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从河内到西贡

2011-09-15 05:26铁木不真
读者·原创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西贡胡志明市文光

文 _ 铁木不真

河内和西贡(胡志明市)是越南的双城记。两座城市的性格截然不同,河内很安静,刻板、沉稳而内敛,一副社会主义国家的样子,符合首都的身份;西贡则活泼泼,充满了活力,到处都是人,你可以很容易想象《情人》的故事和画面。站在湄公河边上,离愁会油然而生,大江大海宽阔,流向莫名,让人觉得自身渺小。

河内:禁止拍照

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越南的首都,河内被法国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痕迹触目可及,从主席府到同春市场的建筑,从屋檐到阳台栅栏的卷草纹。当然,华人文化的痕迹也很重,时不时会出现标着古汉字的亭廊、牌坊、寺院、庙观,还有家家店铺里供奉的财神爷、鼎鼎有名的祭祀中国周公、孔夫子的文庙。

现代越语中的汉语借词,数量可能达到60%以上—越南文化与中国的文化连在一起,就连传统节日也与中国大同小异,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河内到处都是摩托车的轰鸣声,日夜不息,可以说越南是摩托车上的国家。

河内公共交通不发达,摩托车成为市民的首选交通工具。600多万人口,有300多万辆摩托车。一到上下班时间,各种轿车夹在摩托车的洪流中,小心翼翼。很多骑车的人都戴着口罩,因为尾气太重了,和所有大城市一样,空气污染、城市规划混乱等等都市病都暴露在这座城市的最外层。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它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观光。河内市中心有个还剑湖,功能类似于中国很多城市市中心的观景湖,周边的店铺多开辟成咖啡屋、酒吧或者卖各种越南纪念品的商店。

老人在散步,年轻人在谈恋爱,还有大量的游客在喝咖啡、啤酒。偶尔走进一条街,像到了云南的大理或者丽江。

我一直很好奇,人们是如何赋予这座城市以生命力的?

我们找了河内大学的一个女孩子做导游,她笑起来很好看,领我们去吃河内最棒的冰激凌,去还剑湖旁边的酒吧里喝酒。她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将来想到台湾的企业工作。

类似于天安门广场的巴亭广场上,各国游客往来如织。人们对胡志明陵两边的一排大字很感兴趣,那些字翻译过来,就是“越南社会主义国家万岁”“胡志明主席永远活在我们的事业中”。

总理办公大楼门前,年轻的门卫懒洋洋地看着过往的行人,即使有人拍照也不阻拦,而是指指门前挂着的“禁止拍照”的示意牌,然后转过头去。

3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越南没有直接的影响,越南最牛的经济学家黎登营说:“我们显然还没有参透其中的奥妙。”

我们只是在河内稍作停留,就沿着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南下了。终点,正是柔软的西贡。

西贡:混乱的优雅

很少有城市能像胡志明市这样,把自己分裂得这么完美。一方面在满足着人们有点虚假的温情和浪漫,一方面却又在真金白银上跑步前进,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在游客的心中,它永远是西贡,带着殖民地时期特有的风情万种;而在投资者的眼里,这是个发财的好地方。

站在胡志明市的最高建筑—33层的西贡商业中心顶楼俯瞰,高楼林立之间,是低矮古旧的殖民地时期的房子;不远处,蜿蜒的九龙江在市内拐了几个大弯,流向太平洋,顺着这条水路人们可以走向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甚至更远。

这有点悲情,怀旧的人坐在发黄的古墙下喝着咖啡,慨叹时光不再;这也有点欢情,激动的年轻人在这片躁动的土地上四处游走,寻找下一个能呼啸突围的路口。

年纪大一点的人是讲法语的,那些咿咿呀呀的口音,常常回荡在某个青翠的阳台上,在晾晒出来的各种衣服之间缠绕。

这是1859年法国殖民者入侵留下来的“遗产”。它如此深刻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和它的子民的精神状态。如果不给你“胡志明”这个标签,你可能会把这里当成法国。不错,市内的很多建筑都延续法兰西的精致和浪漫,比如胡志明市大剧院、圣母大教堂、市中心邮政局、市政大楼。它们外观装饰精美,外墙常有各式各样的浮雕和花纹,需要你抬头仔细观望,才能把那些历史的是非打理清楚。

