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日周的创新发展观

2011-09-27 05:48赵良峰张伦
西部大开发 2011年8期
关键词:长治改革

◎ 文/图 本刊记者 赵良峰 张伦

他,一位人民群众热爱,新闻媒体热播,社会舆论热评的“争议”官员;

一个以村党支部书记为起点,一步一步驶入中国改革激流中的传奇人物;

无论是任县委书记、市长、还是市委书记,他都能抓住机遇,创造奇迹;

他,独树一帜,实行“传媒治市”,创新舆论监督之先河,被称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

他,重视劳动,重视实践,重视基层,重视走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一生为改革掘进,他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新执政方式——“吕日周现象”;

退出政坛,却依然痴心不改,首创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并先后指导成立了太行精神、申纪兰精神、吕梁精神和贾家庄精神4个研究中心,继续为推进改革创新行走于太行东西,奔波与大江南北……

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政府把不应有的领导市场经济和发展民主政治权力不失时机地交给人民,交给企业。

出生于雁北农村的吕日周,上世纪60年代末大学毕业。因此上,时代教育的烙印清新而鲜明,以致于其在日后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始终抱负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

改革的机遇,让他脱颖而出。30多岁就任原平县委书记,40多岁成了朔州市首任市长,接着被调任山西省体改委主任。

2000年,吕日周再次出现,就任长治市委书记。他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再创“媒体治市”、“舆论监督”之先河,其“用人公开,花钱公开,廉政公开”的“阳光工程”,让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长治由此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2003年,吕日周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5年中,他驱车跑了40余万公里。在全省、全国讲学158场,到各市县和各厅局视察工作和调查研究100余次,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议30多条。

就一介书生而言,吕日周的仕途经历了可谓坎坷、曲折、充满艰辛而委屈。可他在其人生的每一个节点上,却都是那样情血丰腴、铮铮有声,以至于成了小说《新星》、电视剧《龙年档案》的主人翁原形人物。因其革故鼎新,推进干部体制改革、党政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所产生“吕日周现象”,更是让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们铭记于心,口口相传。

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职位退下来的吕日周,似乎仍就没有一点赋闲的意思。在本刊记者看来,他较之许多在位之人还要忙碌一些。尤其是他在全国首创唯一专门研究创新体制改革的社会团体组织—— 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并出任会长之职后,仍然在省内外调研改革创新案例,集中总结加强党的领导、促进科学发展的新鲜经验,用心寻找体制改革能够通过政治说服干部、管理干部和用好干部的先进典型,并加以总结,使之推广。由此,各地来函或来人邀请他前往开辟专题讲座的各类高等院校,以及问计于发展的各地政府机构更是明显地增多了起来。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结构已发生和正在发生这一系列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复杂形势,本刊记者采访了吕日周会长,并听其阐述了他在改革实践中所展示出的创新发展理念。

“作为一个执政者,无论你的官职大与小,你的心里头首先装着的应该是辖区内的民众,也就是以民为本。否则,为政者纵有天大的政治抱负,也不会创造出流传人间的百姓佳话。

围绕一个核心——党的领导

吕日周说,中国30多年的改革都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有序展开的。因此,作为改革的实践者,必须紧紧围绕中央的改革方针,结合所在地域的现状,找出适合发展的改革之路。他为此还专门向本刊记者阐述了他本人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后,对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解。他认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和内容是在一条红线下的三个竞争阶段。

一条红线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基础。三个竞争阶段分别是产品的竞争阶段、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阶段、党政决策管理者岗位之间的竞争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从产品的竞争入手,引发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了起带头作用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还进一步补充说,经济体制的改革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将产品竞争不断地深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他为此特地用他饮水的旅行杯作比方,说明了他购买这个旅行杯的动机与满足感均取决于产品的价格与品质。

而在第二阶段,它却表现在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这种多部门、多角度的竞争催化了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体制的改革目标是让人们共同享有经济改革所创造的财富和成果,走共富道路,增加公民幸福指数。

