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中年男性不良生活行为的影响

2011-10-31 02:32张文波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7期
关键词:自我保健知晓率居民

张文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健康教育对中年男性不良生活行为的影响

张文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目的 了解居民的健康素养和不良生活行为,探讨健康教育对中年男性不良生活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素养测试和健康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对有不良生活行为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健康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为23.7%和34.7%。6种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在健康教育前处于74.3%~85.0%间,健康教育后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有所降低,在22.7%~50.0%间。结论 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健康教育;中年男性;不良生活行为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全方位健康观,为了促进人类健康,WHO总部设立了健康教育组,1989年改为健康教育司,敦促各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我国于1986年成立了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和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并于1990年召开了全国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我国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了社区健康教育任务与目标。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简称健康素养66条)后,我国进行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为了解居民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我们对社区中年男性的健康素养和不良生活行为进行调查,并对不良生活行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5~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居住在常德市武陵区的300名中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5岁;初中学历45名,高中学历10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155名;行政机关干部、职员170名,经商人员72名,社会成功人士58名。

1.2 健康素养测试

根据卫生部2008年1月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关内容,拟定20个选择题,于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1个月后分别进行2次测试,参照全国居民测试评分标准,能准确回答80%的问题者统计为有健康素养,并计算健康知识知晓率。

1.3 健康行为问卷

自行设计问卷,于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2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影响健康的6种危险行为,即不良生活行为,并计算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问卷经常德职院社区护理教授审定,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1.4 不良生活行为干预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对不良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其教育形式主要有4种。一是板报墙报宣教;二是发放印刷资料;三是举办专题讲座;四是进行家庭访谈。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主要根据知—信—行理论进行。以吸烟为例,“知”是传递知识,提高认识,即告之吸烟的危害与戒烟的益处;“信”是形成信念,转变态度,即通过医学知识与实例教育,使之形成正确认知,相信戒烟有利健康,并愿意戒烟;“行”是决心行动,改变行为[1]。

1.5 统计分析方法

计算频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评价干预效果。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对300名中年男性的健康素养进行了2次测试,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中年男性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2.2 不良生活行为改变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对不良生活行为进行了2次问卷调查。其中的“三高饮食”指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对6种不良生活行为进行干预后,不良生活行为有了较大改变,其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 讨论

3.1 健康知识宣教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地传递健康信息,并进行行为干预,使受教育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自觉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维护与促进健康的目的。简言之,健康教育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知识,转变态度,改变行为。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2方面,即保健宣教及行为干预。《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的社区综合干预目标是:到2010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应达到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应达到60%以上[1]。2008年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5%,其中城市为9.9%,农村为3.4%。距2010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应达到80%的目标相差甚远,可见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此次对中年男性健康素养的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前,其健康知识知晓率为23.7%,健康教育后,其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了34.7%,虽然有所提高(P<0.005),但要达标仍需不断努力。

表2 健康教育前后中年男性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比较[n(%)]

3.2 不良生活行为干预效果

健康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改变行为。根据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通过保健宣教和行为干预,使有不良生活行为者提高认识(知),转变态度(信),改变行为(行)。卫生部于2008年1月发布的健康素养66条是全世界第一份由政府颁布的有关公民健康素养的官方公告。所谓健康素养,就是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66条中明确指出了四大健康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2]。开展健康教育前,我们对城市中年男性的6种常见不良生活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较高,在74.3%~85.0%间。这表明实施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任务异常艰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只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健康教育,一定会取得成效。我们此次采用了多种健康教育形式,使部分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行为有所改变,表现为6种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降至22.7%~50.0%间(P<0.001),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

3.3 健康教育的长期性

健康教育是改变人们不良生活行为的重要手段。认知决定人的态度与行为,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生活行为,而正确的认知可以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正确的认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因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然而,要改变一个人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行为并非易事。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讲究一定的策略。

总之,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可以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对全面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何路明,张爱红.社区护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N].健康报,2008-05-12(8).

R193

B

1671-1246(2011)07-0117-02

猜你喜欢
自我保健知晓率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助你健康每一天自我保健APP答读者问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研究
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对孕妇孕前自我保健状况的影响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行为的调查及对策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