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新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奠基人——刘淇生同志纪念刘淇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2011-09-27 03:27冯有禄恩宝贵施希成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1年7期
关键词:研究所机床同志

冯有禄 恩宝贵 施希成

图1 刘淇生同志生前照片

旧中国深受列强侵略,贫困落后,几无机床工业可言。解放战争后期,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呈现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美好前景。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报告中就提出“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筹经济建设提供装备,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黄敬为部长、段君毅、汪道涵为副部长,下设通用机械、机床工具、重型机械、动力机械、电工、汽车(包括拖拉机、轴承)、船舶、机车车辆等8个专业局,统筹各类机械装备的发展,其中明确二局是主管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装备的工作母机行业的管理局,指定由刘淇生(见图1)、聂春荣同志负责。

刘淇生同志作为新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第一任领导,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条件下筹划了行业的组建和发展。他努力学习,深刻认识机床工具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深谋远虑,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为新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并宣传机床工具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刘淇生同志在前段革命生涯中,并没有接触过机床工具行业,此后转业负责组建新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边干边学中认识到在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机械;而机械的发展和进步,又不能没有机床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机床工具行业是制造业工作母机制造业,他就全力宣传这一理念。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党中央要求在中南海举办了汇报性的“机械展”,其中综合馆由二局负责。在刘淇生同志领导下,展览中突出了工作母机的重要性,当时部领导都认为这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展览,仅毛泽东主席就看了6次。正因如此,在行业筹建中,无论是原有资源的规划,新厂的建设,人员、投资的分配方面,都得到上级领导和各地的理解和支持。

二、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争取新建项目,形成机床工具工业基本格局

在机械工业组建过程中,有一条是尽可能把日伪、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的一些修械所利用起来,当时部里划归二局领导的工厂有:东北机械一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东北机械三厂(沈阳第三机床厂)、东北机械五厂(中捷友谊厂)、东北机械十厂(原沈阳工具厂,抗美援朝时北迁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东北机械第十一厂(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东北机械第十三厂(苏家屯第一砂轮厂)、东北机械第十五厂(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东北机械第十八厂(大连机床厂)、上海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上海工具厂、金陵机器厂(南京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烟台机器厂(烟台机床附件厂)、重庆机器厂(重庆机床厂)、昆明机器厂(昆明机床厂)、长沙机器厂(长沙机床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后经刘淇生同志多方努力争取,又增加了无锡开源厂(无锡机床厂)、张店砂轮厂、北京第二机床厂、武汉机床厂、武汉机床附件厂和天津第一机床厂,对这些工厂都相继作了改扩建,在新中国的156项建设项目中,又争取到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改建项目,以及武汉重型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郑州第二砂轮厂及成都量具刃具厂等新建项目。这样就建立起新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骨干队伍。

三、重视班子建设,努力招募、培养、爱护人才

刘淇生同志过去在党内从事组织工作多年,1952年10月一机部二局成立后,以刘淇生同志为首的局领导班子,深懂以人为本、事在人为的道理,十分重视班子的建设,努力招募、培养爱护人才。

图2 重逢于1980年。自左至右前排:聂春荣、刘淇生、韩子栋。后排:张炽昌、吴献贤、王观潮

当时的干部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央组织部从军队和地方中抽调,一部分是从东北机械局、华东工业部、西南工业部转来的,一部分是从工厂选拔。刘淇生同志平时对干部要求严,办起事来特别认真,说了的事必定要办。但他给人的印象却平易近人、好相处,各厂厂长都愿意找他汇报研究问题,所以他在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当时局领导班子中刘淇生同志任局长,聂春荣任技术副局长,韩子栋、王观潮、安铁志、张炽昌、吴献贤先后任副局长,韩云岺任总工程师。1980年7月3日,在“文革”之后,他们还以重逢为题合影留念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见图2)。

为了充实局机关的干部队伍,刘淇生同志亲自与中南地区商议调配了局的处级干部。在1953年召开的第一次厂长会议上配齐了各厂的领导班子。筹建哈量,调配了王观潮等一批干部;筹建武重,从中南要了史梓铭等一批干部;建设二砂,要了刘腾、王津等一批干部。每年还积极向国家争取为行业多分配大专毕业生,其中仅留学生就有200多人(包括邹家华、叶选平、张代侠、曾宪林、沈烈初、缪满荣等)。在企业又以师带徒,办技工学校,培养能工巧匠。在充实职工队伍中,刘淇生不仅重视量的增加,更重视质的提高,他提倡要干一行钻一行。他本人就带头白天干,晚上学;并抽调刘传陆、许如等一批干部先上俄文专科学校,后去苏联学习;选派刘任需、卓扬、赵维臣、张志远等一批干部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修;还促进企业办业余大学,鼓励职工进修,激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正因为重视队伍建设,为日后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三线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机床行业的建立与发展既在组织上得到了上级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在为国家造就人才、输送人才。例如邹家华同志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叶选平同志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淇生同志也被调升到第二机械工业部担任副部长职务,与他同时期在行业工作的王观潮、王侯山、史梓铭、顾金池、耿涛、宫本言、曾宪林、李乐山、张健民、赵维臣、沈烈初等同志都先后被任命为省部级干部,为机械行业和各省市输送的司局级干部更不计其数。周勤之、徐性初、郭重庆等一批科技尖子成为两院院士。机床行业一些老同志在一起回忆时,一致认为,刘淇生同志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四、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加强管理

