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之童心缺失

2011-09-05 05:09池昌泛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寻找缺失童心

池昌泛

【摘要】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一。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仔细观察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却存在着童心缺失的现象。我们在教导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他们身上“未泯”的童心,不要让它轻易缺失。语文课堂应当是要提供给孩子们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心灵空间去感知课文内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给孩子们天真的思想最大的尊重,留步童心而已。

【关键词】童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寻找;缺失;留步

课堂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一,从古代的私塾到现代的学校,其优越性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结合进课堂教学,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开始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阅读自主,也更倾向于追求语文味的咀嚼和进行实践性的训练,对语文教材的多元化解读较之从前大有突破。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多个方面都得到改进和完善,更趋向于成熟化的发展。

前不久听了一堂市级示范课,所选取的课文是八年级下册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这是一篇平淡而有味的文章,表达了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人生感悟。教师从文章最后的鸭蛋络子说起,引导学生从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三个部分去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并总结这部分的描写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教师在引导中曾重点提到本地立夏吃鸡蛋的风俗,也提示了吃鸡蛋时相似的游戏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设计环节,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课堂上大部分数学生的反应却是低头看着书,拿着笔却没有真正动一下;默默地听他人回答问题,或是听老师讲话,过于“冷静”的态度让人无法了解他们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课文的“童真童趣”,也无法让人认同他们是这课堂学习的“主人”。本应是非常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为什么没有能够引起课堂上学生广泛的情感共鸣呢?他们为什么要在课堂学习中故作深沉,用沉默来装扮自己呢?

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同学甘愿成为课堂活动的“配角”、“听众”,甚至是“旁观者”。 对于问题的思考,大多数学生往往习惯于简单化、程式化的处理,用套话,空话来应付,有些则以社会中那些阴暗的心理去曲解文本,缺乏客观必要的真和实,以不符合年龄的老练或者沉默的表现来支撑课堂活动,这种扭曲的课堂“作为”并非少数。公开课上学生固然会因为外界——听课老师的存在,太紧张而隐藏自己的真性情。那么常态课呢?依然存在这种现象,那就说明这之中必然有更为主要的原因。而我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童心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

童心之失

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童子之心,小孩子天真纯朴的心。著名教育家丰子恺说:“大人和孩子,分居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为不同者,是我们这世界里有着不可超越的大自然的定理,有着不可破戒的人为的规律,而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这些羁网。”他童心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受束缚和玷污,没有了那些捆绑心灵的枷锁,而童心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孩子会因为一个笑话或者一个动作,笑得前仰后翻;会在无聊的时侯,突然对草丛里蚱蜢产生浓厚的兴趣,捉了一个下午不知疲倦;不能出去的时候,会在屋子里追跑打闹,给爸爸妈妈制造小麻烦,或者围着电视电脑,对动画片和游戏保持着痴迷的喜爱。在这些事情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孩子天性中的天真、纯洁、活泼、自由、善良的一面,而这些美好的之处正是“童子之心”存在的证据。

然而这些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看到的却不多。学生们失去没有了天真纯洁的想法,没有了个性活泼的反应,缺少了对“美”的品味,“童心”缺失,因为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也就不奇怪了。

但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知识文化的积累,长大后的学生身上童心的证据越来越少,直至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自然因素有关。随着学生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自我意识也随之觉醒,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认识事物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自然地向成人化发展。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刻意回避那些单纯,天真的想法,而往那些高深玄妙的方向寻求答案,这样能使自己显得思想深刻,更具有成人的风范。

另一方面和教育因素也有关系。人必须接受教育才能识文断字,懂得道理法则,教育能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完善。但在丰富自身内涵的同时,教育也有可能像一剂催熟剂一样过快地将学生们天真烂漫的思想规范化,程序化。

不可否认,语文课堂仍然有意无意的进行着“人工化”的教育模式。教师尽管有放手让学生讨论,质疑,感悟等,但总难免以理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个个重难点,以成熟的姿态说服学生把这些理性的思维吸收进去,这种学习缺少足够自由的想象空间,而且也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他们常常会担忧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不一致,对与错的功利性导致有一部分同学直接不思考,等着老师的答案从天上掉下来。

