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与地理知识的对应关系

2011-09-06 10:24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350108袁书琪李冰洁
地理教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气候规律特征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350108) 袁书琪 李冰洁

当前学校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有赖于处理好课程目标中技能与知识的关系,高考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也要求把握好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逻辑思维能力是能力的内核,是地理知识从获取到存储再到提取和应用的根本保证。由于高考地理科考纲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属于知识范畴,而地理课程标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欠缺逻辑学的表述,地理教学、地理教研、地理教改中缺乏共同话语,增加了地理教学中不必要的负担,阻碍了地理教研中的交流沟通。明确逻辑思维能力与地理知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已成为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地理知识的逻辑学分类

分类,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地理知识分析,是地理科学研究内容转化为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工作。地理知识有多种分类系统,如下列一组图示。

图1 基于地理科学研究角度的地理知识分类

图2 基于地理环境构成的地理知识分类

图3 基于地理科学研究层次的地理知识分类

图4 基于地理知识联系的地理知识分类

以上地理知识分类,各有其地理教学中的适用范围,但对于地理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都体现得不够。要体现地理知识类型与逻辑思维能力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则要从逻辑学上构建地理知识分析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5 基于逻辑学的地理知识分类

二、逻辑思维能力与地理知识的对应关系

在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阶段,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等感性地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主要应用判断、比较能力。在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感性知识的考查大量出现在选择题中,考查的往往是判断、比较能力。

而地理知识的理性认识阶段,则主要运用其他思维能力对地理感性知识进行逻辑加工,整合,深化和提升,形成地理理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与理性地理知识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

1.概括能力与地理概念

要从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名等感性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概念,必须通过理性的概括过程,即从大量的感性知识中提炼出最为本质的属性,构成地理概念的内涵。

例如,世界气候类型中有一些是以地理景观命名的,对于这种气候类型概念,要概括地理景观体现气候的本质属性,不能将地理景观性质完全等同于气候类型性质,在分析具体的气候问题时,必须运用经过概括的气候类型内涵,而不能停留在地理景观的表象上。

再如,干旱、干燥、大陆性气候等地理概念,是从降水与蒸发的数据对比、气温数据的较差、降水数据的变率等方面加以概括而形成的。高考地理能力测试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查这些地理概念时,命题方和答题方都有重降水轻蒸发、重湿度轻温度、重绝对数据轻数量变化等的科学性问题。

又如,地理概念中有的是用地名命名的,如地中海气候,这就要求摆脱地名所指代的具体地区,比较各地具有相同气候性质的地区,提取各地最本质的共有的气候性质作为地理概念的内涵,不受原地名所指代地区不相干的个性的干扰。

2.推理能力与地理规律

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是地理课程时空性质的体现,如果没有时空规律予以控制,则感性知识点众多,难以死记硬背。要将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提升到地理空间规律和地理时间规律的理性层面上,就要依赖推理能力。

推理由两个相反的过程构成。在地理知识的获取阶段,主要是归纳推理过程,要从众多的个别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中提取出一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数学归纳法告诉我们,归纳是有风险的创新思维过程,目前地理课程中有大量结合实例的归纳要求,地理教材中也有大量用以支持一般原理的具体案例,而给予材料要求归纳规律的高考地理能力测试题目也代表着高考地理能力测试的改革取向。要规避归纳推理的风险,一是要有充分的地理感性材料,目前地理教材中可供归纳的素材有的还不够,教学中应予以充实;二是要形成正确表述地理规律的话语系统,平时要有足够的训练。表述空间分布规律,可以从方位(如东北—西南走向)、空间形状(如点状、线状、面状)、参照系(如沿着交通线、围绕中心城市)等角度加以描述。表述时间演变规律,应先从总体趋势(曲线整体升降、大范围趋向)、再从局部变动来加以描述。高考地理能力测试中的区分度往往从归纳的话语表述能力上拉开。

在地理知识的运用阶段,则主要是演绎推理过程。高考地理能力测试中的推理能力测试,绝大多数是演绎能力测试。掌握了地理规律的表述,能不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地理规律,是知识点死记硬背与思维能力形成的根本区别。正确的演绎推理,关键在于地理问题情境的解读与地理规律适用性评判。由于地理学科固有的具象性,百分之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地理规律少见,演绎规律时要注意适用范围和修正。例如,将对流雨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用于冰雹形成过程时,要突出强烈对流中水汽凝结后的多次升降,累积形成雹体。

3.综合分析能力与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

综合分析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高考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性质,而在地理教学与评估中广为运用。综合分析其实也是由两个相反的思维过程所构成,即分析过程与综合过程,一般是先分析后综合。综合分析中的分析不是盲目的分解,同一个地理客体,由于综合目的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和深度。例如,河流特征的分析有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两个角度,灌溉问题要涉及水系格局,航运和水电主要考虑水文特征。综合分析中的综合也不是盲目的综合,要基于可分析的程度。例如,能不能综合出大陆性或季风性气候特征,必须有温差、降水变率、风向转换程度、气流性质差异等具体分析支撑。

综合分析的地理元素,对应于地理特征的称为地理要素,对应于地理成因的则称为地理因素,地理特征与地理成因都需要综合分析形成。区域地理特征有一般的分析模式,无论是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经济特征、人口特征,都可以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分布特征等方面加以分析。但在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加以综合,例如中国气候特征可以综合为大陆性、季风性强,突出了某些数量特征和分布特征,结合了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地理成因也有一般的分析模式,无论是气候成因、产业区域选择,都可以分析各个地理因素,但在分析的基础上也要加以综合,要特别注意主要矛盾与主要矛盾方面的揭示,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的主要性质。例如中国投资国外的市场因素中不都是我国市场需求,也可以投资接受国,乃至第三国的市场需求为主导。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与地理知识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

图6 逻辑思维能力与地理知识的大致对应关系

猜你喜欢
气候规律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抓住特征巧观察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