在机床工具行业有了一批生产企业后,在刘淇生同志主持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机床工具行业各类产品的需要,参照苏联机床工具行业的经验,结合各厂的实际,进行了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展品种,组织生产。为了使各企业的管理工作走上轨道,当时要求各企业参照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组织设计,加强企业的管理,使各厂生产、技术、财务等管理健全起来。刘淇生同志特别重视产品质量,曾先后两次在《机床与工具》杂志上发表有关产品质量的文章。为提高质量,下决心对中捷友谊厂实施停产整顿,这对全行业起到了带动作用,使机床工具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快走上正轨。刘淇生同志十分重视媒体作用,于1953年创办了《机床与工具》局刊,用于及时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局的工作部署,交流国内外行业动态和经验,并亲自为刊物题名(见图3)。

图3 为机床与工具杂志题刊名

五、重视科研工作

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以刘淇生同志为首的二局领导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先后组建了北京机床研究所(图4为刘淇生同志到所指导工作与同志们合影)、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成都工具研究所(先在哈尔滨,后迁到成都)、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广州热带机床研究所、第六设计院。1958年又召集各类产品的主导厂在天津开会,成立了武汉重型机床研究所、上海磨床研究所、南京仪表机床研究所(后迁宁江)、北京铣床研究所、沈阳车床研究所、沈阳自动车床研究所、沈阳钻镗床研究所、天津齿轮机床研究所、长沙插拉刨锯床研究所、烟台机床附件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这样就形成了机床工具行业的科研体系,承担起基础理论研究、行业标准、技术攻关、用户调查、联合设计等工作。

图4 视察北京机床研究所时与原二局老职工合影(前排左三 聂春荣,左五 刘淇生,右五 吴献贤,左一 吴登甲,左二 张克昌,前二排左一 刘传陆)

六、结合行业实际,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二局成立后,在抓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同时,刘淇生同志十分重视与地方党政机关的关系。除了直属单位的日常党务工作请各地党委领导外,在干部、土地、职工队伍、社会配套等方面都积极争取地方的支持。同时也关心支持地方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在产品分工、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帮助。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积极与地方领导商议组建行业的地方队伍,如上海机床公司的第一到第十、重型、江宁、仪表等机床厂、上海锻压、第二锻压、上海量刃具、上海砂轮等企业;天津市一批企业;杭州、安阳、德州、广州等机床厂,都予以规划、分工、引导。

特别是1958年为在行业发展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刘淇生同志亲自主持,在重庆召开全国机床工具工作会议,一是请各地主管工业的部门领导同志参加,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机床工具的积极性,形成了直属的“国家队”与各地的“地方队”的有机结合。二是树立为用户服务观念,决定开展用户调查,了解用户需要,积极吸取用户创造的“蚂蚁啃骨头”等经验。三是行业内要认真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总之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行业的发展。

按照这次会议精神,时任机床研究所所长,随即调任机床局主管技术的副局长刘传陆同志,在主持制定机床工具行业产品系列型谱中,形象地提出要“广收义子,纳入宗祠”。在组织高精度机床和二汽设备大会战中,都贯彻了这种精神。

会后不久,刘淇生同志工作调升、离开二局,但可以说他已为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5 后排左起:张昭、施希成、曾宪林、刘淇生、夏之栩、卓扬、杨福有、庾培植。左三彭晋龄,前排左四何文彬,右一吴学海,右三解明九

刘淇生同志主持机床工业工作期间,可以说是使机床工具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建立起机床、锻压、铸造、木工、机床附件工具、磨料、机床电器等8大类产品的生产。使当时国内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达到80%,为机械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淇生同志在新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创建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爱党爱国,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他兢兢业业,日以继夜,努力工作,善于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的好品质、好作风,对我们这些当时刚参加革命,到机床行业工作的人来说,是言传身教,使我们终身受益。

刘淇生同志热爱机床工具行业,还体现在从各方面关心行业的职工。他提倡职工队伍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经常深入基层,鼓励促进,图5是他到北京机床研究所观看第六届职工运动会时留影。即使在他离开行业30多年后,依旧念念不忘机床行业,离休后1993年还赋诗致机床行业诸同志(图6),足赋诗致机床行业诸同志(图6),足显对行业感情之深。

图6

值此纪念刘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机床工具行业一些曾经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同志虽都已是耄耋之年,但聚到一起议论,都忘不了他对行业的贡献,认为他主持工作时一些做法,对机床行业今后的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系到行业目前情况,如何进一步统筹规划,避免过度重复;坚持科学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由“大”变“强”;进一步招募、凝聚,优化职工队伍;主机、功能部件、机床附件、量、刃、磨具等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满足用户需要;进一步提高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扩大出口,扭转机床工具类产品大额贸易逆差局面,这些都要认真研究,努力解决。我们期望在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引下,有工业和信息化部正确领导,机床工具协会努力组织,制定好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行业内一定能形成共识,统一行动,创造新的业绩。

附记:值此刘淇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曾宪林、张志英、施希成等老同志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怀念刘淇生同志对行业的贡献,以期承前启后,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曾宪林同志亲自给冯有禄同志打电话,要求冯有禄牵头完成此事。从二月开始,我们三人认真回忆,收集整理资料(包括行业内许多老同志写的文章),形成初稿又送请冯士笏、庄云亭、刘任需、许如、孙玉鼎、汪国华、张志远、张志英、陈问源、陈循介、郑清贻、孟兆麟、倪嘉容、高亨德、蒋应逸、缪满荣等同志(以姓氏笔画为序)审阅、补充、修改。曾宪林同志又仔细看了几遍,提出重要补充意见。因此此文可以说是由同志们集体写成。

猜你喜欢
研究所机床同志
机床展会
睡眠研究所·Arch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OVER THE RAINBOW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昆虫也会便便吗?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