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民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2011-10-30 09:21周立伟
科学中国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生

周立伟

关于公民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周立伟

“科学教育是把自然人改造为“真正自由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前言

公民科学教育是教育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我国现代教育的问题在哪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现象:

一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依然有很多迷信和愚昧无知的现象,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二是我们的教育方向似乎有迷失,功利性太强了,人们为“学历”学习而不是为“成人”而学习;

三是面对新世纪,如何使教育和人才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如何适应培养高级人才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明白:“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学”是要把自己的学识贡献给国家和社会,为人民服务,使国家更强盛,使社会更美好。此外,还要把“学”视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为丰富,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使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下去。但我总觉得,当前教育的方向似乎有些迷失了。

一、科学教育的目的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及由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建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科学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是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新世纪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

教育是人类维系社会、发展自身的一种公益性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在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按照国家和民族的需求和方针,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为公益事业,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从根本上讲,这种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行为应该由国家统筹并实施,需要国家负担的必须由政府承担下来。

教育的目的和使命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促进人的社会化,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使人自身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逐步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真正自由的人”。

科学教育的重点并不仅是学习和传承知识,更不是把学习知识功利化而作为一种工具,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一种手段,但知识给予人们的主要是文化的传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学识趋于完善,使社会更加进步。

恩格斯说:“人类来源于大自然的事实注定了人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这里,恩格斯认为人的初始是“自然人”,有“兽性”,逐利、争夺、占有、逃避监督是其本性。当前,种种愚昧、落后、迷信以及欺骗等恶行说明人的兽性没有得到抑制,教育没有到位。恩格斯的话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目的和本质。教育是把自然人改造为文化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至少要约束自己做正事,不做坏事,遵法守纪。

简而言之,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人”,将一个“自然人”培育转化为“文化人”或“社会人”,而教育的内容是“做人”,使人变得更有能力,更有理想。教育不仅仅使自己变得美好,使自己能发挥巨大的潜能,同时使整个社会变得更为美好。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

一是传播科学知识,在全民中普及科学常识,提高广大国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说来:继承、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社会价值观;培育和发展社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造就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科学基础;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国家民族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二是培育创新人才,培育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又有个性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具体说来:德、智、体、能、美和全面发展。德: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修养;智:开发智慧,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体:锻炼人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运用科学知识创新和开拓创业能力;美:培养人具有崇高的心灵美。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共同理念和最为宝贵的智力资源。

三、科学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学校应把科学教育看作为是培育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和渗透,并与弘扬传统文化相融合、相沟通,从而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恪守学术诚信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通过科学实践,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团结合作、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

美国加州硅谷有一个“技术:创新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是当代的先进技术与技术创新的展览馆,而且是一个科学普及的教育场所,使各种不同背景和不同年龄的人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体会到科技对人类和生活的影响,引起他们对科技探索的兴趣。

博物馆内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有让你亲身实践或亲自操作的机会。它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对青少年灌输科学思想,使他们亲近科学,成为未来的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专家。我参观时发现博物馆内美国专利局有一个专门的场所,向公众介绍申报专利的知识。在那里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大约6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参观了一个项目后,向父亲说,他也有一个想法,想报一个专利,他父亲就把他领到美国专利局的柜台那里。工作人员十分认真地倾听这个孩子的构想,说她可为他代写专利申请书,并一点一点记下孩子的想法。周围的人静静地听着,没有一个耻笑孩子的幼稚,所有的人都爱护儿童的好奇心。这件事使我感想很多,这在我国是很难想象的。

在我国,至少在我这一辈,非常可能的是,只要孩子一提出来,家长就会说他胡闹,他的思想立刻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他幼小的心灵老会想到他父亲训斥他“不要胡思乱想”,或者是科学是大人的事,与小孩子无关。

这就是我们与科技发达国家之间在传统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孩子的想法可能很幼稚、很可笑,但大家首先是鼓励,并不认为他是幼稚可笑的。这样,从很小的年纪起,就在心灵上灌输创新意识和技术革新的科学精神。由此我想到的是,高等学校一定要给老师和学生们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鼓励各种想法,鼓励首创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要的是启发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批判精神。

四、科学教育:中西方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异同

下面以美国为例对中西方现代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1.教育传统

中方:教育传统从小鼓励服从——灌输教育

美方:教育传统从小鼓励自由——启发教育

中方:中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强调的是安排和服从,需要的是具有归属性人格的人。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就是靠老师的“灌”和“填”加上学生的“记”和“背”进行的,教育者信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认为“巧”是来自于“熟”,没有捷径可走。今天,中国已由传统的“灌输教育”逐步发展到“应试教育”,而且愈演愈烈。从中小学到大学培养的是应试能力:“贝多芬”(会背就能多得分)。孩子们以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判断的标准是听话、老实,让老师、家长满意。

