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规划若干思考

2011-10-21 06:05黄钰铃周宜红董晓华
大众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工程

黄钰铃 周宜红 董晓华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规划若干思考

黄钰铃 周宜红 董晓华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三峡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几经调整,其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方案亟待修改与完善。经新学院组织专业建设规划,开展多次讨论,将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为环保及水利行业输送毛坯工程师,其培养方案相应调整,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保留了各环境要素污染评价、控制与管理,同时增加工程实践类课程,突出该校水电特色,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领域。

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一)专业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历史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1998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环境与安全类开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它涵盖了原 “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部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等。

全国多数综合大学及工科院校均已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50多所,年招生人数2万人左右,其中1997——2001年均招生增长30.78%,远远高于全国高校扩招的平均速度。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最初设立于机械与材料学院,于2000年开始招生。2008年9月该专业调整至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底学校学科调整后,该专业与原土木水电学院水利工程及力学、原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合并组建成目前的水利与环境学院。目前每年招生60人左右,但经过第一学期末进行的转专业考试后,一般只剩40人左右。与同样具有水电特色的兄弟院校河海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等相比,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此外,为了推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先后有昆明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通过了专业认证。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距离认证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

2.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上升,2006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19.51%,2007届上线率20.29%,2009届上线率21.42%,2010届上线率26.5%。本专业有两位优秀毕业生先后进入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近几年来,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单位包括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勘测设计院、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大唐国际克旗煤制气项目筹备处、华新水泥技术管理(武汉)有限公司、安琪酵母集团环保处、湖北宜都东阳光化成箔有限公司、国电黄金埠发电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兴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以及一些区县环保局或环境监测站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缓慢,与国内其他高校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我院在建国家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等工科专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当前宜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我校水利工程的学科优势,着力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促进“大水利”的形成,依托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的学科共享平台,充分利用水利学科的带动作用,加强与突出水电特色。

(二)专业建设定位

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两类,即工程技术型和学术研究型。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到环保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一部分人才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学习被培养成学术研究型与资源管理型人才。对于一些学术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还承担培养一批环境学科应用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在这类学校,本科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毕业生主要到国家重点工程单位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到环境科学研究单位或有关高等院校工作。

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过硬的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包括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力方面主要指良好的自学、表达、设计、计算机及科学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创新试验和科技开发能力。

另外,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是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我校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只有明确定位、依靠特色才能在困境中发展壮大,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根据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未来社会对工科专业人才的要求及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结合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考虑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我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将定位于为环保、水利及其他工程类行业输送工程技术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应主要为各类型中小环境工程公司,以及水利及其他工程类设计、施工等单位;从事的主要工作应为水、气、声、固等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物测试分析、污染控制技术开发、污染影响评价与管理、环保咨询,以及一定的污染控制工程构筑物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氧化塘等的设计、经济预算、工程施工及项目管理。

(三)专业建设措施

1.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本着“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教学原则,并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新思路,我校于2010年4月围绕环境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原培养计划的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国内外环境类专业的培养计划,新方案强调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毕业生能在环保部门、市政部门、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评价、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

(2)课程体系

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要能在同一性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即体现不同的个性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淡化专业意识,突出专业特色;要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也就是说,课程设置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既有通才的素质,又有专才的技能。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符合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要求。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及新版人才培养目标,该体系采用板块课程结构,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四大板块。

通识课程由教务处协同全校各相关专业共同讨论制订而成。它由三个课程群组成: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为主的公共政治课和大学体育课程群;二是以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群;三是以介绍哲学、历史、经济、法律、管理、艺术等学科基础知识为主的人文类课程群。

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根据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入手,构建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完整的、协调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条主线:大学化学、环境分析、环境工程原理等组成的化学类课程群;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组成的生物类课程群;工程制图、电工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测量、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等组成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群。此外,水泵与水泵站、给水排水管网工程等组成的给排水工程基础类课程群也列入专业基础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给水排水方面知识,增加未来就业机会。另有环境工程CAD、计算机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文献检索与利用主要培养学生绘图、处理数据、检索文献等能力,为最后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向学生介绍某一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展望,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自己所学学科发展的程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为突出我校特色,主要开设了两类专业课程群:一类是各环境要素污染控制技术及评价与管理,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必修课程;另一类是供选修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以及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另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清洁生产与环境材料以及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扩大知识面。

三条专业基础课主线及两大专业课类群构成有机整体,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以四条竖线将课程划分为5个部分,分别代表第3——7学期,意即图中各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至大四上学期结束全部修完,之前的时间主要用于大学公共课学习,之后时间则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

图1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集中实践模块包括教学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旨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突出化学、生物及力学三大学科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水、气、声、固各环境要素的污染控制技术及评价与管理,同时保留给排水工程等方面培养体系;第二、结合学院的优势学科,夯实了工程类基础知识,在开设工程制图、电工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测量等一般工科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以及水利工程概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工程、生态工程学、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等选修课程及相关实习、实践、课程设计等。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拟加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和融合,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期,设计“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开设专业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他实习/实践环节等五类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目前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人。十二五期间,本专业增设楚天学者岗1名,引进具有环境工程背景的水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等方向带头人各 1名,引进具有环境工程背景的博士(水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方向)各1~2名。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以中青年博士、教授为主体的年龄、学位、职称结构合理的一流学术梯队。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申报获批硕导 5人,申报获批博导 1-2人,积极申报学校“151”人才层次岗位。

同时,通过实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坚持骨干培训与全员提高相结合、脱产进修与在职学习相结合,实现“骨干教师博士化”、“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骨干教师国内访学与专题进修”、“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目标。

3.教学条件建设

(1)课程及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科前沿知识与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规划与管理。截至目前,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校级精品课程正在建设,“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拟申报校级合格课程及优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将由专人负责,并配套建设教材、试题库以及考核与评价方法。《环境分析实验》(双语版)教材即将付印,十二五期间将组织本实验室各位专职、兼职教师编写《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教材。

(2)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现有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等专业实验室。实习教学方面,目前已与黄家湾垃圾填埋场、宜昌市环境监测站、沙河污水处理厂、清江化肥厂、金龙泉啤酒厂、长阳环境监测站、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了较为固定的联系,为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总的来说,实践教学资源和硬件条件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更多层次结构合理、内容形式多样、实习目的明确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综合训练基地,强化专业实习教育环节,提高实践效果。增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训练,引进或聘请国内外工程界、企业界具有丰富工程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依托现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计划。SRT计划的目的在于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及早了解工业界和社会,锻炼实际才干。一些大学的SRT计划实践表明,它的实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生态水利、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方面的优势,提升和加强环境工程的实验设备条件和教学资源,积极申报省级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尽早争取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成省教育厅示范中心乃至全国水利工程环境效应与生态恢复教学实验平台。

(四)小结

环境工程高等教育在我国虽然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需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A],//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暨全国环境学科院长/系主任联络会会议论文集[C].山东济南: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1-8.

[2] 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设规划[Z].北京:2008.

[3] 李潜,储金宇,刘宏.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8(12):198-200.

[4] 龙腾发,李明顺,陈孟林,等.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88-91.

[5] 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G647;C40

A

1008-1151(2011)05-0176-03

2011-02-18

2010年三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资助(1003);2010年湖北省省级教研项目资助(2010187)

黄钰铃(1978-),女,湖北荆门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环境与水生态。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
装备环境工程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