这些“遗产”也散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街头随处可见法式棍状面包,这种里外皆硬的舶来食品,早已成为越南人的主食,或许,还要再加上一杯咖啡。

但是如果你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这些“遗产”所产生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尤其是年青一代,他们早已经开始追逐更实在更刺激的东西。

“我喜欢香港和深圳,购物太便宜了。”钟志光说。他做了13年导游,经常带团出国,但很少说自己是越南人,“很多人都觉得越南人穷,瞧不起”。他会说自己是新加坡人或者马来西亚人,也会甩给香港酒店里的服务生几百元的小费,“我有钱,喜欢这些。”

新人和旧人在这座城市的界限是明显的,就如同它的老区和新区是截然分开的一样。

钟志光回忆,大概从这个世纪初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胡志明市的年轻人开始出入第七郡等高楼大厦集中的地方,那里正上演着“越南奇迹”。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办公室大多设在那里,“要讲英文或中文,穿西装打领带,刷卡”。

曾有外国投资商头疼越南人的惰性,他们平时讨论得最多的是去哪里喝咖啡,甚至为此可以拒绝高额的加班费。也有人讨论用多少两黄金买了一栋房子,越南人买房子是没有“平方米”这个概念的。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着这座城市新的价值观,并且身体力行。

2007年,越南某投资商曾打算修建一座68层的摩天大楼,计划刚一曝光,就引发热议。胡志明市政府表示,他们希望能够保留法国建筑师留下的优雅特质。目前,该市已经有108座历史建筑被列入保护名单。

坐公交车,还是禁摩?

所有人都在为越南的摩托车头疼。平安夜,我和3个同事上街,被巨大的摩托车洪流冲得七零八落。圣母教堂广场前,一个越南学生领着我,从一辆辆堵在那里的摩托车上面跨过去。“Only go!”他这样说。

后来我走在街上,试了几次,果然不错。即使车子开得再快,只要你做出过马路的姿势,他们的速度都会慢下来。

胡志明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阮文光介绍说,这几年,胡志明市投资8亿美元来发展公共交通,最近,又规划了一些新的公交车路线以及6条地铁线。

但是市民仍然不打算乘坐公交车。在经过范五老街的公交车上,车厢里空荡荡的。“每个人都有摩托车,游客根本不知道公交车怎么坐。”宾馆的服务员说,他觉得摩托车更方便。

这一点,也被决策者所采纳。

提到禁摩的问题,阮文光说,目前还不能禁,因为“它不但是越南人习惯的交通工具,还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可以料想,外国游客在胡志明市洪水般的摩托车阵面前手足无措的样子,依然将是越南的一景。

30年来大起大落

胡志明市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

1975年之前,这里曾经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商业文明发达得一塌糊涂,据说经济水平已经赶上了泰国清迈。1975年越南统一后,胡志明市的政治地位虽然直线上升,但经济上奉行的国有化却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每家每户只允许持有200越南盾现金,其他的要存入银行。人们的吃喝拉撒,被统一安排。

很多有钱人携款跑了,有些人甚至把房子都丢下不管。胡志明市党委机关报《西贡解放日报》的大楼,就是一位逃跑的富商留下来的。

但事情没有这些资本家想象的那么糟糕。1986年,越南开始革新开放,胡志明市作为越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及商业文明窗口的定位,再一次被确定。政府开始在投资优惠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一心一意谋发展”。阮文光说,他们正在学习中国的经验,集中优势,改善胡志明市的投资环境。

2008年上半年,尽管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胡志明市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却同比增加了10倍,创下了近20年来的新高。

阮文光说,现在的胡志明市享受着一项特殊政策:在投资方面,可以有自己的预算,比如计划100亿,可以百分之百地预算,不够的话,可以发债券,这是其他省市不能享有的。

猜你喜欢
西贡胡志明市文光
郭文光
胡志明市杜拉斯式的爱情:世上只有一个西贡
财神(大家拍世界)
西贡,西贡
鬼宅
美防长罕见一年两度访越南
是胡志明市,还是西贡?
成大业者不吃全鱼
西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