到了第三阶段,它便集中表现党政在官员与官员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的竞争、即政治体制改革。他说,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打破固有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由党内外延,使民主作风得到振兴与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吕日周同时强调说,三个阶段在改革的过程中虽有主有次,但绝不是孤立分开的。形式上虽有先有后,但内容上却是相互交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任何一种只抓一项,而放弃另外两项的改革,都是不科学的。也是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无论是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都离不开党的绝对领导。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党是改革和领导改革的核心,政府是主体。我从县委书记、到市长、再到市委书记任上的改革实践证明:无论是政府搭台集体唱戏也好,亦或是小政府,大服务;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也罢,我都是按照中央、省委的规划布署进行的。一句话,只有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把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个人及组织群体的创意思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会有改革的突破和目标的实现。”吕日周说。

明确一个目标——以民为本

“作为一个执政者,无论你的官职大与小,你的心里头首先装着的应该是辖区内的民众,也就是以民为本。否则,为政者纵有天大的政治抱负,也不会创造出流传人间的百姓佳话。”吕日周不无感触地说。

原平县地处雁北荒蛮之地,常年干旱少雨、风沙漂游、土壤贫瘠,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吕日周一上任便首倡“政府搭台,农民唱戏”之举,他放宽政策为当地农民创造发家致富的条件。从“大菜瓜”的种植实践中,他总结引申出了“有良种,还要有好法”的朴素哲理——有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组织形式和内心方法。

“马克思给我们设计的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就像一颗良种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成长。但如何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有好的方法。”吕日周说。

长治曾被称为太行山下的“洗脚盆”,脏、乱、差不言而喻。吕日周到任之后,变上访为下访,充分利用《长治日报》、长治电视台等舆论阵地,开中国“传媒治市”之先河,利用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党内监督等被他称之为“自逼机制”的方式,全方位刮骨疗伤,很快使长治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腾飞,邻里和睦,秩序井然的大家庭。

以民为本,就要从严治吏。吕日周于是喊出了“谁不带头,不让谁当头;谁不干,干谁;谁不改革,改谁;谁不吃苦,苦谁;谁不从严治党,党就从严治谁;谁不打扫卫生,打扫谁;谁不搬到烟筒,就搬倒谁”的口号。一时间,长治干部开始人人自律,合力奋进。其最终结果是:教师工资全部补发;拆墙透绿拆出了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和“最适宜人居住城市”;舆论监督监督出了一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下访访出了一个“群众上访人(次)全省最少,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长治经济从山西省各市之后跃居前列……

以民为本,干部就要深入一线。为了治理小煤矿无序开采,破坏资源环境,及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吕日周曾躬身在不到1米高的行道中前行,坚硬的崖石碰青过他的头,划破过他的背,当他出现在正在开采的矿工面前时,迎接他的已不仅仅是清脆的掌声,还有那夺眶而出的晶莹的行行热泪……

由此,长治的矿难事故极少发生,这在晋官难当的悲鸣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以民为本,就要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吕日周说,他平时喜欢骑车走,因为骑车走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多赶一段路,多发现一些问题。也正是因为此等嗜好,他解决了住在地下室的企业老职工们十年拆不了的危房;也正是因为有此等嗜好,一个7年没有破获的人命案,在他的催促下7天便得以告破……

吕日周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在长治只待了3年,他走的时候,市委大院里,以及所经的道路两旁站满了相送不舍的群众,有的竟然驱车悄悄地相送到省城太原。

“在同一种体制下抓市场经济,你所到之处为什么民心所向,而有的地方就怨声载道呢?是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有问题?”记者不经意地问了一句。

