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块构建

2011-11-02 06:33郑大湖
外国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双语外语学习者

郑大湖

(上海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3)

大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块构建

郑大湖

(上海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3)

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述了需求分析理论的概念、“需求”的不同定义,提出了如何通过构建需求分析模块来指导双语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需求分析;模块

1.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倡导在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双语教学被看作是打破传统的“费时多、收效低”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出路(俞理明、袁笃平,2005),因而双语教学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研究的重要课题。据统计,近九年来研究者共发表双语教学的文章不下千篇,起初主要集中在单科双语教学实践总结、国外双语教学的介绍或启示(俞理明、韩建侠,2003)、英汉双语教学现象的反思、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等(王海燕,2005)。近四年来,开始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教学模式(庞继贤,2005:9)、实施双语教学时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韩建侠,2007:1)和评价模式等。但是,从总体上看,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开展双语教学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开设双语教学效果如何?课堂教学过程中双语使用的比例是多少?还均未能得到答案。虽然西方学界提出了九种比较成熟的双语教育基础理论(王斌华,2003:49),但是国外的双语实践属于双语教育,而不是双语教学,二者有着明显属性和目的上的区别;显然西方国家的双语教育理论无法回答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目前还没有形成双语教学真正可操作的理论体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借重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些研究成果来指导双语教学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构建需求分析模块来指导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

2.双语教学的现状

从调查来看,我国的双语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语言、学生适应性、教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开设双语课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这一疑惑直接从调查可得到印证(庞继贤,2005)。甚至还有人提出疑问:双语课程为谁而开设?为学校还是为学生?因为教育部把学校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作为评估的十项状态数据指标之一(纪秀君等,2004),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目前高校开设双语课程是为了迎合上级教育部门评估需要的一种被动行为。实际上,提倡双语教学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掌握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才,最终使学生毕业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各个领域与世界各国直接(而非通过翻译)开展对话交流,因此笔者认为开展双语教学应该是为英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

(2)教师在双语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语言的比例参差不齐,分别为:1)用英文教材,以中文讲授,专业术语用英文讲解;2)中英文兼用,50%用中文,50%用英文;3)全英文授课,少量用中文(申浦、冯永平,2005)。即使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做法,全外语授课(用中文作业、考试、答疑);全外语授课(外语作业、考试,中文答疑);全外语授课(外语授课、作业、考试、答疑)(郭安林等,2004:4)。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英汉语言使用的比例多寡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教师根据什么来确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教学语言的比例,就应该通过需要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来确定。

(3)对参加双语课程的学习对象的适应性问题未加考虑。某一学科开设了某一门双语课程,便要求这一学科的所有学生参加该课程学习,对学习对象采取“一刀切”。笔者认为,“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上双语课,必然忽略了学习者的多样性,显然有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必将与初衷背道而驰,弊大于利。在调查中,有不少学生表示:“双语教学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甚至还有学生建议“取消双语教学”,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与忽视学生需求的差异不无关系。

(4)高校目前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好。教育部曾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双语教学效果相当不尽人意,学生既没有收获专业知识,也没有提高英语。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盲目开展双语教学所致。

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双语教学课堂上既不能为了用外语上课而忽视专业内容的传授效果,也不能为了专业学习而把外语看作负担。为了实现双语教学应有的目标,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用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双语教学的全过程。

3.双语教学需求分析模块的构建

需求分析是一种高度基于本土情景、讲究实用的活动(Schutz& Derwing,1981:31),其核心是通过需求分析指导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外语教学过程和向外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它是评估研究范畴中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其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在给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Long,2005:1)。它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尤其能与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Munby,1978:43),它涉及到为了解决问题而先了解存在问题的过程。因此,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起点和依据,是一个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寻找目标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和属性明显不同于国外双语教育,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需求分析的结果,必须构建适应我国大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分析模块,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依据。

Nunan(1988)把课程设置的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即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目的,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进行适当的教学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班,选择、改变或编写合适的教学资料,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由此可见,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目的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对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来说,通过对课程生态环境这个核心的相关特点的辨析,分析如何使这些特点有利于适应课程生态环境中的局限因素,从而使课程在本土化的土壤中生根、成长和结果,更需要进行需求分析。笔者认为,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求分析模块可以分双语课程开设前的分析、课程进行中的分析和课程结束后分析三个阶段。

3.1 双语课程开设前的分析

高校的双语课程基本上是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设置的,但仅据此进行课程设置,方法不免过于简单。笔者认为,课程设置者必须首先了解社会需要和国家要求,包括用人单位对岗位职责的要求等;其次须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由于开设双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外语与外国人进行直接交流,因此还应进一步分析与学生相关的事项:(1)学习者的情况,包括他们学习前的情况以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与期待,即学生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兴趣程度、语言态度、学习方法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这样课程设置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目前外语水平与希望之间的差距,而且可以了解到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得到什么。同时,学生在回答需求分析中的各种问题后,一方面,对自己的目前情况、对学习该课程的意义等有更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从而可以调动他们学习该课程的针对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针对学习者需求开设的课程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开发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2)教师情况,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尤其口语水平等。(3)课程性质,包括该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的难易程度,专业性程度高低。(4)教材信息,包括教材的内容是否简明扼要地反映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感;教材的语言是否精炼、规范、纯正;教材的结构是否合理;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是否强等等。