除此之外,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也会影响童心的存在。一般情况下,语文教材内主人公是小孩子的课文,读起来简单、明白、轻松一些,学生们自然喜欢。而有些课文与学生生活疏离,他们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也找不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地方,联想起来非常费劲,因而潜意识里就不感兴趣。失掉了阅读兴趣,就无法进入文本,与作者形成心灵共鸣,对于问题的思考自然也只能是流于表面,对于主旨的挖掘似懂非懂,甚至无话可说,为了应付老师只能套用那些假话,空话,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言论。这种情况下童心自然是不存在的。另外在相同课文的情况下,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男生偏好刺激,惊奇的文章,女生偏好优美、亲切的文章。不同的喜好,也会影响他们对课文投入的兴趣,以及他们在课文得到的体验和感受。

“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必然承担,”但这绝不是说语文学习在丰富学生的同时是要以牺牲学生的童心为代价的。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过早的失去童心绝非一件好事。

留步童心

初中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除了“少年”的一半,还有着一半孩童的心理特点,在他们身上,童心必然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在教导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他们身上“未泯”的童心,我们依然期盼学生能保有孩童时分那种能敏锐地感受到小鸟眼中的悲伤和疼痛,能听的到花儿的笑声,能闻的到云朵甜甜的香味,能摸到流水剧烈的心跳,能写出“蜗牛走路的时候/天上打起雷/蜗牛吓得要命/就赶快伸出避雷针/继续赶他的路”这样趣味盎然的小诗的“童心”之为。

那么如何留步童心呢?我们可以试着从课堂教学的以下几方面改变:

1.唤醒教师的童心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与自己有年龄差距的学生,是和他们保持距离,还是倾心相交?我想应当是后者。那么要倾心相交的前提,必须是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为他们设计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和他们一样试着用最直观的方式去感悟生活。只有蹲下身子教书了,教师的心才能与学生的心产生相通,才能唤醒沉睡已久的童心。

2.敲开兴趣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加之他们的生活阅历浅薄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因素,难免有时对文本内容兴趣缺失。教师必须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进入到广阔的文本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引领自由的思索童心的显现,前提是要有自由的思考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合作的氛围,没有教师“标准答案”的限制,更容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也能还学生“思考”的权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从“不思考”“ 少思考” 到“爱思考”“ 勤思考”的转变。思考多了,学生们就会自觉去研究文本,从被动的读变成主动的读,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会发挥无穷的作用,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自然也就增多了。

七年级下册《竹影》一文是非常具有艺术特色的。我在课前就言明,有些词语我无法解释清楚,需要高手指点迷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譬如:丰子恺的《竹影》中,丰先生用了“青蛙”,“长音阶”,“短音阶”,“暖色”,“寒色”,“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等等,学生们在思考中通过对不同的观察视角、作者对事物的喜好和语义表达等方面的分析判断,给出许多个性化的答案,有些解释还结合了在音乐课、美术课中所学的知识,将音韵美,色彩美形象的阐述出来,让我非常吃惊。

4.聆听真心的话语

语文课堂应当是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在这种情境中,每个人的情感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思想是开放的,情绪是饱满的,思维是敏捷的。

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时,学生们自读结尾双喜与六一公公的对话,他们观察到文中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产生了几个疑问:六一公公是怎么知道豆子是双喜偷的?双喜怎么敢这么大胆地承认自己偷东西,还说是“请客”,真么厚脸皮?六一公公为什么不但不责骂,反而还把剩下的豆子都送给我家呢?对于学生真实的感受,不论对错,我们都应当鼓励他表露,不轻易否定他的观点,允许他们在广大的空间中,自由的展现他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它具备了太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它的独特之处确实只能由孩子们才能解答出来,他们凭借着天生的直觉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能将答案扩大化,多元化,并能从多个角度寻找事物的本质,得到真正的物外之趣,这种自由的感知和创造,成人恐怕真的难以做到。

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回答,而一味去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学生的回答有时更精彩,因为他们的回答都是从自身出发去联想和分析,那是不能够去说谎和瞎编的,有了自我的“童真”的加入,也就能换得作者的“真心”。

魏润身先生说:“我们不期望语文学习是未来作家的摇篮,但是希望它成为留步童心的助力。一个人若能童心永驻,他一定会热爱生活,充满爱心,成为一个在任何领域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开拓者。”我对此非常赞同。语文课堂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心灵空间去感知课文内一个个精彩的世界,以此开阔眼界,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给孩子们天真的思想最大的尊重,留步童心,不要让语文课堂继续怀有“童心”之失的遗憾而已。

参考文献

[1]魏润身《留步童心》北京: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

[2]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现状及其分析》 上海:基础教育2009

[3]沈伟《话题五: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上海: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08

猜你喜欢
寻找缺失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射击痕迹的寻找和提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贴近生活,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