“不!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错。”吕日周坚定的回答说,“错的是我们有些地方干部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更有甚者会错误地认为老百姓是被他管的。”吕日周随后补充说,市场是公平的,不应人为地破坏它。以拆迁为例,如果政府只为增加地方财政,而忽视了民众的利益,必然会导致抗拆、强拆。如果政府把拆迁与发展,以及老百姓的收益均衡核算,让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由此而带来的既得利益和发展成果,我确信老百姓会理解和支持你的。长治的发展就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实例。

打牢一个基础——兴业富民

基础不牢,大厦倾倒。吕日周说,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改革的事业就好比一桩桩在建设的高楼大厦,经济是基础的基础。如果老百姓怨声载道,贫困潦倒,这个社会的基础就不会稳固。抗战时期,解放区缺衣少食,但由于我们的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与解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所以即便是在敌人坚壁清野,蚕食人民的严酷形势下,革命的队伍也在一天天发展壮大。

随即,吕日周将话题转移到了官员腐败的问题上。他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阶层不断涌现出来,这就使得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些凭胆气和辛劳最先富裕起来的人现在或以成为巨商,附贴在部分决策者的周边,有的甚至干脆走到了某一行业的领跑中心。但由于没有把握各自的位置与威望,在其再生产的过程中便产生出部分的权力寻租现象。离权力越近,利益就越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影响到权力的分配。腐败现象不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分配不公,导致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固化,近而形成了产品供需的相对不足。

吕日周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除加强监督、严惩腐败外,更重要的是兴业富民。即让人民群众从容投身到各个行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去,彻底打破行业垄断。与此同时,政府要大力倡导“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党委创造机遇,人才创造业绩;企业创造市场,社会创造特色”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理念。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必须牢牢记住“联系群众则安,脱离群众则危的安危关系;联系群众则存,脱离群众则亡的存亡关系。”

吕日周特别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政府把不应有的领导市场、经济和发展民主政治权力不失时机地交给人民,交给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二个显著特点,一是官员的无私服务,二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吕日周,男,1945年1月出生,山西大同人。大学学历。曾任山西原平县委书记、朔州市长、省体改委主任、长治市委书记等职务,2003年初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现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副理事长,兼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国民营(私)经济研究会等几家研究机构联盟执行会长。

著有《长治长治—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吕日周自选集》、《在清华北大的演讲》等31卷作品。《中国改革模式》一书在德国出版发行,《长治长治—一个市委书记的自述》,被全国30多家刊物转载。是著名作家柯云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星》和近年曾热播的《龙年档案》中的主人公原型。

2003年被评为“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被中国改革列为改革开放25年来25位代表人物之一;当选“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曾两次蝉联全国十位拥军模范第一名。

规划一条道路——“吕氏法则”

吕日周把他的工作方法总结成了24个字,归纳出了一个流程:寻找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案例教育→归纳演绎。

吕日周讲,他有一次去参加一个经验推广现场会时,有一个老干部悄悄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有假——松树焗了油,麦苗割了头,畜圈借了牛。”他将纸条握在手里,没有声张,而是逐一进行查看,结果发现这个地方的领导在枯松树上喷了绿漆充当活树,把小麦割了头充当草坪,圈里的牛也是从别的地方拿来的。于是,他将经验推广会转换成了现场批评会,并对弄虚作假者进行了通报。

在吕日周看来,不愿意揭露问题、回避问题、惧怕问题的大约有10种人:一是酒肉朋友不讲问题,怕伤了兄弟“和气”;二是黑社会不讲问题,怕暴露了自己的阴谋;三是庸医不讲问题,怕暴露了自己无能;四是庸官不讲问题,怕丢掉自己的“乌纱”;五是懒汉不讲问题,怕出了自己的“二两力”;六是懦夫不讲问题,怕问题将自己压垮;七是小人不讲问题,因为他心存卑鄙;八是邋遢鬼不讲问题,因为他羞于见人;九是无赖不讲问题,因为他周身都是问题;十是愚人不讲问题,只会自欺欺人。

