Ⅱ级。患儿手术前均无发热、咳嗽、哮喘等病史,无明显心血管疾病史、肺部器质性病变以及肝肾疾病史;术前禁饮2小时以上,禁食4小时以上。其中单纯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36例,设为七氟醚组,患儿年龄(1.4土0.7)岁;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40例,设为氯胺酮组,患儿年龄(1.5±0.5)岁。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阿托品0.01mg/kg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患儿均在父母陪同下进入手术间,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电图、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七氟醚麻醉患儿于入室后吸入8%七氟醚,氧流量4L/min,待患儿意识模糊后扣紧面罩,维持七氟醚浓度2%~5%,氧流量1L/min,根据患儿心率、血压调节七氟醚用量,术毕前2min停止吸入七氟醚。采用氯胺酮麻醉患儿入室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患儿入睡后根据疼痛反射情况及手术刺激强度间断静注氯胺酮1~2mg/kg维持麻醉。两组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辅助呼吸使血氧饱和度>95%。

1.3 麻醉效果 两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见表1。两组术中均无呼吸抑制及喉痉挛发生;七氟醚组术中发生恶心、呕吐1例(2.8%),躁动2例(5.6%);氯胺酮组发生恶心、呕吐16例(40.0%),躁动9例(22.5%)。

表1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

表1 两组患儿麻醉效果

?

由表1可见,七氟醚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略长于氯胺酮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氯胺酮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两组接近。

2 讨论

小儿斜疝嵌顿是小儿急诊外科的常见病,需及时回纳复位,否则会引起嵌顿肠管的坏死。患儿因嵌顿物的刺激及害怕等原因,术前常出现哭闹不合作现象,满意的麻醉效果要求诱导迅速、通气与氧供良好、有一定的镇静和肌松作用且麻醉并发症少。

氯胺酮是目前广泛用于小儿麻醉的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应用氯胺酮麻醉时,血压和呼吸常可较好地维持,尤其在实施不插管全身麻醉时,可以保持呼吸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但是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断变化,消除半衰期在4岁时为30min,1岁时为1h,小于3月龄为3h,停药后15~30min定向力恢复,完全苏醒需要0.5~1h[1],因此氯胺酮麻醉易使年龄较小的患儿苏醒延迟。由于小儿呼吸道分泌旺盛,而氯胺酮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不利于呼吸道保持通畅[2],导致术中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增快,易并发恶心、呕吐、躁动及诱发喉痉挛。

七氟醚是上世纪9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它的特点是血气分配系数低,仅为0.69,脑血分配数为1.7,故麻醉诱导、麻醉深度和清醒速度更易于调控,肝、肾副作用小,血流动力学稳定。七氟醚溶解度低、消除快、苏醒迅速。它的另一特点是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常用浓度不使心率增快。七氟醚的优势还在于患儿可耐受高浓度吸入及浓度的快速改变,有一定的肌松作用并可加强肌松药的作用,而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中也正好需要一定的肌松要求。

我们的资料显示,七氟醚吸入用于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的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比较,其术后苏醒时间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麻醉起效略慢。我们认为,在急诊小儿嵌顿疝手法回纳术中用七氟醚吸入麻醉代替传统氯胺酮静脉麻醉可能是一种趋势。

[1] 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0-221.

[2] 庄心良,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7-479.

猜你喜欢
氯胺酮七氟醚血氧
S(+)-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