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民国遗韵的一次有益尝试——浅谈大型民族音乐会《伟大的先行者》的舞美设计

2011-09-21 03:39刘海峰易言索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山陵乐坛辛亥革命

■刘海峰 易言索

今年十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南京作为辛亥革命胜利的标志性城市和孙中山先生长眠安息之地,举办一场重大的演出活动,以此讴歌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光辉一生,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第十一届南京文化艺术节的重点项目,由南京市政协、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共同承办的大型民族音乐会《伟大的先行者》10月8日下午在中山陵音乐台举行,音乐会获得圆满成功。尤其是舞美设计为音乐会增光添色,受到领导和观众的交口称赞,好评如潮。

此次遴选中山陵音乐台广场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演出场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舞台美术的主要设计者,我通过这次活动,亦有不少的收获与心得体会。

地处中山陵风景区的音乐台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所设计。整个音乐台场地呈半圆形,可容纳三千观众。在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乐坛,乐坛两侧设有台阶与花棚衔接。在乐坛后面为一堵坐南朝北汇集音浪的圆弧大照壁。沿草坪周围绕以水泥回廊,紧靠乐坛正前方有一泓半月形的水池,乐坛两翼筑有平台,可以增强乐坛的音响效果。音乐台的建筑是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个范例。音乐台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取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在这样重要的场所演出,我们感到光荣与神圣,但对于舞美设计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次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有两百多人,加上众多的乐器摆放,现有的乐坛显然容量不够,必须与时俱进,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格、不损坏历史文物的基础上重新搭建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点、审美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实现舞美设计创新突破,将民国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有机的相融,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数次现场勘查和反复研究,我们确立了均衡、节奏、色彩、装饰这样几个关键词作为这次舞美设计的基调。

均衡,是指舞台布置与搭建在构图上彰显庄重肃穆。舞台主要分为三个演区:第一演区为民乐演奏;第二演区为合唱;第三演区为朗诵表演。第一演区属于音乐台原有舞台,在摆放了众多的乐器后已经很拥挤,缺少了指挥的位置。我们利用原有舞台和水池之间的空间搭建了一座精致的小桥,小桥最高处设置了指挥台,而小桥的上桥处就成为朗诵演员的表演区。舞台两边搭建了供合唱队员站立的辅台。使前后左右表演区空间与中山音乐台原有舞台形成有机的立体空间。

节奏,是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在利用舞台空间中的造型有秩序的再现历史的同时,使舞台平稳中有节奏。舞台中元素高低错落排列,贯穿民乐、合唱与朗诵,有如流动的音乐,产生出一种带有节奏的韵律美。在演出达到高潮时,广场上空放飞的和平鸽更增添场景的动感,形成极富情趣的空间符号。

色彩,也是舞台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表现手法之一,具有独到的审美作用。这台音乐会突出的特点是做新如旧以假乱真,在色彩上努力保持与中山音乐台原有的民国风格相统一,使民国遗韵得到充分的展示,做到新旧色调一致,形异而神合。

作为舞美布景的有机组成部分,装饰对创造舞台形式美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此次音乐会采用打破传统装饰手法,在音乐台大照壁前树立了一排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先驱者雕塑作为背景,肃穆而庄重,犹如当年场景再现,充分展示出辛亥革命厚重的历史感和革命先驱的使命感。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辛勤劳动,一个与音乐台原有风格完美结合天衣无缝的舞台搭建好了,演出前后,无论是来中山陵参观的游客还是观看演出的观众,都赞不绝口,许多人爬上舞台合影留念,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猜你喜欢
中山陵乐坛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
试论中山陵建筑的东西方文化因素
《辛亥革命亲历记》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香港“乐坛小野猫”到访!
南京中山陵蜡梅资源及应用研究
《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