为此,吕日周特别重视和强调调查研究,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调查一定要将下面“香喷喷”的经验,“活生生”的行动和那些“血淋淋”的事实,“臭哄哄”的问题拿回来,摆到桌面上。他反对并讨厌弄虚作假的人。甚至将官僚主义嘴里的虚套子和会计笔下的假数字说成是吹起来的“猪尿泡”,踩扁了的“烂苹果”。他提出,发现一个问题等于深入一分,解决一个问题等于提高党的一份威信;发现一个问题等于敲了一次警钟,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增加了对人民的一份感情。别人替你发现了一个问题就等于暴露了你工作中的一个弱点,自己发现一个问题就主动堵住了一个窟窿,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就是大成绩。

在长治,他根据老共产党员李秋宝的上访信,查清了拖欠教师工资的来龙去脉,并使补发工资100万元,一直增加到了补发400万元。

在沁源县王陶乡王陶村,为解决23名教师的欠发工资,他把乡领导深夜喊来,并“武断”地要求他们第二天上午12点以前必须将工资发放到人,否则将被免职走人。

“我的经验是,对偶然发生的问题追责任,对反复发生的问题找规律,对大面积发生的问题寻体制。对体制病造成的问题去追究具体人的责任。”吕日周说。

“原平6年,轰动全国,一个县的工业利税就达到周边13个县之和。到原平县参观学习者达500余县,8万人次。但他们回去后依然悄无声息,难道你的实践经验不能复制吗?”记者终于说出了憋在心中的疑问。

“因为各地发展的情况不同,完全复制有可能会导致改革失败。重要的是要学会嫁接。”吕日周略显迟疑后回答。之后,他不无调侃地说:“如果学习了我的经验不行,他就可以让我替他坐坐县委书记,我从不相信一个地方的经济工作总那么难搞。”

话音刚落,吕日周又略带伤感地说:“原平也好,长治也罢,虽每每被传媒界说成了改革成功的典范,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他的因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归纳和演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采访手记

按照预约的采访时间,记者提前来到了吕日周的办公地点——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整个走廊上的照片,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人民群众挚爱、新闻媒体热播、社会舆论热评官员的不同侧面。

平心而论,吕日周是一个有个性的平凡人物。他对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他利用传媒监督,逼庸官转型。一介书生,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机,脱颖而出,从此投身到了改革转型的洪流之中,跨进了执政党的干部行列。他是幸运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话用到吕日周的身上,可谓再贴切不过。

作为公仆,他把权力看作是人民赋予的,并切实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勤俭办事,务实为民,高度关注民生,深入群众了解民间疾苦,切实为百姓解忧排难。

作为一个改革者,他每每都能抓住机遇,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并首创媒体监督之先河,其力度之大,贯彻之力,处理之快,无不让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让贪腐官员闻风丧胆。

就这样,原平6年,一个县的产值就成了同边13个县的总和;长治3年,由太行山下的“洗脚盆”巨变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最适宜人居住城市”,经济总量也从全省的倒数跃居除太原市外的第一名,长治市在其离开后之所以仍持续发展,吕日周归结为是体制的变化和物质、精神辩证发展的成果,是历届领导班子科学管理、持续实干的成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位勇于改革,敢创新路的传奇人物,有时也被一些人说成“有争议的人物”和“作秀”。吕日周笑说,认识有过程,本人有缺点,不能计较这些,社会给的荣誉已远远超过了闲言碎语。不管说什么,也是真的假不了,缺点永远不是优点。自己不善于汇报,沟通,不善于讲究批评艺术和团结艺术是造成误解的重要原因。籍于此,吕日周倒更希望有人来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评估。把成功的案例让人分享,教训让人吸取。这或许就是一个改革创新者的发展观吧。

猜你喜欢
长治改革
长治实现乡镇(社区)人工智能辅诊系统全覆盖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小药茶撬动大产业——山西药茶的“长治实践”
当当鼓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