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人的社会感强。教导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感强是好的方面。对大多数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好的,也使不少人成才。但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对青年人思想束缚较大,而且“人格手段化”,往往造成双重人格,由革命者转为害人者很容易。

美方: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和选择,需要的是具有自主性人格的人,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生存和发展的人;进行的是“启发教育”,希望用“尊重”、“启发”的观念来引导学生,不强加于人,鼓励质疑和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国的教育传统从小就鼓励孩子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创新意识从小培养,注意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长大后敢于向权威质疑和挑战,在思想上没有犯上的概念。

美国教育的影响是自由度太大,“自生自长”,思想束缚少。从我们的标准来判断,美国小孩不够努力,不那么刻苦,也似乎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学习基础不如中国孩子扎实。另外,由于学习“自由度大”和“没压力”,使得美国教育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

在美国,学习不勤奋多半是在三、四流大学或不入流大学的学生,一流大学的学生无有不勤奋的。美国名牌大学的学生志向远大和刻苦勤奋,如哈佛、斯坦福、贝克莱、MIT等院校,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当尖子更难,非得十倍的努力才能有为。无怪乎,哈佛之所以被称为一流大学,是该校出了这么多杰出的人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美国总统。另外,美国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是很大的,生活压力(学费自理,多数自己住),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加起来则比中国的大学生要辛苦得多,压力也要大得多了。

2.思维方式

中国学生:习惯顺向思维(线性思维)

美国学生:常做跳跃式思维

中方:严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线性思维是后天训练的,是中国学生的特点,但恰恰少了一点悟性。背诵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好的一面是主要的,不好的一面是次要的。不通过自己理解而“死记硬背”固然不可取,但把一切归罪于背诵并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中国学生喜欢从本本中找依据,唯书唯上,极少能重新定义概念,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也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另辟蹊径。学生的个性被扼杀,思维不活跃,没有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是当代青年学人的最大问题。

美方:思维似乎不够严谨,比较活跃,常常出格,会打破旧的格局,比较会“出题”,好动手。教师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常要求记住各种实例和案例。教师有些鼓励学生“胡思乱想”,学生喜欢乱闯乱碰,海阔天空,除非他们认为前人的思路对自己有帮助,否则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

3.思想心态

中国学生:勤奋谦虚、满足于书本知识

美国学生:思想解放,自信、张狂

中方:中国学生学习刻苦,勤奋踏实,表现谦虚,但团结合作总有点问题。依赖家庭、老师,满足于书本知识,不愿做冒风险的事情。谦逊和依赖带来了胆怯和缺乏自信的副产品。

美方:美国学生思想解放,有冒险精神,能合群。特别自信,个个觉得自己是个人物;愿意干自己喜欢的事,且不畏艰难困苦,但看起来有点自高自大、好高骛远。大胆和自信带来了张狂和傲慢的副产品。

4.大学教学

中国学生:重基础,知识扎实

美国学生: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

中方:高等学校的教学注重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与理论,循序渐进,重继承轻批判。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机械的计算能力强。学习勤奋有余,成绩不错,激情不足。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从教育思想上说,我国大学教育实际进行的是“原理教育”,似乎只要学会了原理,就能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中国学生解题力量强,学生的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解题思路。从教学方式上说,老师希望把自己懂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把所有问题都讲到了,讲课便成为知识的灌输。课程讲学和考试通常都以老师指定的一本教科书或讲义为准,学生也很少找其他教科书参考。

教学方法“讲多练少”,较为单一。学生的任务主要是理解老师讲的,只要具有解释问题的能力、作题能力就行;而不是让学生思考、将他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解决问题。中国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培养着重是扣书本的能力。读书的目的似乎仅是装知识。

美方:高等学校的教学重独立思考,重创造能力的培养,轻视机械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多,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在深度和广度上延伸。学生阅读能力强,自主意识强,愿意在自己想做的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干事胆子大。从教学方式上说,讲课时间短。“少讲多练”。课堂间师生互动。课程很多内容变成了课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学。课程都不是以一本教科书为准,而是布置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深有浅。学生需要很多时间在实验室或自己查资料学习。教导学生如何提问题而不是仅仅记住内容,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学能力。学习成绩以平时作业为主,占70%,考试成绩仅占20%。这也是和我们不同的地方。

5.人文教育

中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专业知识深,但知识面窄

美方:重视“文理交融”,知识面广

中方:理工科学生进校后主要学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深而知识面窄,而对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或常识了解太少。“文理分驶”,“重理轻文”造成理工科学生的文化底蕴不强。不少理工科学生只知道片断的事实,缺乏综合的才能,想象力不丰富。语文写作训练到大学阶段便终止了,造成思想表达和思路上的“枯竭”。