在分析上述的需求之后,我们可以按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班:对外语好的班级,可采用纯英语进行教学的方式,从授课、师生课堂内外的交流到作业,乃至考试等,全部用英语作为主体语言来完成,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对外语程度一般但有强烈要求进行双语课学习的学生可进行英汉融合方式教学并逐步过渡到纯英语教学;而对于外语基础差又没有意愿的学生不采用双语教学。这样,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确定双语比例,选择、改编或编写教学资料等。具体的分析和操作过程可见图1:

图1 双语课程开设前的分析模块

总之,课程前分析结果主要为开设双语课程服务,为课程设置的可行性提供可靠信息,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计划,以及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料,这将有效地避免对双语课的学习对象采取一刀切的现象,也可以极大地消除双语教学的盲目性,进而为提高教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创造条件。

3.2 课程进行中的分析

在具体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保持一致非常关键(Brindley,1989)。为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诸如:

(1)学生的反映。双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课堂活动、学生作业、小测验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学计划、内容、方法、效果、教材情况等的看法。

(2)征求其他双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他们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交流,得到他们对课程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尤其是专业教师对双语教学效果的看法。

(3)教学日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养成做教学笔记的良好习惯,不断对课程的各个环节的得失进行反思。也是本阶段分析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可以说,课程进行中的分析是为了评估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是否满足学习者的期望与需求,能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便对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做适当调整,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总之,这一阶段所进行的分析将极大地帮助教师努力去实现课程最终所要实现的目标。这一阶段的需求分析模块见图2:

图2 课程进行中的分析模块

3.3 课程结束后分析

课程进行中的分析会因为开课时间尚短,许多关于双语教学过程的问题还未充分暴露出来,对双语教学的计划、内容、方法和效果等的分析可能欠透彻,因此笔者认为,课程结束后还必须进行需求分析,而需求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1)社会需求的实际反馈。首先是学习者毕业后的反馈信息,了解该课程能否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机制认为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内容,以及能否用外语解决专业问题;其次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中,能否用外语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交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再次是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了解其员工能否胜任直接与外商进行商务往来、谈判等业务或国际学术交流。(2)本双语课程学生反映。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了解他们对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以及提高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否影响他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外语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等;(3)双语教师的感受。教师在双语背景下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胜任程度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所以必须了解双语教师的胜任程度、专业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特别是外语表达能力。(4)教学效果。主要了解学生在双语学习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提高程度,以及外语水平的提升程度,能否达到所设计的双语教学目的;检验目标计划的可行性。(5)教学方法。了解教学方法的得失,学生能否适应,是否有助于学生专业与外语两个方面能力的提高。(6)教学资料的选用。在分析方法上,可以采取测试、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摩等形式。这个阶段分析模块见图3:

图3 课程结束后的分析模块

这个阶段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双语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开设做准备。

4.结语

实施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需求分析模块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双语教学。

(1)在教学管理层面,它使双语教学政策的制定者、课程规划者更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国家的实际需要,为设置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避免或减少课程规划的盲目性。

(2)在教学目标层面,为制定双语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有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在教学对象层面,避免了一刀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开发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体现双语背景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

(4)在教学安排、内容、方法层面,能确保其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最终使学生所学知识适应社会需要。

(5)在教学效果评价层面,为双语课程最终的评估(如编制试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6)在教学语言层面,通过分析,使教师把握两种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

(7)在教学资料选择层面,有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保证,教学资料的选择或编写上做到贴近时代、贴近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贴近人的生存发展需要。

由此可见,构建需求分析模块对于有效实施双语教学非常必要。但与此同时,由于需求具有变化性,需求分析不可能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要始终从专业和外语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这是我国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决定的。

[1]Long,M.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2005.

[2]Munby,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UP,1978.

[3]Nunan,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Robinson,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5]Suarez,T.M.Needs Assessment[C]//T.Husen and T.N.Postlehwaite.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1994.

[6]俞理明,袁笃平.高校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3):74-78.

[7]俞理明,韩建侠.渥太华依托式课程教学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8]王海燕.高校双语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庞继贤,丁展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理据与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5).

[10]韩建侠,俞明理.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1):70.

[1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8.

[14]申浦,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15]郭安林等.主讲教师谈双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16]倪传斌,刘治.外语需求分析的特性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3.

责任编校:李伟民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of Needs Analysis in Bilingual Instruction

ZHENG Da-hu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some major problems involved in bilingual instruction at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 survey.And then three models of needs analysis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and justify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bilingual instruc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bilingual instruction;needs analysis;model

H319

A

1674-6414(2011)01-0128-04

2010-12-30

郑大湖,男,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和英语教学法研究。

猜你喜欢
双语外语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