美方: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重视“文理交融”,理工科学生每学年必须选修两门人文学的课程,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学生的阅读面广,常识丰富。人文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想象力,而且也有从事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及适应性,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

6.创新思维

中国博士生:研究工作亦步亦趋,不敢标新立异

美国博士生:注重研究能力自我培养,敢于向权威质疑和挑战

中方:强调博士制度的研究性,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有创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的训练缺乏,依赖性较大,难于形成创新心理和探索精神。论文工作跟着人家亦步亦趋,东张西望看别人在干什么,好跟着去做。不愿或不信自己能向权威质疑和挑战,最希望自己研究的结论是权威结论的延伸或补充。

美方:强调博士制度的研究性,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有原创性(originality),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指导教师只定方向和研究内容,其余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干。美国学生敢于寻找重要问题去解决,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并向权威挑战,思想上没有什么负担。

7.考核、淘汰制度

中方:严进宽出,考核、淘汰制度不健全

美方:宽进严出,有一套严格考核、淘汰制度

中方:进大学不容易,层层考试过关斩将。但只要进了大学门,拿学位容易,而且是学位程度越高似乎越容易。在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获通过而被淘汰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考核不规范,各行其是,没有把它视为博士生培养质量把关的手段。由于考核、淘汰制度不健全或不重视,培养质量就难于保证。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为数不少“充数”者,造成国外对中国博士学位的“鄙视”。此外,我国的学制缺乏弹性,往往到时间便一刀切。

美方:进大学相对容易。大学有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取得学士、硕士学位相对容易,但获得博士学位并不容易。在美国的很多院校,当了博士生,并不能保证都拿到博士学位。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最后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约为30-50%。一般,博士生进入论文阶段前有一次2-3天的综合考试,一般包括候选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在一些名牌大学,此类综合考试的淘汰率在30%-40%之间,如此之高的中期筛选和淘汰率保证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学制弹性化,有时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长达7-8年。一般在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时,普遍承认中国的传统教育的优点就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扎实,应付常规事物尤显其长。

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重视基本学科,特别是数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学习,在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因此,我们的孩子有比较扎实的根底,考试成绩尤其突出,但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弱。而美国的基础教育,虽然美国孩子在基础方面差一点,笔算、心算等计算方面的能力差,但阅读能力强(名列各国榜首),实际动手能力乃至“社会能力”比较强。而良好的常识(美国孩子占优)和扎实的根底(中国孩子占优)正是所谓“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西方的教育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教育方式灵活,易于向新事物方向发展;鼓励独立思考和广泛的兴趣;推崇创新、勇敢、自信和大胆质疑和倡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中国的教育讲求扎实的训练,强调规范、循序渐进,基础扎实是其优点。其弱点是重继承轻批判,最不愿冒犯先人。由于早期的教育阶段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薄弱,造成中国学生的科学研究基础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超过前人的雄心。过于注重经验和实用与急功近利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现在,中美两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美国教育界为他们的孩子成绩差,基础不扎实而苦恼: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考试成绩在下降,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落后于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士、法国和德国。他们认为,问题是多方面的:负担过重的教师没有时间来继续学习;教材过于强调学习现成答案而不是探讨问题,学生的主要精力被用在记忆上而牺牲了敏锐的观察和思维力;重视记忆零碎的信息而不是强调理解学习的内容;重背诵轻论证等。一句话,就是认为美国现行教育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说在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1985年,美国教育界和科学界启动了旨在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致力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跨世纪的“2061计划”。该“计划”坚信,适应21世纪需要的科学素养是美国新生代的希望。此项计划之所以取名“2061计划”,是因为在2061年的时候,哈雷彗星将再次莅临地球。照美国人的意思,那时不想让再次飞临地球的彗星看美国人的笑话。言下之意,在2061年美国人在各方面特别是科学教育要稳居世界头把交椅。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近四分之一世纪在基础教育上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最近公布的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结果,引起全世界教育工作者极大的兴趣。PISA测评全球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美国有2万人参赛,来自一千多所学校,上海有5千人参赛。测评结果是,中国在科学、阅读、数学三项指标均排名第一,而美国科学仅排名第23,阅读排名第17,数学排名第12。这个结果使美国人大为震惊,美国教育部长大声疾呼要改善美国教育。世界上很多教育家、社会学家等都在讨论中国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突然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当然,一次测评并不能说明中国教育优于美国;而且中美参赛人数的代表性也有相当的差别。但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能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学生是毫无疑问的。国外对中国学生PISA优异成绩的一个普遍认同的解释是:中国的教育系统实行的是拔尖教育(尖子教育),中国教育偏重知识教育。

中国学生在PISA测评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值得高兴,我为我国的青年学生感到自豪。但冷静地分析一下,PISA测试主要集中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别人的提问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正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长处,我们的一套教学方法确使我们的学生在国际测评中大大领先。但也有另一方面的问题:过度强调知识的获取和解题能力,也可能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独立、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自己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前,中国教育界担心的问题是学生被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并认为目前这种教育体制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和事实记忆,很难培育创造性。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培育和强化服从的思维方式和不能“犯上”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千万要注意,不要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不要剥夺孩子们的创造力。科学创造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冲破传统的灵感。因为敏锐的观察力是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想象力则比知识更重要,它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具有批判精神的灵感则是冲破传统的创造。对不懂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唯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才能在科学上作出贡献。因此,在青少年时代,十分重要的是鼓励和培养想象力、观察力、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批判精神。基础教育应当把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原始创新的直接动力。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教育界及时提出了发展科学教育,以培养创造力、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为核心,这是完全正确的。

在现代教育中,知识的学习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更应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的培养,当然还有健全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中国人和犹太人,被世界上公认为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从来不缺乏创造的能力,而中国学者当前所缺少的,是自信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缺乏创造的勇气。只要我们振作起来,树立信心,勇于创造,自觉追求,就一定能够重新振兴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从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出参天的思想之树,造就出一大批文化大师、科学大师。我满怀信心地相信,在本世纪50年代,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必将全面复兴,进入世界科学技术的核心和前列地位,成为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之一。

有同学们问我,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的差异在哪里?我说,我们现在谈一个产品,往往比较硬件和软件。如果我们将“硬”和“软”来比较人的话,那么,“硬”就是一个人的智商(书本知识,智慧,能力等),“软”就是一个人的情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等)。我觉得,我们的大学生在“硬”的方面做得并不差,而美国大学生在“软”的方面做得比较好。我列出下面8个“软”的方面,给我们的大学生参照,可以和他们比一比。

1.自强不息。独立性、自主性、靠自己打天下。自尊自律自信,能严格要求自己。

2.团队合作。合作而不是单干,团结而不是窝里斗,有团队精神。

3.公平竞争。竞争是公平的(Fairplay),不是拆台,不是用卑劣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取胜;竞争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努力的向上,不到最后不放弃。

4.结交朋友。有社交能力,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诚恳友善待人,乐于帮助别人。

5.辩论能力。说话做事合乎逻辑,思维清楚。

6.批判思维。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质疑权威没有思想障碍。

7.沟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演讲能力。

8.遵法守纪。知道违法乱纪最后倒霉是自己。最重要是“慎独”。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应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五、结束语

总的说来,我们国家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中国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正是这些人才,使中国的经济腾飞,使世界为之瞩目。

但是,从国内现有状况来看,从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公民科学教育依然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科学教育改革将是一个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逐步改进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鉴于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状况,在天津南开大学的科学教育会议上,两院院士建议在组织保证上,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下成立一个包括教育家、科学家、一线科学教师和教研员在内的专门委员会,帮助政府决策、指导科学教育标准制定、教育评估和教师培训等工作,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公开、互动、资源共享的研究和推广平台。同时建议在课外采用多种形式,如科学家进入学校,科普和科技馆建设,开放相关场馆和实验室作为科学教育基地等,鼓励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推动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北京作为一国之首都,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在这里,理所当然应该走在最前面。北京有许多著名中小学、名牌大学和科学院研究所,有青少年俱乐部,有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优异的环境和条件,在推进科学教育上他们已经作出,必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是国外所言,中国实行的是拔尖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层层在选拔,从幼儿园选拔开始到省市重点、全国重点,一级一级台阶,往尖子上爬。这是中国的国情所致。诚然,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尖子,但更需要的是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教育的重点似乎应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金字塔底部的潜能上,这对于国家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科学教育在中国城市的大中小学的落实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毕竟我们已有相当的基础,我们的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成就并不比发达国家差,我们的高等学校近30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只要我们重视,我们的公民科学教育一定能赶上去。但我更希望,城市的公民科学教育,应该考虑金字塔的底部。例如,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在贫苦的弱势群体中,在数百万进京的打工族中,如何进行科学教育,改变他们中间愚昧落后迷信无知的状态,科学教育是一项非常严重、更为迫切的任务。因此,在这些人群中,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更大的关怀,开展免费的继续教育——如开办夜校和各种学习班等,还有社区的公共教育,终身教育,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和科学普及,才能使这部分国民摆脱落后和愚昧的状况。如果忽略了他们,城市是难以得到健康发展的。

专家档案:周立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名誉博士称号。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宽束电子光学的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270余篇,学术专著5部。研究成果曾多次获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科学拔牙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